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城以搖號政策限制扎堆買房 看似公平實則隱患大

近日,經過居民的瘋狂排隊驗資,杭州兩大“紅盤”融信瀾天和華夏四季登記搖號名額定格在了11927組和6687組,杭州首現萬人搖號。放眼國內,全國已有南京、上海、長沙、成都、武漢、杭州、西安、深圳共8個城市實施“搖號”選房。但是,不少業內人士擔憂,在二手房與新房價格倒掛明顯的情況下,搖號未必能解決樓市供需關係矛盾等關鍵問題,其中藏有各種隱患。

價格倒掛引發大規模搖號

本質上看,“搖號”選房是一種調控手段,目的是為了防止投機炒房的現象發生。因此,“搖號”伴隨的往往是搶購。事實上,近日個別城市房地產市場確實出現了大面積搖號的過熱苗頭:

除了杭州出現的大量市民為了獲得購房搖號的資格,在開發商指定銀行排隊等候購房誠意金凍結的情況外,成都也出現了幾萬人搶購千套住房,買房隊伍綿延幾公里的場景。早些時候的3月底,的武漢樓盤綠地光谷中心城16套剛需優先房源、共計900組客戶參與搖號,搖號中籤率低至2%。

深究排隊搖號的原因,是限價政策使新房價格比周邊二手房價格更低,以致出現了“價格倒掛”。新房比二手房便宜,這對民眾來說意味著“買到即是賺到”。浙報傳媒地產研究院院長丁建剛則很直接地表示,只要限價政策導致的價格“雙軌制”存在,面對巨大的經濟利益,搖號就可能變相成為“抽獎”機會,相當於樓市中的“打新股”。

以浙江為例,有媒體調查發現,此次萬人參與搖號的融信瀾天最新備案均價為18460元/平方米,而周邊最近的萬科未來城二手房掛牌價超過3萬元/平方米。華夏四季樓盤精裝修均價為26105元/平方米,而它旁邊的北大資源未名府在2016年時毛坯房單價已衝上3萬元/平方米。

為了體現“公平”,一些城市就不得不出臺搖號政策。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搖號可以說是無奈之舉。“短期的確有效,起碼可以公平一些,增加普通人買到房的概率,但如果不配套其他政策,只限價、只搖號,那麼各種暗箱操作可能會越來越多。”

看似很公平,實則埋隱患

搖號的政策看似維護了公平,但會埋下更多隱患。財經評論員馬光遠則認為,如此搶房場景讓大家對市場的真實溫度失去了基本判斷,在不明真相的人看來,市場依舊火爆,加劇了市場的焦慮,擾亂了市場的基本秩序和規律。

華爾街見聞評論稱,搖號會給人虛擬價值的幻象。購房者容易在比價過程中,形成“撿便宜”的幻覺,從而義無反顧的把“可買可不買”的念想,變成“有便宜不佔是傻瓜”的必買心態。可是購房者是否需要這些房子,是否有能力承擔按揭支出,這些更重要的問題反而在“套利”衝動的驅使下被人為忽略。也就是說,看似在維護公平、響應調控的搖號政策,實際上在傳播錯誤的甚至相反的信號。

另外,搖號也可能會誘發各種亂象。近日,西安樓市驚現一份搖號關係戶名單。這份名單上,不僅包括了客戶姓名、電話、身份證號碼和置業顧問姓名,而且還多了個“關係明細”欄,註明了“關係戶”的部門、職務及其與購房者的關係,其中涉及西安市以及樓盤所在的長安區多個部門官員。

根據央視新聞的最新報道,長安區紀委表示,的確有公職人員向開發商打了招呼,介紹關係戶購房。換言之,這份名單具有一定的真實性。然而,從去年開始,南京、西安、成都等地陸續實施了新售商品住宅公證搖號辦法,也就是由公證機構全程參與並錄像。有媒體認為,在公證處的眼皮底下,還發生這麼大面積漏洞,這對購房搖號公證制度無疑是一種諷刺。這種情況會引發購房者對搖號等政策的不信任。

張大偉則認為,對於開發商,搖號影響了銷售週期,回款週期;對於購房者,搖號放大了競爭對手,本來可能幾百人想買,現在變成了數倍人一起搖號。“市場並沒有真正的剛需,所有人都在被供需結構緊張下的房地產財富效應裹挾著前行。”張大偉解釋。

著手供給等環節根本解決問題

雙贏機構總經理章惠芳則表示,“政府調控初衷在於既保證市場活躍度又能將樓市熱度調節在可控範圍內,但從相應的市場行情看,限價導致了二手房與新房房價的倒掛。接下來如何進一步調控是眼下許多地方政府面臨的問題。”章惠芳舉例,其實可以採用的調控手段還有不少,比如限售、增收交易環節稅費等,但在目前的市場預期下,這些措施能否奏效有待進一步觀察。

丁建剛則表示,相比限價政策帶來的系列“後遺症”,利用稅收、金融等手段調控市場過熱可能更為長效。比如,可考慮按每戶持有住宅的套數梯級徵收契稅,打個比方,第一套徵收契稅3%,第二套6%,第三套15%,第四套30%……或者使用金融貨幣政策調控市場,比如首套房貸按揭基準利率,二套房貸按基準利率上浮20%等。

另外,綜合各方專家和媒體人士的觀點可以得出,一切房地產問題的根本都在於供給與需求的矛盾。要化解這一矛盾,必須從供需兩端發力。新一輪調控措施實施以來,限購、限貸、限價、限號等措施,堅持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從需求端發力,避免投機性需求大量進入市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就明確,抓緊調整住房和用地供應結構。各地要有針對性地增加住房和用地有效供給,切實提高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應比例,建立房價地價聯動機制,防止地價推漲房價;提高住房用地比例,熱點城市住房用地佔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建議按不低於25%安排,大幅增加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用地供應,在新增住房用地供應中的比例達到50%以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6個城市要探索推動供地主體多元化,6月底前提出並上報具體實施方案。

(綜合自:每日經濟新聞 華爾街見聞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