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中华文明,以汗牛充栋的非遗文化闻名于世。中国五千年华夏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离不开非遗传承人在背后的默默坚守以及追求品质的工匠精神。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4月29日,山西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主办的“唐人居”第四届非遗文化节如约而至。此次活动从4月29日至5月6日,在此期间将会有60余项非遗项目精彩展演。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很多已经消失不见的传统技艺。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这是传统棉纺线,纺织车吧许多植物纤维捻在一起纺成线或纱,这些线或纱可用来织布。最早的纺纱机机构非常简单,是14世纪开始使用的。18世纪以后,人们发明了更好的纺纱机,就是这种纺纱机使纺织业成为第一大工业。所有的纺纱机都只做两件事:首先把大量的短纤维聚合成松散的棉线,然后把棉线一点点的抽出来,捻搓成细密的棉线,棉线经过捻搓就变长了。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木板画,中国国画之一。指在木板上的绘画,这种木板画的木材可以类当墙壁,故又可归于壁画中。另有一种“木简画”,是绘于木简上的,也可以属木板画。如近代在甘肃额济纳河流域,,古时称“居延”地发现大量的木板画,如一木板上用墨绘的一人执编不赶马图,另一幅写意《白虎图》。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木板画线条较简劲,笔致粗放较生动。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五彩描金,描金是金彩装饰方法之一,描金是用本金(金粉)或亮金(金水)在瓷面上描饰装饰纹样或配合其他装饰做边线或金地使用。本金的使用技法较亮金操作要困难得多,而且由于含金量高,一般只局部使用高级产品,一般产品都采用亮金(金水)。

清代工匠们对于金彩的作用,突破了明代单色地上描金的手法,达到了陶瓷装饰上更加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清康熙朝,在彩瓷上大量施金色,以后的雍正、乾隆朝施金技法更加广泛,直至道光朝除了白地粉彩器外,还在各种色地的开光粉彩上采用描金工艺。金彩不仅在官窑器物上使用,民窑出产的器物上描金也很普遍。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雕刻,历史久远,自明代起形成造型简练、线条挺括、做工精良、磨清光亮的风格。加工雕刻制品,木料先要经过干燥工艺的处理,并采用传统的卯榫结构,以控制产品的收缩、变形豁裂。红木雕刻创作表现形式多样,具体可分为镂空雕刻、浮雕、浅雕、立体圆雕、镶嵌、线雕、修花、打磨等。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稷山银器錾刻。錾刻,也称雕刻、镌刻、镂刻,指用錾刻刀在器物上刻划,是在器物成型之后的进一步加工技术,主要用于器物纹饰的制作。錾刻工艺非常复杂,可在器物的表里同时使用,既可以平面雕刻,也可以剔地錾刻而将花纹突出呈浮雕状、不通锋利度的錾刀,一般来说,锋利的錾刀錾刻出的纹样较为细腻,而不锋利的錾刀錾刻出的纹样较为圆润。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绑笤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笤帚是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打扫卫生的工具,用于常年的扫炕、推碾扫粮食等。小小的笤帚,它可是成千上万家不可缺少的工具。如今,笤帚已被先进的塑料品或机械加工所替代,而作为几千年留传下来的传统制作的笤帚的工艺也即将消失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的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服,顷刻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古代人们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直到20世纪后几十年才逐渐兴起,也渐渐的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项目。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均匀、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其产品包括:柳条箱(包)、饭篮、菜篮(园、椭圆)、笊篱、针线笸箩、炕席、苇箔等,随着产业不断发展,产品不断创新,会有更多的新颖实用美观的柳制品展现在客户的面前。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木板年画,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传统春节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它采用传统的雕刻印刷工艺制作而成。绛州木板年画历史悠久,题材丰富,脉络清晰。它发端于宋金,较杨柳青、杨家埠、朱仙镇、桃花坞年画问世均早。兴盛于明清,其时绛州城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画作坊”之说,行销西北诸省。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旋木工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前,以前洗衣服、捶麦、豆用的木棒槌、擀面、擀油条用的擀杖、磙子、捣蒜用的木蒜窝,掸土用的摔子把等等都是彬县枣木的最好,甚至有时还充当着货币交换的作用。如今在国内旋木已经属于一种接近失传的民间传统工艺,而在国外,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新材料的出现,这门工艺仍然在不断地改进、发展。旋木工艺看似简单,但是不同的“玩法”制作出来的作品千变万化。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明末清初,陕西省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世代流传,久演不衰。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让特色非遗离生活更近,让非遗保护融入日常。华阴老腔在唐人居的展演,喊出浓浓的地方特色!够劲!够味!

山西唐人居:重现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川剧变脸通过脸谱的变换表达情绪,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瞬间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让人在惊艳的同时,禁不住去探寻“变脸”的奥秘。

据悉,山西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自1989年至今,公司对濒临失传的中国传统四大家具流派之一“晋作家具”的制作手艺进行抢救性挖掘,并结合当代社会风尚和审美文化不断进行调整、创新,逐步形成了独具文化特色和工艺水平的“唐人居”系列家居产品。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集设计、制作与营销为一体,山西省规模最大、制作工艺最精良的古典家具生产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