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故事:当德国三驾马车遭遇球王马拉多纳

三十年前的意甲,还是风光熠熠。三十年前的米兰城,也承载了当时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德比。红黑色的“荷兰三剑客”,蓝黑色的“德国三驾马车”,与球王马拉多纳领衔的那不勒斯恶斗,永远是高中男生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这三支球队也恰好平分了1990年世界杯前最近的三届意甲冠军。在当时,克林斯曼、马特乌斯与布雷默率领的国际米兰,以他们钢铁的斗志和硬朗的球风,赢得了不少中国球迷的喜爱。一张克林斯曼的球星卡,不知承载了多少男生的初恋记忆。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三驾马车”率领着崭新的德意志战车,又一次向最高的荣誉发起了冲击。

这是“威猛大炮”马特乌斯的第三届世界杯,却是“金色轰炸机”克林斯曼的第一届世界杯,尽管后者仅比前者小3岁。之前两届世界杯,作为小弟的马特乌斯都随德国队闯入决赛,可一次输给了灵光乍现的塔尔德利,一次输给了一剑封喉的布鲁查加。在连摘两枚银牌后,已经成为球队老大哥的马特乌斯责无旁贷,在算半个主场的亚平宁,联邦德国队务必要打出好成绩。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1988年本土欧洲杯,万众一心的联邦德国队在半决赛遭“荷兰三剑客”之一的范巴斯滕绝杀败北——绝杀,这一次又是绝杀。虽四强成绩算不得丢人,但还是让主帅贝肯鲍尔遭受了一些非议。1990年世界杯欧洲区外围赛,联邦德国再遇荷兰。双方主客场交锋不分伯仲,却让德国人深陷泥沼。好在末战巴斯勒终场前临危救主,才让联邦德国队有惊无险晋级世界杯决赛圈。

死战脱险,西德国内非议四起。恰逢当时欧洲盛行四后卫体系,西德媒体一致认为要改变德国训练已久的5-3-2阵形,需要往前场堆砌攻击手。其理由有三:一是前场克林斯曼、里德尔们年纪太小,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二是自由人奥根塔勒已33岁高龄,一代英雄只怕晚节不保;第三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几年联邦德国队的战绩并不太好,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就会应运而生。

在多次实验之后,贝肯鲍尔终于确定了联邦德国队出征世界杯的大名单,“三驾马车”的名字依然在列——毛头小子克林斯曼作为球队第一的锋线杀手,自然有着帮助球队轰炸城池的任务;马特乌斯作为中场指挥官,他用不屈的斗志和精彩的远射一次次鼓舞着德意志人民们;而“三驾马车”里年纪最大的布雷默,则是球队边翼卫的不二人选。他进可突入敌方腹地形成助攻,退可用钢铁之躯抵御外敌,当时甚至有球迷戏言“真正的男人,就是面对布雷默敢下底的球员”。联邦德国由“三驾马车”引领的前中后三条线,活力四射却又杀气腾腾,在严明的纪律下掩盖的是一颗炽热的钢铁雄心。

小组赛首战南斯拉夫,西德队一改往届大赛慢热的作风,一上来就放飞了自我。考虑到南斯拉夫队当时被媒体成为“欧洲的巴西队”,以短传技术见长,贝肯鲍尔见状放弃了体能可能出现问题的利特巴尔斯基与科勒,转而派上绞肉机罗伊特。这一变招立竿见影,不出十分钟,南斯拉夫人就被德国人抢的找不着北。在进入德国人的节奏后,马特乌斯们化身为德国火箭队,乒乒乓乓开始在禁区外进行三分大赛表演。赛后颁奖,“德国哈登”马特乌斯脚感最准,上下半场各进一粒超难度“三分”;“德国保罗”布雷默获得第二,虽然进的比马特乌斯少,但他的进球为斜45度得分*,兜出的弧线美感十足。初出茅庐的克林斯曼本场比赛也有进球入账,他用一记标志性的头球,向世界第一次展示了“金色轰炸机”的威力。一场4-1的大胜,德意志战车就此轰鸣起步。

(*据赛后统计,此球算给了最后在球门里碰到球的沃勒尔)

第二场比赛面对亚洲鱼腩阿联酋,西德队上半场遭遇到了暴雨的洗礼。泥泞的草地阻碍了德国战车前进的步伐,前45分钟德国只取得2粒进球,甚至在下半场一开场还被阿联酋队反戈了一次——这粒进球让阿联酋队员伊斯梅尔瞬间成为民族英雄,甚至回国后还领到劳斯莱斯汽车一辆。

