宋朝是過清明節喜歡踢足球?

清明節是宋朝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掃墓、頒新火、踏青、盪鞦韆、蹴鞠、鬥雞、放風箏,各種民俗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過節是宋朝人的重要的生活內容,也是享樂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朝的清明節的最大亮點應該是蹴鞠。《水滸傳》中首先寫的重量級人物不是晁蓋,更不是宋江,而是市民的代表高俅,他是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寫高俅陪宋徽宗踢球,“使了個鴛鴦拐”。駕鴦拐就是個花樣動作,是用左右外腳踝踢球。描寫高俅給宋徽宗表演踢球時,“那氣球似膘膠一樣粘在身上”。這就是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不同的一套一套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小說雖然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高俅就是憑藉高超的蹴鞠技術而躍龍門,成為國家公職人員的。

宋朝是過清明節喜歡踢足球?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上層踢球已經是成為時尚,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準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水滸中寫到宋徽宗也是“齊雲社”的成員。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

宋代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市民攜帶炊餅出遊踏青。我們比較喜歡的人物武松,他的哥哥武大郎靠賣炊餅為業,一家衣食無憂。宋代民間,習慣把無餡的的食品稱為餅,用火烤得叫燒餅,蒸的叫蒸餅,麵條叫湯餅,油炸的叫油餅;宋仁宗趙禎做皇帝之後,因為宋仁宗的名字叫趙禎,而蒸餅的“蒸”字和趙禎的“禎”字發音相似,那時說話寫字都講究避皇帝或長輩的名諱,所以,蒸餅就改稱為“炊餅”。在當時的汴梁城裡,炊餅是一種大眾食品,大街小巷都有賣炊餅的。

宋朝把有餡的食品叫做饅頭。《水滸傳》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擔炊餅出門叫賣。武松離家出行前,曾經交待哥哥武大說:你少在外面,早點回家;原先做炊餅十扇籠,以後只要做五扇籠。扇籠就是蒸籠,可以斷定,大郎炊餅是蒸出來,而非烤制的燒餅。母大蟲孫二孃開店在大樹十字坡,賣得其實是人肉饅頭,武松說她家“饅頭餡肉有幾根毛,一象人小便處的毛一般”。孫二孃也說,饅頭是做點心的,不是主食。《庶齋老學從談》提及南宋一東陽婦人,與夫同赴衙門控告富家子弟強暴,咬傷乳頭云云。知縣郎某心思縝密,讓人拿來3個炊餅,3人各咬一個,不許咬斷。再與婦人乳頭傷痕逐一比對,原來竟是丈夫齒痕。唯有無餡的實心饅頭,咬到一半才能留下清晰齒痕。宋代炊餅是今天的饅頭,絕非燒餅,而饅頭卻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餡的點心。

讀水滸我們還可以探尋出宋朝清明節的習俗,除了傳統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縱情取樂,宋朝的節日已經走下了宗教的聖堂,成為老百姓外出娛樂的載體。 通過《清明上河圖》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市井生活恬靜和諧。宋朝清明節豐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榮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