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张传勋:通济渠郑州段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张传勋:通济渠郑州段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8届会议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段重要河道,成为郑州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后的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

通济渠郑州段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包括通济渠索须河段和通济渠惠济桥段。

通济渠索须河段为现状河道,西自丰硕桥,东至祥云寺村与贾鲁河交汇处,长约16千米,呈西—东走向。此河道为不通航河流,现主要为郑州市西北部的主要泄洪排涝、景观河道,河道规整、道路便达、水质较清。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文选登|张传勋:通济渠郑州段

通济渠惠济桥段经考古调查和局部试掘,确认埋藏于地下的河床、河堤遗迹基本保存完整。现已探明的河道北起东孙庄村东侧黄河南岸大堤处,南至索须河段丰硕桥处,全长约4千米。除惠济桥处尚保留一段河道外,其余部分均已埋于地下。据考古勘探,地下埋藏部分运河故道宽150~220米,两侧断续保留有河堤,经勘探河堤顶宽4~6米,底宽8~12米。

现存惠济桥是一座三孔石桥,原长40米。惠济石桥之下的河道就是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汴河遗址。在惠济石桥上,至今留着古代车辙的深深痕迹,可以想象当年“车辚辚,马萧萧”的热闹场面。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的前身是著名的“鸿沟”。早在公元前4世纪,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在郑州境内开凿鸿沟用以漕运,成为中国北方建造运河之始。

关于鸿沟的开凿确切年限,历代其实一直有争议。郦道元在《水经·河水注》中记载,鸿沟是大禹治水所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史记》记载“自是之后(指三代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开凿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晚于南方的运河,是中国北方开凿人工运河的开始。

隋唐时期,为巩固政权,加强南北统一,在鸿沟的基础上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从而打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至宋代,本段运河已成为全国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一度“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是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南宋时期,由于黄河泛滥,本段河道被淤废。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开凿贾鲁河,沟通黄淮水系,本段河道成为贾鲁河的一部分。明清时期,该河道对沿河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末,本河段逐渐淤废。

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是我国北方地区最早的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运河遗存,是中国运河鼎盛时期的见证,是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并持续使用的代表性水工设施,是中国古代巧妙利用自然河流和人工引水共同作为运河水源的人类创造性精神的杰作。它的开凿,也催生了农业文明时期的经济都会,在城市兴起、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方面都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作为新型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它将继续为城市发展提供着资源和文化支持。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来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