被阿联酋这种鱼腩羞辱,联邦德国队气不打一处来。他们将所有的技战术都扔进了地中海,又一次玩起了三分大赛的表演——没想到这正击中了阿联酋队的命门。马特乌斯、拜恩和沃勒尔在随后的比赛里先后建功,尤其是沃勒尔的最后一球,本身没有进网,却在几个阿联酋后卫身上连弹数次滚进球门。德国人这才明白亚洲人的足球水平是如此之差,早一点扔三分说不定连金靴奖都搞定了。只可惜留给德国人的时间着实不多,马特乌斯们只好吞下5-1险胜阿联酋队的恶果。十二年后,德国人在又一次面对亚洲球队时听从了前辈们的教训,一开场就狂命猛攻,最终取得了8分小胜沙特的成绩。

最后一场比赛,已经提前出线的德国人心不在焉,与哥伦比亚人民玩起了“默契球”。一场平局,足以让联邦德国以小组第一的身份晋级淘汰赛。但当全部赛果出炉时,德国人笑不出来了。他们淘汰赛首轮的对手,正是老对手荷兰队,比赛地点还恰恰落位在“三驾马车”最熟悉的米兰城。与其说这是一场世界杯淘汰赛,不如说这是一场国家级别的“米兰德比”。

这一次为了复仇荷兰队,联邦德国三军用命。上到贝肯鲍尔终于派上老油条利特巴尔斯基压阵球队后防,下到沃勒尔在场上推推搡搡,就不让荷兰球员舒舒服服地拿球。这一流氓招数果然奏效,上半场进行到23分钟时,里杰卡尔德用向沃勒尔吐口水的方式表达不满,他吐了两次,有一次吐中了沃勒尔蓬松的头发,后者向裁判申诉却领到黄卡一张。心有不甘的沃勒尔决定用手球表达抗议,并再一次与里杰卡尔德发生争执。这一次,裁判没能坐视不管,他两边各打100大板,将两位刺头双双驱逐出场。在二人走下球场时,转播镜头清清楚楚记录下了里杰卡尔德第三次向沃勒尔吐口水的瞬间——这位三吐两中,命中率67%的“神射手”,在这一天简直是绿茵场的耻辱。

10人对10人,看起来似乎非常公平,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荷兰损失更大——里杰卡尔德对郁金香进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荷兰人久攻不下时,德国人抓住了反击的机会。克林斯曼用灵敏的嗅觉,率先攻破了荷兰队大门。在比赛还剩6分钟,布雷默又用标志性的远射帮助德国队彻底锁定胜局。这一次,“德国三驾马车”终于战胜了宿敌“荷兰三剑客”,艰难地赢下了这场举世瞩目的“米兰德比”。

1/4决赛面对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德国的表现并不好,仅凭借马特乌斯一粒点球艰难晋级四强。赛后,或许贝皇也感受到了球员的压力,特批队员们回国放假。因为他们半决赛的对手,是那届杯赛表现最好的球队之一,三狮军团英格兰队。这是非本土作战的英格兰队表现最好的一届比赛,绿茵绅士莱因克尔与街头痞子加斯科因,此二人在三狮军团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结果无论遇到温文尔雅的文弱书生,还是头脑简单的非洲硬汉,文武双全的英格兰队总能化险为夷,一路挺进四强。

半决赛,解禁复出的沃勒尔为贝皇的进攻增加一颗砝码,但只可惜没一会儿此君便又回更衣室洗澡,这一次的罪魁祸首是伤病。在沃勒尔下场后,英格兰人开始不断地用犀利的射门训练德国门将伊尔格纳,让德国人疲于应付防守,“三驾马车”的进攻属性自然也就无从激活。直到下半场,德国队才抓住一次任意球机会,由布雷默打开僵局。这粒进球是如此精彩,以至于英格兰门神希尔顿坐在球网内好久都没回过神来。但好景不长,二十分钟后,莱因克尔在西德队禁区内以静制动,仅用一次精准的停球就轻松拆掉了三名德国后卫组成的柏林墙,并将皮球送入网窝。

1-1,英格兰人迎来了他们在淘汰赛的第三次加时赛。前两次比赛中,获胜的都是三狮军团,这一次,他们也差点一击致命。加时赛上半场最后时刻,比尔兹利的射门距离进球只差两厘米,只可惜都灵的门柱不领情。30分钟战罢,双方均无建树,不得不通过残酷的点球大战决胜负。12码轮盘赌是德国人最喜欢的决胜法,但英格兰队对此一直就是苦手。最终结果再一次印证了这一规律,德国人四罚四中,英国人却有两人罚丢。这一次笑到最后的,又是德国人。

