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論壇|變動世界裡的中國角色與中國方案

當今世界,國際力量對比與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國際多邊機制受到嚴重衝擊。在此形勢下,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恰逢其時,體現了中國的世界責任和歷史擔當,為各國合作發展與分歧管控提供了中國方案。在日前召開的上海論壇2018高端圓桌會議上,來自各國的專家學者從各自領域出發,展開熱烈的交流與討論。

中美:特朗普創造不確定因素

特朗普入主白宮已經一年多,在國際舞臺屢掀波瀾:退出《巴黎協定》、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推出“印太”戰略、將駐以色列使館遷至耶路撒冷、宣佈與朝鮮領導人對話、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他的政治經濟外交政策,特別是亞洲政策對地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他的外交風格與執政理念是否得到實踐和認可?在上海論壇上,專家學者就特朗普上任以來的亞太政策展開討論。

環球論壇|變動世界裡的中國角色與中國方案

圖說:上海論壇高端圓桌現場 杜雨敖攝

“每一位美國總統進入白宮後都會給美國的外交政策帶來些許變化。”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表示,特朗普帶來的不僅是變化,更是在創造美國外交政策的不確定因素。

而這種不確定性對亞洲的衝擊尤為明顯,最近的例子便是美國對朝鮮半島問題的態度,以及關於是否舉辦“特金會”問題上的反覆。美國哈佛大學國際問題專家、“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笑言:“我們沒有辦法知道特朗普總統明天或者明年到底要做什麼。”不過,無論特朗普政府對朝政策如何變化,朝韓兩國依然是朝鮮半島問題的“當事人”。韓國西江大學政治系教授李根旭表示,當前朝鮮和美韓對無核化的定義與和平協議的內涵都存在認知差異,朝韓之間能否實現互信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除此之外,特朗普政府一度嘗試用“印太”取代“亞太”,有媒體曾認為這或許意味著美國亞洲政策的轉向。對此,有著40多年外交經驗的巴基斯坦前外交秘書、駐聯合國大使沙姆沙德·漢表示,美國試圖利用印度平衡地區力量,“美國利益才是驅動美國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中國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認為,對於所謂的“印太”戰略,美國政府內部依然存在分歧。日本防衛研究所國際交流與圖書館主任片原榮一表示,特朗普的亞太政策具有雙邊交易傾向,而這在美國的盟友與夥伴間引發分裂、焦慮和挫敗。

反恐一直是美國亞洲政策中的重要內容。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教授張力表示,巴基斯坦是美國重要的反恐盟友。然而巴方打擊恐怖主義的努力得不到美方的認可。特朗普上臺後,美國與巴基斯坦關係沒有絲毫緩和,這會給區域安全帶來諸多不確定。

在經濟政策方面,特朗普治下的美國奉行單邊主義,揮動關稅大棒四處施威。在此次論壇上,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備受各國專家關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認為,中美的貿易摩擦是一箇中長期的問題,短期內不會消失。他表示,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美國政府以及美國企業都構成了一定的壓力,“但還遠沒有達到挑戰任何一個國家或是另起爐灶的地步”。

如何理解中國崛起,數據是最好的說明。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拿出一組數據,用兩個指標來說明2008年以來中國的發展速度。一是零售市場,10年前中國的零售市場規模只是美國的三分之一,而今年卻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二是國際貿易地位,當前中國在全球出口市場所佔的比例近15%,而美國是9%。“可以看到,中國的彎道超車對美國形成巨大壓力,因為‘美國第一’一直以來都是美國的習慣思維。”沈建光認為,如今正是一個重要節點,因為一直強調“美國優先”的特朗普發現,在很多領域上中國已遠遠超過了美國。

中國不會因為美國的威脅論調而放慢發展的腳步。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指出,中國將發揮傳統優勢與打造國際貿易競爭新優勢相結合,提出“中國製造2025”。“習主席說開放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擴大進口,保護知識產權,擴大市場準入,這些都會有助於中國在對美國或者對其他國家的貿易爭端中佔有更主動的地位。”

剖析中美貿易摩擦的本質,白明認為,短期來看,特朗普其實更在意的是眼下最緊要的中期選舉。今年2月,特朗普的支持率一度只有35%,但是當他向中國推出500億美元加徵關稅清單和發起“301調查”後,支持率一下飆升到51%。而從中長期來看,特朗普最根本的動機還是要為美國的製造業迴歸創造條件。

中歐:“一帶一路”連結彼此的夢

今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機十週年,如何維持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各國政要與學界關注的焦點。而對於歐洲與中國而言,如何看待和務實推進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應當構築怎樣的協同關係?如何共築適應現狀與包容的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各國專家就這些問題展開了討論。

