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利勿趨 見害勿避 ── 于成龍的“天理良心”

見利勿趨 見害勿避 ── 于成龍的“天理良心”

清風慕竹

在清代,于成龍被康熙皇帝稱讚為“天下廉吏第一”。事實上,他不僅是個廉吏,更是個能吏,他做事只管對錯,不計風險,膽子之大,令人咋舌。 康熙十八年(1679)春,于成龍就任福建按察使,負責紀檢和司法。他發現監獄人滿為患,這數千囚犯都是因為違反了《遷海令》。原來為了對付臺灣的反清勢力,清朝頒佈了《遷海令》,嚴禁民間商船私自入海,有違禁者,不論官民,俱行正法。特別是對負有責任的地方官吏,失察或不追緝,從重治罪。在這樣的嚴令下,福建的官員採取的策略是寧可多抓錯殺,也不漏網一個。

于成龍通過調查發現,這些百姓出海捕魚,經商貿易,都是正當的生計,並非給敵人提供後勤補給。面對數千人的冤屈,于成龍坐不住了,他向巡撫吳興祚、總督姚啟聖請示,要求釋放這些人。吳興祚和姚啟聖怕被追究責任,全都一口回絕,不敢答應。被拒絕後,于成龍還不甘心,經過徹夜深思,他親自登門找在福建領兵坐鎮的康親王傑書申訴,他抱著案卷材料,據實以告。傑書是天潢貴胄,又是最高統帥,沒那麼多可擔心,最終被于成龍打動,答應了他的請求。數千漁民因此保住了性命。

因為清理冤獄政績突出,于成龍被“特簡”,即破格提拔為布政使。官雖然升了,可不久于成龍就發現,自己坐在了一個火山口上。

因為對臺作戰,當時有數萬名八旗騎兵駐紮於福建,這些人不僅要吃飯,每天幾萬匹戰馬也要吃草料。八旗子弟素來驕縱,哪裡肯親自鍘草餵馬,於是便向地方徵集“莝夫”(即鍘草的民夫),人數多達數萬人,弄得地方官民苦不堪言。在地方官員的一再要求下,朝廷曾禁止再徵莝夫,可八旗子弟仗著自己是特權階級,又在為國打仗,強烈要求康親王傑書繼續徵調。傑書考慮到自己軍隊的利益,再次要求各地照舊派夫,這就激發起了一次嚴重的群體事件。

康熙十九年正月,知縣祖寅亮、姚震等人拒絕執行康親王這道命令,八旗官兵於是聚集到縣衙鬧事,逼迫知縣派夫,百姓聽說此事後,停業罷市,聚集在街上,群情洶湧,大規模的民變一觸即發。緊急關頭,于成龍挺身而出,他代表地方官員向康親王傑書上了一封公開信《公上康親王求罷莝夫啟》,接著又以自己的身份,向康親王上了一封《再肅上康親王啟》,指出民心得失,關乎天下的道理,請求他收回成命。傑書一看事情鬧大,思忖再三,只好順坡下驢,不了了之。

事後,許多人都為于成龍挰了一把汗,因為在清人統治之下,滿人比漢人要高一個等級,官員抗命,百姓鬧事,那都是掉腦袋的事,于成龍躲過一劫,實在是萬幸。

康熙十九年初,泉州因為處在對臺作戰的前沿,米價飛漲,兵民交困。總督姚啟聖一方面向朝廷申請捐濟,一方面自己捐出五千兩白銀,同時令下屬各司道府必須捐齊五千兩,共籌集一萬兩白銀,在省城福州買米五六千石,火速運往泉州,這事又落在了身為布政使的于成龍頭上。

于成龍沒有簡單地按姚啟聖的命令辦理,因為此時省城福州的米價也在上漲,每石米已經漲到二兩一二錢左右,如果這時候再大量購米,米價勢必繼續飛漲,這裡的軍隊和百姓也難以承受了。經過一番思索,于成龍決定改買米為借米。他懇求巡撫吳興祚下令,從糧道手裡借出為康熙十九年秋天儲備的糧米,閩縣提供了一千石,侯官縣準備了兩千石,于成龍自己再籌集了兩千石,共湊齊五千石,先行運往泉州。等上游的外省米運到後,陸續補還這批秋糧米。由於沒有從市場採購,避免了大米緊缺,福州的米價不升反降,很快跌到了每石一兩左右。姚啟聖是個理財高手,得知于成龍通過借米還米、臨時週轉的方式,既救了泉州之急,又平抑了福州飛漲的米價,不僅沒有追究他不執行自己命令的罪過,反而對他稱讚有加。

于成龍敢想敢幹,源自於他做官和為人的理念。當初他得到赴任廣西的任命,好友以那裡條件艱苦為由,勸他不要去,于成龍回答說:“我此行決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天理良心”在於成龍看來,就是“見利勿趨,見害勿避”,公平正義是一個人的良心所在。人常說,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一個人擁有怎樣的信仰,就決定了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于成龍給了我們一個生動的展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