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回家”的纪录片,其实讲的都是分别的故事

那些“回家”的纪录片,其实讲的都是分别的故事

导读:在大量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中,“回家”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主题,因为它容易勾勒出一个人最纯粹的动力,也容易照见一个人最脆弱的内心。但“回不了家”的故事才构成冲突,成为我们审视“家”这个物理和心理空间直接的“导火索”。

文 | 渔火

央视纪录频道在去年和今年的春节,接连播出了《回家过年》的第一季和第二季。这部纪录片通过记录主人公们的“回家之路”,关注一年来普通中国人经历的喜怒哀乐,呈现他们的平凡但不平淡的欢乐和苦恼。

在第一集《回家的路有多长》中,距离春节还有一个月时,卢德胜在与工友的聚餐中得知他所在的运输队今年春节不放假,而同样在陶瓷厂工作的妻子黎薇也被安排春节值班,这就意味着漂泊在外的夫妻俩很有可能要错过与儿女一年仅有一次的团聚机会,二人为此一筹莫展。

那些“回家”的纪录片,其实讲的都是分别的故事

由于工作关系,卢德胜9岁的儿子卢浮利和6岁的女儿卢美玲一直留守在玉林老家兴业。今年卢浮利在期末考试中,是全班唯一一个数学满分的,非常期待得到父母当面肯定,可他却不知道一家人约定好的团圆可能无法实现。

有人等你,那是家园。无人送别,这是异乡。每个回家过年的故事都似曾相识,因为里面都有着背井离乡后的期盼,久别重逢后的珍贵。

其实在《回家过年》十集的片子中,拍的都是大家“想回家”的故事,但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了。对于往年需要长途跋涉十几个小时骑摩托车回家过年的广东打工者来说,春节加班可能无法实现一家人的团圆;全年无休的女子快递站,即使她们工作就在自家门前,工作没有结束,依然还不是回家过年;作为“二代北京人”的朱煜和马传令,为了即将出生的二宝,全家人选择在北京过年,这也告别了传统意义上地缘上的“家”……

那些“回家”的纪录片,其实讲的都是分别的故事

甚至包括几年前的《归途列车》中,同样也是“回家”的故事,片中主人公张昌华为了能赶上回家的火车,翻越围栏时,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这是“过年回家”最直观的样子。在拥挤的车厢里,每个人都在焦急的等待着,他们为了小孩、为了父母、为了生活。

“乡愁叙事”背后的社会意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集中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最能够深入地观察和记录行进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近40年,地域间的流动性变大,‘回家过年’这一行为本身变得尤其具有社会性意义,可以承载中国人的情感、奋斗、梦想、艰辛等诸多元素。”《回家过年》的总导演张旭说。

两季以来,这部纪录片选取了发生在北京、上海、广东、广西、吉林、黑龙江、海南、新疆、福建、浙江、贵州、河南、山东、广西等14个省份的10个回家过年的故事。

那些“回家”的纪录片,其实讲的都是分别的故事

《回家过年》执行总导演张昱说:“ 一个真实的故事本身就包含了多种情感元素,中国人过年的情感高度积蓄使之更加丰富。所以忠实记录本身已经带有了很多的情感表达。同时,我们在故事的选择上注重社会性,关联各种社会热点,使得故事的内涵和外延都达到最大化。”

多年来,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间隔,无数人“有家难回”,乡愁叙事在多种艺术形式下也都存在。譬如20世纪70年代,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引发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因为其诗中所形成的“乡愁”也当时的时代意义。而在流动性和变化性空前的当代中国社会,伴随科技与讯息的发达,人的困惑和迷失反而愈加严重。

那些“回家”的纪录片,其实讲的都是分别的故事

这也是在当代中国,依然会有这么多的纪录片聚焦在“回家”话题的原因。孙志文在《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中提到,“人不再知道何处去找寻他真正的‘家’,一个能安享休憩、宁静的所在。”

“回家”的困境中夹杂着“五味杂陈”的乡愁,才让纪录片的情感变得更加浓郁。

一部“连续”的纪录片

第二季的加入,让有关“回家”故事的拉扯变得更加复杂深刻。

例如片中第十集主人公,伊恩的故乡在南非的德班市,距离南非首都开普敦九百公里。十年前南非的导游伊恩来到广西阳朔的旧县村,被这里的宁静所深深吸引。两年后他辞了工作,来到中国并在这里安了家。春节越来越近,伊恩也学会了当地人过年的习俗:做腊肉,并将远在南非的父母接到中国来过春节。但第二季中,当伊恩正准备在阳朔大展宏图时,却因为签证问题有可能离开他无比热爱的中国……

那些“回家”的纪录片,其实讲的都是分别的故事

没人说得清真正的家在哪里,但总会有个到不了的地方——这就是纪录片记录关键所在。

《回家过年》第二季其实是第一季的延续,继续围绕回家过年的主题,内容涵盖了“农民工返乡、制造业升级、网络经济、扶贫搬迁、保卫边防、二孩政策、候鸟老人、留守儿童、催婚、升学”等社会热点,讲述了一年又一年,我们在离家和回家的过程中成长、变迁的故事。

我不知道还会不会有第三季,像电视连续剧一样记录下这些最普通中国人像“候鸟”一样的故事。如果有,那它一定又会有新的有关“回家”与“分别”的故事。

总导演张旭在创作手记里这样写道,“看每一个人的回家之路,总会有某个细节扯动自己某一根敏感的神经。前一秒可能刚刚笑过,后一秒却感觉难言的酸楚;前一秒才偷偷擦掉眼角的泪水,后一秒又忍不住哈哈大笑,没有哪一种情绪是单一的,啼笑皆非,五味杂陈,但都来得真实,熟悉,无法阻挡,那么让人快乐,又那么让人心疼。我们会记下每一个名字,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纪录片,把有名有姓的普通中国人,写进中国的当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