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设计、建筑、实验艺术等多重学科如何与科技结合,已成为一种新的融合性发展,带来新的跨界创造。艺术与科技两者之间所代表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关系及如何从视、听、影、音、触等元素给彼此带来突破性体验,已然成为某种现实并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譬如成都刚刚推出了“艺术与科学系”的招生计划,则体现出在艺术教育上出现了的新尝试。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前身是2005年创办的证大现代艺术馆,在13年前,证大现代艺术馆的开馆展为“电子园林”国际新媒体艺术展ElectroScape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Art Exhibition,将园林——这一代表东方的生活方式及审美和意象,与电子所代表科技、信息、未来做结合,以东方园林作为切入点,用科技、数码和新媒体的方式,来探讨科技所能传达的东方美学。

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互动蝴蝶,说话的树,虚拟的花,看起来很特别的花园石头,互动生长的植物,动画的树叶,电子竹林与山水,智慧雨点,互动的鱼池,环形流动的投影……所有这一切,都被巧妙地溶入了仿佛由园林艺术师所构建的空间与角落里,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亭台、水榭、池塘、竹林、花圃、树枝、假山等,引导着观众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

以光影、声音、震动等因素构成的新鲜而令人振奋的美,体验到高科技时代所独有的电子趣味,人与自然的融洽共处,就像耕读时代的古人曾经做到的那样。

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内在属性强调的是跨学科、跨媒介、跨地域,一直遵循着这个理念,在过去十余年间做了大量艺术和科技相融合的实验,并还将一直走在学术及实践的最前端,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美术馆之一。

这一次

关于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

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美国和英国双重国籍,生物物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1947年5月9日生于南非,毕业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美国斯坦福医学院癌症研究所Robert W.及Vivian K. Cahill冠名教授,2013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获奖理由为为复杂的化学系统发展了多尺度模型。

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迈克尔是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授,同时也是牛津大学的客座教授,斯坦福本身一座具有浓郁艺术氛围的学院,而牛津大学则是英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The Ashmolean Museum of Art & Archaeology的诞生地。这些沉淀已久的艺术积淀使得Michael Levitt切切实实地成为一位与艺术无法分开的科学家。

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在本次交流过程当中,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创始馆长、理事会理事长沈其斌就国际间学术交流、全球艺术氛围及发展趋势、当前展览“佛国山水II——静水深流”策展理念等问题与Michael Levitt进行了多重及深度的交流。

  • 对于喜玛拉雅美术馆一贯秉持的跨学科、跨媒介、跨地域的展览学术精神,及对于未来注重“艺术+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Michael Levitt表示认同,同时他也对于美术馆在对普通观众设置的专业导览环节非常认可。


  • 目前正在展出的“佛国山水II——静水深流”,Michael Levitt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新意及不同寻常的布展设计”,例如,在龚贤的十六章《山水册页》对面布置当代艺术家胡项城极其带有西方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迈克尔觉得这样的一种反差特别有意思,不仅仅是展示传统,也不仅仅是展示现当代,而是在探索现当代和传统之间的关系,探索现当代是如何从传统中延伸出来。

  • 这样的思考和展现方式令他感到震惊,据他所言,他看过很多博物馆,如传统的卢浮宫,现代的MOMA,绝大多数都采用以块面式切割的方式,而我们这次“佛国山水”的展览是从龟兹和麦积山,到明清书画,再到当代艺术家综合材料作品,把三者糅合在一起呈现,这样一个清晰而又复杂的文化脉络给了他很多启示。

你见过这样在艺术中“放飞”的科学家么?

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创始馆长、理事会理事长沈其斌认为:在中国有很多诸如“程序猿”、“理工男”或者所谓的精英知识分子,其实在艺术和人文知识上还是非常欠缺的。他们的知识背景和教育体系中,审美和美术史这一块是缺失的,而国外的科学家在这一方面则比较注重,例如,当谈到表现主义的时候,Michael Levitt会与我探讨关于波洛克、德·库宁等非常特立独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我觉得非常惊讶,大多数的中国科学家也许连这两个人是谁都不知道,这种反差也是带给我们启示的。


  • 我们的创新基于对传统的理解、消化、吸收,同时基于对东西方文化的消化和融合,在这条道路和方向上,及我们在探讨传统与现代、当代之间的关系,探讨哲学、审美、乃至宗教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在交谈中有火花的地方,因此也极有可能促成我们下一次的深度合作。


  • 这次的交流当中使我们认识到中西方高校在学术体系和艺术收藏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彼此借鉴的地方。相比较其他国家来说,中国大学里面的艺术馆与收藏研究才刚刚起步,在系统和研究方面比较欠缺,需要向西方高校学习。但反过来讲这也可能是中国在未来有更大发展空间与活力的地方。

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在言谈之间,Michael Levitt表示他很喜欢上海,上海对他来说充满了魅力和生机,并不意味着表面的活色生香,而是对于深层次的本土文化和当下发展的意义。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在个人学科领域上的思索,也意味着在人文、审美、哲学上的思索。

对于这次独特的美术馆之旅,Michael Levitt表示,喜玛拉雅美术馆给他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这次的访问让他更加喜欢充满人文气质和海派风味的上海了。

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当前展览

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佛国山水II——静水深流

展览日期:2018年4月14日-2018年5月28日

展览地点: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3F

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佛国山水I——造像深处

展览日期:2018年2月3日-2018年5月28日

展览地点: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3-4F)

导 览:每日11:00、14:00提供两场免费导览;其他时段导览200元/次,拨打021-50339801预约

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更多内容:

当诺贝尔奖得主遇上喜玛拉雅美术馆

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喜玛拉雅中心A区3楼

可搭乘7号线至花木路站或1013、976、

花木1路、浦东11路、江南专线

3F, Zone A, No.869, Yinghua Road, Shanghai

Take Metro Line 7 to Huamu Road station or No.1013, 976, No.1 Huamu, No.11 Pudong, Jiangnan Line Bus.

【参观时间 | Hours】

周二至周日:10:00-18:00

17: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特展除外)

Tuesday to Sunday: 10:00 am - 6:00 pm

Entering no later than 5:00 pm(Closed on Monday except special exhibition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