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要200億賣身?真相沒那麼簡單!

奇瑞要200億賣身?真相沒那麼簡單!

奇瑞賣身的傳言由來已久。

根據第一財經的報道,“5月29日下午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內部召開的第二屆第九次職工代表大會,奇瑞股權轉讓的決議已經獲得全票通過。奇瑞擬以不低於200億元現金注入的方式引入外部投資者,增資擴股入股奇瑞汽車。”

就在前不久,奇瑞剛剛闢謠了“被寶能收購”的傳言。在國企混改的大形勢下,作為重點關注對象的奇瑞卻在混改前夜深陷迷惘。

誕生於1997年的奇瑞,已走過21年的路。昔日先行一步的奇瑞,正是看到了中國汽車行業的巨大潛能,經過多年的發展,也曾獲得“民族品牌霸主”的美譽,但是如今的奇瑞,褪去了往日的光環,相比於現階段的很多自主品牌,奇瑞已經沒有太多優勢可言。從自主一哥到走向衰落, 奇瑞這些年都經歷了什麼?

疲態盡顯 誰來背鍋?

根據2017年奇瑞的財報顯示,全年的整體銷量為68萬輛,旗下奇瑞汽車(包含新能源)、觀致、凱翼和奇瑞捷豹路虎等乘用車品牌銷量分別為41.8萬、1.5萬、4.3萬和8.4萬輛。這與年初所制定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當初“確保90萬輛、爭取100萬輛”目標,算來也只完成了七成左右。

奇瑞要200億賣身?真相沒那麼簡單!

除了銷量未完成目標,奇瑞在乘用車市場中的份額也處在下滑階段,2017年奇瑞汽車所佔市場份額為2.28%,同比下滑0.21%,銷量上也只能排在自主品牌的第六位,排在奇瑞身前的是吉利、長安、長城、上汽和廣汽。營收方面的成績也並不如意,294.71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下滑10.59%,營業利潤為虧損3764萬元,淨利潤為2.64億元。

成立於1997年的奇瑞,在眾多消費者的眼中,對其認知還停留在傳統造車企業,但其實現階段的奇瑞,已歷經多元業務探索、多元化和集團化發展等階段,逐漸從單一的乘用車製造企業發展成為以汽車價值鏈為主導的、關聯多元化產業的大型集團,現有汽車、汽車零部件、船舶、金融、地產、貿易六大業務板塊。

奇瑞要200億賣身?真相沒那麼簡單!

奇瑞,昔日公認的國內汽車自主品牌“一哥”,其QQ、風雲等車型更是稱霸過中國的公路,但與此同時,奇瑞這個品牌似乎也與“低端低價”劃上了等號,甚至更成為了營銷界的“反面教材”。2008年,按理說正是奇瑞勢頭正猛的時候,選擇“尬蹭”熱度,一口氣出29款新車,這一策略完全把圈內圈外人搞得一頭霧水。

再者,就是奇瑞的人事變動,也是堪稱“奇葩”,平均15個月就會換1個營銷總經理,直接導致無法形成系統性的營銷方向以及品牌定位,這也讓奇瑞在這些年錯過了最佳的品牌上升時期,為衰落埋下了伏筆。

那麼,奇瑞走向衰落的鍋,該誰來背?其實這是多個方面共同導致的。首先是技術問題,從2010年開始,奇瑞就花了巨大的財力和物力進行正向技術體系研發,整車水平確實有了提升,但是出色的技術卻無法帶來可觀的銷量。

擁有好技術卻依然走上下坡路,這就是當年錯誤的營銷策略埋下的“惡果”,大家談起奇瑞,首先想到的就是“廉價”,已經形成刻板印象,這就導致奇瑞品牌很難有上升的空間,有好技術也不被認可。

奇瑞近幾年銷量下滑、虧損不止的原因總結起來有三點:

1.品牌過度擴張

很多人對於奇瑞的印象還停留在當年的低端產品——奇瑞QQ上。2008年,勢頭正旺的奇瑞一口氣推出29款新車,包括奇瑞五娃在內的概念版本,純粹為了蹭奧運會的熱度,與奇瑞QQ幾乎一樣,毫無創新可言。

奇瑞要200億賣身?真相沒那麼簡單!

