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督查回頭看”更需常態化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30日進駐黑龍江省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這意味著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正式啟動。(5月31日 新華網)

據悉,這次“回頭看”重點盯住督察整改不力,甚至“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等生態環保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進一步傳導壓力、壓實責任、切實解決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新問題。

現實中,個別地方領導,受扭曲政績觀的影響,重經濟發展,輕生態環保,為追求GDP增長速度,謀求個人政績,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對破壞生態環境現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聽之任之。

面對“環保督察”的雷庭萬鈞,無奈之中,選擇“口頭重視”, 做表面文章,只打雷不下雨;這些“假重視”不僅無助於“生態環保”的解決,而且還敗壞著社會風氣,損傷著黨和政府的形象,為群眾深惡痛疾。

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生態環保,事關民族未來與人民福祉,來不得半點馬虎,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而保護生態環境,關鍵在黨,關鍵在各級領導幹部,要讓其切實擔責,真抓實幹。

生態環保領域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之所屢禁不止,其原因除“思想認識問題”外,更重要的是心存僥倖,追責問責力度不夠;開展聲勢浩大的“環保督察”,雖體現了黨和政府治理環境汙染的堅強決心,卻多少包含著“鞭長莫及”味道。

向各地派出“環保督察組”,幫助地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雖能收到“立竿見影”之功效,但終歸不是萬全之策;加之,生態環境汙染問題,由來已久,且隨著時間推移,舊的汙染問題解決後,新的環境問題也許還會產生。

治理環境汙染,建設生態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要想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需強化相關法制建設,加大對“關鍵少數”懲治力度,調動地方環保部門主動性,一句話更需要常態化。

首先,要強化“關鍵少數”的責任與擔當。在治理環境汙染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啟動問責機制,依法依規,及時對相關責任者,進行處理,當法辦的法辦,該撤職的撤職,決不手軟;重症用猛藥,沒有“事後整改”,沒有彈性,打破其“僥倖”。

其次,狠抓地方環保部門的隊伍建設。在個別地方,環保部門雖是“環保衛士”,面對環境問題常束手無策,其深層次原因在於,被“地方領導”捆住了手腳,成了拔了牙的老虎,形同“稻草人”;要讓其發揮應有功效,當務之急,迅速改變其受制於地方領導的尷尬狀況。

最後,敞開大門,暢通舉報渠道,主動接受群眾監督。群眾眼睛是雪亮的,治理環境汙染,群眾最歡迎,因此,要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創設條件,讓群眾進行有效監督,並暢通信息,針對群眾反映的環保問題,及時查處。

深入開展“環保督察”,及時“回頭看”,固然重要,但要全面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唯有切實推進常態化,方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為我國經濟社會後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尚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