又是世界杯决赛,这是马特乌斯的第三次世界杯决赛了,而他的对手则是一生的冤家马拉多纳。这是四年前的决赛重演,联邦德国与阿根廷又一次要为大力神杯短兵相接。蓝白军团在半决赛损兵折将,“砍大树”战术让他们付出了4名球员停赛的代价,这其中就包括“风之子”卡尼吉亚,但阿根廷队主教练比拉尔多依然对这样的战术执迷不悟。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场比赛双方的实力差距,但罗马的决赛依然很吊人胃口——无他,只因阿根廷队有一位天使一般的恶魔,迭戈-马拉多纳。观众和球迷们都相信,只要球王健康,阿根廷队就有无限可能。

比赛的进程如比拉尔多所期待的那样,犯规战术束缚住了“三驾马车”的手脚,马特乌斯的球鞋甚至都被踢断了。但这遂了阿根廷队的心愿,直到比赛上半场比赛结束,双方依然颗粒无收——阿根廷队甚至只有来自任意球的一脚射门。无聊的比赛让罗马的球迷嘘声四起,但阿根廷人民并不在乎。蓝白军团依然幻想着能像之前几场做到的那样,依靠马拉多纳的一己之力解决战斗。即使比赛被拖进12码决战,他们也有扑点门神戈耶切亚镇守龙门。

在这样的战术思想指导下,下半场阿根廷队的犯规变本加厉。没有队友支援的马拉多纳陷入了德国人民的汪洋大海中,只有软弱的裁判一次又一次地迁就使球王不至于沉入水底。但发现一次次口头警告无效后,墨西哥籍主裁发怒了。下半场65分钟,蒙松在一次凶狠的拼抢后,被主裁直接驱除出场,也成了世界杯决赛史上第一位被罚下的球员。从录像上看,这次犯规并不严重,克林斯曼的“鲤鱼打挺”倒是起到了欺骗裁判的目的。但结合全场比赛的场面来看,蒙松的下场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83分钟,在常规时间行将结束的时候,沃勒尔在禁区内再一次被阿根廷球员放倒。这一次,主裁判终于判罚了点球。这不是阿根廷球员愿意看到的一幕,他们知道,一旦这球打进,对全场比赛仅一次射门的阿根廷队意味着什么。蓝白军团之前都在为一整场限制住“三驾马车”的进攻火力而窃喜,但最关键的一次,命运女神还是没有站在他们这一边。马拉多纳一直在围着裁判怒吼,他并不认为那次犯规可以构成点球。在足足两分钟的交涉后,球王无奈地摇了摇头。一次次主导比赛的马拉多纳,这一次在裁判面前却显得如此渺小。

令人惊异的是,此前球队的第一罚球手马特乌斯选择放弃这份机会,据小道消息称,这个原因是他不太适应新的球鞋。在经过一番讨论后,最后选择站上点球点的是布雷默。钢铁战士在那一刻在想什么呢?对四年前决赛的复仇?最后一届联邦德国队的冠军?一切的担心和忧虑,随着布雷默射出的皮球烟消云散。那是1990年世界杯的最经典镜头之一:虽然戈耶切亚又一次猜对了方向,但布雷默射出的点球角度极刁。皮球擦着阿根廷门神的指尖,带着全德国人民的希望滚入球门,帮助西德队取得领先!

当德塞蒂两分钟后领到第二张黄牌被罚下,阿根廷不得不已9人应战时,所有人都知道,联邦德国队夺冠,只是时间问题了。

当最后的时间煎熬过去,德国球迷终于听到了终场哨声!克林斯曼、马特乌斯、布雷默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三驾马车”在本届世界杯中联手打进10球,算是这届沉闷的世界杯赛为数不多的亮点。马特乌斯作为队长高举大力神杯,一半是作为冠军的欢呼雀跃,一半是复仇马拉多纳的壮志云酬。

而这一次作为失败者的马拉多纳,像个孩子一样在罗马奥林匹克球场中心泪如雨下。球王至今依然认为,是裁判偷走了阿根廷队的第三座大力神杯。他以赛后拒绝与时任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握手的行动,表达了他内心对FIFA的极度不满。那一场比赛裁判的响哨是否有所偏颇,相信各方球迷都会有不同的见解。但四年之后,国际足联对马拉多纳下达了世界杯历史上对单个球员的最重一笔罚单,让不少人看成是FIFA对马拉多纳的报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