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绿色+”精准扶贫进行时

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290.8公里;97.5%的国土面积是山区;森林覆盖率达64.69%;林业用地面积2260.88万亩,森林蓄积量1.07亿立方米;2017年荣膺“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是临沧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资本。

为使山区群众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打响“绿色+”脱贫战役,将“好生态”与“富百姓”巧妙结合,“量身定制”核桃、澳洲坚果等经济林,在林下发展茶叶、魔芋、水果、药材、蔬菜、咖啡等特色林产业,形成了“核桃+”“坚果+”的发展模式。

位于滇缅交界处的镇康县田坝村,全村“地无三尺平”。过去很长一段时期,这里的471户农户依靠刀耕火种解决基本吃粮问题,外出靠人背马驮,住茅草屋,是临沧市贫困程度较深的一个苗族村落。

如今,田坝村的历史被改写。在当地龙头企业云澳达公司的示范带动下,田坝村以入股、打工、自己种植等多种形式,全村坚果种植面积15000多亩,户均30亩。

227.89万亩的澳洲坚果种植面积,让临沧成为了世界之最。800.39万亩的核桃种植面积,让43.5万户农户受益。坚果、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临沧经济林木类资源面积居全省第一位。2017年,临沧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00.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4524元。

在“绿色+”脱贫攻坚战中,临沧因村、因地规划配置林业生态项目,将新一轮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项目,重点向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倾斜支持,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

永德县大雪山乡蚂蟥箐村的澳州坚果种植大户杨文柱就是“坚果+”的受益者。他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种植坚果120多亩,并在坚果地养鸡,套种黄姜,去年的总收入超过了60多万元。

现在,杨文柱一家住进了新房。那是一栋三层小洋房,掩映在绿波荡漾的坚果林中,格外醒目。在临沧,像王习宁、杨文柱靠发展特色经济林脱贫致富的农民还有很多,“坚果房”、“核桃车”在当地也越来越普遍。

临沧市始终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积极推行“林粮”、“林茶”、“林菜”、“林豆”、“林药”等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套种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同时探索创新发展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公司、企业、大户积极参与退耕还林,采取承包经营、合作经营、入股经营、兴办家庭林场等方式,推动林业产业集约高效发展。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带动,全市累计建成特色经济林1320万亩,发展咖啡、魔芋、龙胆草、茯苓等林下产业基地62.8万亩,人均经济林面积达7亩以上。建成退耕还林工程示范基地30余万亩,示范村75个,其中人均收入上万元的退耕还林村达26个。

钱粮补贴、林下收益、流转收入,退耕还林带给农民的收益是长期的;公益林补偿、劳务所得、国有林管护带给农民的收益是多重的。“绿色+”精准扶贫的优势日益凸显。

2016年以来,临沧累计投入林业生态扶贫资金7.93亿元,惠及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9.5万户36.4万人。同时,林业资源变资本步伐加快,目前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4.14亿元,发放林木权抵押贷款8905.2万元,有效改变林农以往“捧着金碗过着穷日子”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