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虎門到新疆,是林則徐留住了吐魯番的這片綠

從虎門到新疆,是林則徐留住了吐魯番的這片綠

在吐魯番的高昌歷史名人館裡,你會看到林則徐的雕像和文字介紹:他除了幫助滿清政府料理軍務外,還考察了伊犁的河務,修了200多公里的水渠,當時的灌溉農田面積達60萬畝。這些水渠所及之處,花木蔥蘢,瓜果飄香,被朝廷流放的林則徐在這裡受到當地軍民的景仰和愛戴,至今,這裡的人們依然把林則徐修的水渠叫林渠,把林則徐住宅旁邊種植的樹木叫林樹,把林則徐推廣的坎兒井叫林井。要知道,“坎兒井”被稱為繼長城、運河之後的中國第三大工程。當年林則徐在新疆發現了坎兒井明渠後,借鑑南方梯田蓄水的經驗,將傾斜的梯田“改良”成垂直的豎井和地下渠,又著手把坎兒井推廣到缺水的東疆和南疆等地,這才有了吐魯番的綠洲沃土。

從虎門到新疆,是林則徐留住了吐魯番的這片綠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七十二峰退叟等,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於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父林賓日,是位窮秀才,一生以教讀為業;母陳帙,刻苦持家,平日製作手工藝品換取微薄的收入以補助家用。在父親的諄諄教導下,林則徐從4歲起開始讀書,7歲學作文,13歲獲府試第一,14歲便考取秀才。此後就讀於鰲峰書院7年,20歲中舉人。書院山長鄭光策(1755—1804)是當時福建知名的學者,講究氣節,注重經世致用之學,給他以嚴格教導。還有前輩學者陳壽祺(1771—1834),被稱為“研究今文遺說者”,他的文章對林則徐有較大影響。

關於禁菸,林則徐於道光十八年(1838)十一月二十三日離京南下,奔赴廣東,林則徐不負皇上重託,在奔赴廣東的途中即開列緝獲要犯名單,責成廣東有關官員採取行動。林則徐在諭令中宣佈自己的禁毒決心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道光帝對林則徐的禁菸決心深為讚許,稱譽林則徐“忠君愛國皎然於域中化外”,還指示林則徐,應於各國船隻出入經由要道的廣東海口水陸交嚴,“務使外海夷船,不得駛進口門,妄生覬覦,內地匪船,不敢潛赴外洋私行勾結要期除惡務盡”。

哪知,到了後來,被英國兵艦嚇破膽的道光帝命時任直隸總督的琦善與英方進行談判,表示要治林則徐重罪,為侵略者“代伸冤抑”。正當林則徐在浙江沿海前線積極進行抗擊英國侵略者的籌防事務時,這年的五月二十五日(1841年7月13日),從裕謙那裡轉來道光帝對林則徐的遣戍命令,革去林則徐的四品卿銜,“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林則徐在接到遣戍令後的第二天,即離開鎮海踏上赴戍的路程。

從河南重赴戍途起,經過將近10個月的長途跋涉,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1842年12月10日),林則徐終於抵達西北邊防重鎮的伊犁戍所。林則徐在新疆整3年間,前兩年主要在伊犁惠遠城,後一年則奉命赴南疆各地查勘新墾地畝,奔波於廣闊的荒野與戈壁灘。 在伊犁戍所期間,林則徐在起初相當長的時期裡,身體很不好,但仍時時關心國事。他通過閱讀過期的京報和新疆地方檔案資料,瞭解了不少國家時事和地方上的邊防、屯田墾殖、水利、邊疆史地等情況。在伊犁後一段時間,他向伊犁將軍布彥泰申請捐資興辦惠遠城東阿蘇廢地墾務。他的認真負責和精明幹練,得到布彥泰的高度讚賞。布在給道光帝的密奏中,認為林則徐是他“平生所見之人”中,“實無出其右者”的“有用人才”,要求道光帝予以“棄瑕錄用”。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林則徐被派遣去查勘天山南路諸城所墾荒地。此後將近1年時間,他僕僕風塵,遍歷新疆十城,行程兼及天山南北的廣袤地域,經他丈量查勘的墾地,不包括後勘的哈密墾地,面積約達70萬畝。在此期間,他特地乘赴喀什噶爾之便,專門拜訪領隊大臣開明阿和換防鎮軍豐伸瞭解西部邊防的情況,尋找去過境外中亞諸國的“回子”,“譯詢卡外各國夷部地土風俗”,一路上他還注意各族人民的生活,倡導興修水利,改進推廣坎兒井(後被當地人民稱為“林公井”),教民制紡車、織布,為新疆各族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受到當地少數民族的讚揚和懷念。

從虎門到新疆,是林則徐留住了吐魯番的這片綠

他在南疆各地深入基層的實地查勘中,對邊疆各少數民族的苦難有了較多的體會,“親見其居處飲食之苦,男女老幼之愚,實在可憐”。經過查勘後,他向布彥泰和道光帝建議,將這些墾地發“給回民耕種”。這也是林則徐的籌邊思想。正是由於林則徐能較正確地看待新疆的各少數民族,恰當地處理漢族與當地其他民族的關係,促使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友好團結,有利於新疆邊防的鞏固。林則徐在被遣戍新疆的3年,通過他勤於調查和對邊境的實地瞭解,對沙俄侵華野心有了感性的認識。他認為:“予視俄國勢力強大,所規劃佈置,志實不小將來必為大患,是則重可憂也。”

在度過3年流放生活後,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1845年12月),林則徐在哈密被“賜環”,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補。進京途中又被授以三品頂戴署理陝甘總督,隨即又被正式任命陝西巡撫。道光二十七年(1848)調任雲貴總督,翌年以辦理“回務”有功,被加以太子太保銜,賞戴花翎。在雲貴總督任上,他整理了雲南礦務,主張“招集商民,聽其朋資夥辦”,開採銀礦,並對銅礦主張維護“放本收銅”的政策。

林則徐已年老多病,有“決然求退”的想法。道光二十九年(1849)八月,在林則徐的一再懇求下,道光帝批准他開缺回籍,就近調治。九月,他自雲南昆明動身,途中經江西南昌稍有停留,於翌年三月初返抵福州原籍。林則徐回到福州時,正是福州人民反對英國侵略者入城鬥爭高漲之秋。這一年,英國傳教士進一步強行進據烏石山的神光、積翠二寺,激起福州愛國紳民的強烈反對。林則徐回鄉後,便與當地士民共同商討驅逐侵略者的辦法。為加強海防抵禦能力,他抱病乘船至閩江口的五虎礁和閩安、長門等要塞察看形勢,修築炮臺,並向地方大吏閩浙總督劉韻珂、福建巡撫徐繼畬提出調兵、演炮、募勇等積極建議。由於劉韻珂、徐繼畬等當權者主張對外妥協,與林則徐意見不合。當劉、徐正準備對林則徐反侵略的愛國行動加以“破壞和局”罪名進行中傷時,恰因清廷擬起用林則徐,他們得知風聲而悄悄中止。十月初一日(11月4日),林則徐收到新即位的咸豐帝授他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正在興起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命令。他帶病倉促啟程,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行至廣東潮州府普寧縣逝世,終年66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