“當前,美國是一個單邊的破壞者,而中國和歐盟可以互為夥伴,看看彼此能為對抗單邊主義做出什麼貢獻?”在上海論壇上,歐洲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牙科·佩克曼斯這樣說。的確,歐盟與中國有著極大的合作空間。在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龔柏華看來,歐洲的資本、技術和管理專長推動著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而中國龐大的市場也為歐洲企業帶來了利潤,“這些都是中歐合作的基礎”。

中歐合作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雙贏的目標。中國企業收購的塞爾維亞鋼廠不到一年就扭虧為盈,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重新躋身歐洲大港之列,中法聯手在英國建設的核電站成為三方合作的經典項目……

環球論壇|變動世界裡的中國角色與中國方案

圖說:比雷埃夫斯港 最大的集裝箱碼頭,2006年排名歐洲十大集裝箱碼頭之一 圖GJ

對於歐洲各國以及歐盟來說,如何看待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融入“一帶一路”的“16+1”合作,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來自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德拉幹·帕夫利切維奇表示,近年來中國實力不斷增長,在國際社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而歐洲仍然在適應這樣的變化。

與此同時,一些中東歐國家對“16+1”合作表現出興趣。例如,來自拉脫維亞國際事務研究所“新絲綢之路”項目的負責人烏納·阿列克桑德拉表示,藉助“16+1”這一平臺,拉脫維亞作為中東歐地區的交通樞紐已從中受益,不僅加強了人員往來,也深化了經貿交往。“我們期待‘一帶一路’能夠在更廣更遠的領域支持我們的務實發展。”但這也讓強調一體化的歐盟感到有點焦慮。“我們很難將中國影響隔離在外。”在德拉幹·帕夫利切維奇看來,歐洲應當在承認分歧和差異的同時,更多地觀察、理解和研究中國,“應當看到多贏的局面”。

諸多國外學者也坦言,未來中國的參與不可缺少,然而中歐間的進一步合作依然需要雙方加強互信。為了更好地推動中歐之間的協同合作,雙方需要互聯互通,通過更多的人文交流,進一步推動雙邊互信與理解,進而互相學習與借鑑。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中東歐研究室主任劉作奎說,中東歐國家市場疲軟、需求不強勁,歐洲市場的關稅問題等,這些都是中歐合作面臨的挑戰。對於歐洲而言,中國是一個姍姍來遲的國家,“我們需要有更多的溝通,傾聽各方的聲音”。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海冰表示,中國是一個務實的國家,希望用務實的行動來應對全球貿易治理所面臨的挑戰。

與會代表認為,無論是“16+1”還是“一帶一路”,都不會削弱歐洲人的歐洲身份,中歐合作只會讓歐洲各國的夢與“中國夢”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合力。

正如復旦大學中歐關係學院教授古斯塔夫·蓋拉茨所說,中國與歐盟之間的合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讓中國和歐盟能夠成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方,從而為新的世界格局做貢獻,打造新的國際秩序。

東盟:期待與華能源合作

今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係15週年,雙方合作已經從“黃金十年”進入“鑽石十年”。如何進一步深化雙邊關係,各國專家在上海論壇上對此進行了探討。

環球論壇|變動世界裡的中國角色與中國方案

圖說:每年舉辦的東盟博覽會已經成為國際性經貿交流盛會

中國外交部邊境與海洋事務司副司長肖建國指出,水資源合作是中國和東盟合作中受人關注的新興領域,尤其是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正成為雙方合作的新平臺。南海油氣資源合作開發是中國和相關國家高度關注的領域,應該本著雙方互利原則和政治互信原則,以務實精神創建一個和平的安全環境,最終解決一些潛在的爭端和風險。

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東南亞研究所的阮輝煌說,瀾湄合作機制有助於實現中國-東盟互聯互通,更進一步推進東盟發展,使整個地區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柬埔寨皇家研究院教授米克·薩里表示,瀾湄合作機制沿岸國家有意願增強互信,並且更好地處理該地區水資源管理事宜,希望瀾湄合作機制成為互信和共同發展的良好平臺,使沿河流域國家取得可持續發展而充實的效益。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東盟研究中心主任素提攀·柴拉迪約介紹了東盟電力市場一體化的進展,希望建立更好的協調機制,確保電力市場進行整合。

與會學者也對未來中國與東盟開展能源與資源合作提出了建設性構想。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楊澤偉提出建立中國與周邊國家能源共同體,首先要利用現有國際合作機制,如東盟10+3,第二是增加互信,特別是培養共同體意識,最後是採取循序漸進原則,從油氣資源擴大到其他領域,從少部分國家推動擴大到大周邊國家。

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與政策研究所所長洪農提出,以環境安全作為地區合作出發點,在油氣之外拓展南海共同開發的領域和模式,捕魚業可以成為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