奇瑞五娃系列

事實上,奇瑞還曾出現過100多個車型並存的混亂時期。各品牌車型價位高度雷同,弱化了奇瑞本身的品牌形象的同時,也導致了企業內部品牌間的互相競爭,對奇瑞品牌造成反噬,導致了業績的下滑。

2.軍心不穩

當時奇瑞營銷方面人事變動頻繁,平均15個月就會換1個營銷總經理。導致無法形成系統性的營銷方向以及品牌定位,使得奇瑞在這些年錯過了最佳的品牌上升時期,這也為奇瑞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同時間接導致奇瑞陷入死循環,成立新品牌→賣掉→再成立新品牌→再賣,毫無任何延續性的戰略。曾經把高端化寄託在觀致身上,現在又推一大堆新品牌分散精力,但基礎根本就沒打好。對奇瑞長遠發展來講,最好的選擇就是集中精力把奇瑞品牌做好。

3.質量問題

“奇瑞奇瑞,修車排隊”,圈內人常這麼評價奇瑞。其實奇瑞汽車質量不斷遭到車主的質疑,在車質網汽車投訴網站上車主投訴:發動機異響、抖動、功率不足、變速箱異響等問題,下圖是投訴網站上艾瑞澤5車主投訴的問題,這僅僅是一款車型的。

奇瑞要200億賣身?真相沒那麼簡單!

奇瑞的轉型之路任重道遠。

奇瑞捷豹路虎,作為奇瑞唯一不錯的“現金牛”,為奇瑞帶來的除了代工費收益之外,對於技術創新的幫助尚未做出明顯成效。

奇瑞要200億賣身?真相沒那麼簡單!

為了扭轉銷量困境,奇瑞還在今年4月發佈了“奇瑞雄獅”集團智能化戰略,對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以及自動駕駛等做出了全面規劃,但這也對奇瑞的資金提出更為剛性的需求。

像目前做的比較有起色的奇瑞新能源汽車,小螞蟻(eQ1)系列,大批被用於分時租賃行業,未嘗不是一個好賣點。但要用這些10萬元價位的低端車型,撐起整個奇瑞的營收,暫且不太可能。

奇瑞要200億賣身?真相沒那麼簡單!

當然,奇瑞也是努力嘗試過甩掉“廉價”標籤的,曾經推出了高端車型“東方之子”,但結果卻是問題不斷。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流傳出了“奇瑞奇瑞,修車排隊”的笑話。除了廉價策略之外,“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也是一直以來被詬病的。車型是多了,但是哪個也沒見養好,缺少拳頭產品也是奇瑞拼不過長城、吉利等自主品牌的主要原因。

而四大民族自主汽車品牌,奇瑞、長城、比亞迪、吉利當中,奇瑞是唯一一家國有企業,也是唯一一家沒有上市的車企。

反觀其他幾家非國企的品牌,做的風生水起。長城的子品牌平民系列哈弗、高端系列WEY銷量持續衝擊榜單前排。比亞迪憑藉著對純電動汽車未來的前瞻判斷,砸重金抓住新能源技術。吉利更是大動作頻頻,收購沃爾沃、李書福入股戴姆勒,還建立了年輕化高端品牌LYNK&CO。

奇瑞要200億賣身?真相沒那麼簡單!

李書福

結語

現在的時代,是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網聯化的天下,各行各業包括汽車產業,都在發生鉅變,挑戰與機遇並存,面對未來,難免會有一些焦慮和浮躁。奇瑞也在發生變化,這個曾經的自主品牌“一哥”,輝煌過,也低谷過,對於經過戰略調整重新出發的奇瑞,消費者也應該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耐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