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紅包、購物打折 這些互聯網騙局讓老年人咋防

互聯網騙局讓老年人防不勝防

隨著科技發展,老年人接觸互聯網的機會越來越多,相應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免費紅包實為廣告鏈接

經過進一步查詢,陳唐發現這款應用的宣傳語為“百萬紅包免費領,收益高達90%”,他這才察覺到不對勁,連忙終止了操作。

“這種騙術確實是令人防不勝防,如果不小心點開了就會被騙好幾個群裡,導致多人連環被騙,最後在各個群裡氾濫。”陳唐說,他到最後一步才發現這有可能是某貸款融資平臺的廣告鏈接,回想起來還是有些後怕。

“我們年紀大了,對於網上的一些東西不像年輕人懂得那麼多,不管怎樣以後都得長個記性了。”陳唐說。

領流量後銀行卡被盜刷

孫晴說,父親當天並沒有使用那張銀行卡進行任何消費,家人判斷這很有可能與父親當天早晨在朋友圈領取的“免費流量”有關。

據孫晴的父親回憶,他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轉發贈送流量的鏈接,聲稱只要點擊、分享鏈接就可免費領取500兆流量。他點進去後發現,頁面中提示流量需要實名領取,還需要提供銀行卡賬號和密碼才能獲得領取資格,於是他便按照要求輸入了自己的銀行卡信息。

孫晴說:“我爸爸的身體一直不太好,而且老人也好面子,損失的錢數量不大,我們就沒有報警,最後帶他去銀行重新更改了密碼。我爸爸用智能手機有兩三年了,之前一直沒有出過什麼事情,我們也覺得挺放心,平常就沒有刻意在這方面給他一些提醒。現在想來,還是應該多提醒他,畢竟老人對網上很多信息都缺乏分辨力,容易受騙。”

58歲的趙梅也曾中過免費流量的招,她和女兒一家居住在北京市豐臺區,現在的“工作”是照顧外孫。

趙梅認為手錶的描述看起來很“高檔”,正好可以給自己的小外孫玩,於是便支付了30元郵費。

一週後,趙梅收到獎品才發現,手錶根本不能用。趙梅說,她完全是掉進了圈套,“手錶是壞的,我還白白花了幾十元運費,以後再也不能相信這些東西了”。

網絡購物遭遇退款陷阱

李芳今年67歲,以前是西安一家食品公司的員工,今年1月,她在某網購平臺的一家旗艦店購買了一件衣服,不久卻收到了一名自稱客服的女性打來的電話。對方稱,公司發現李芳所購買衣物的批次存在甲醛超標問題,有可能導致皮膚過敏。公司會安排快遞員上門取貨,退回後由公司統一銷燬。

這名“客服”說,貨款已經退回到李芳的支付寶賬號,李芳打開支付寶查看並沒有發現退款,反饋之後對方將電話轉交給一名自稱是經理的男子。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 本報實習生 劉潔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