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沒對孩子進行過「死亡教育」

愛貝睿 基於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新一代兒童教育機構

清明將至,有一件事不能不提,那就是死亡教育

看到「死亡」二字,很多家長可能就打算關掉這篇文章了。彆著急,你不想先看看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嗎?

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死亡,從古至今都是一個讓人忌諱的話題。人死了,我們一般會說「老了」「去了」「仙逝了」,很少直接說「死」。由於避諱「死」,連發音跟「死」相似的「4」也變得不吉利,4 樓不叫 4 樓,現在都改叫「3A」了。

談論死亡都如此諱莫如深,更別說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了。但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又是必須的,否則,孩子可能會因為恐懼死亡而變得膽小,或者因為不懂得死亡的意義而傷害自己。

  • 變得膽小、恐懼死亡

影視作品中,與死亡對應的場景一般是電閃雷鳴、狂風暴雨,或者是漆黑的長夜。

這種氣氛,已經讓人很恐懼,很無助了,有些家長還會給孩子講恐怖故事,使孩子將死亡與魔鬼聯繫在一起。

@毛毛爸:

對死亡的恐懼讓 6 歲的兒子不敢接近生命垂危的奶奶,他覺得奶奶馬上就要變成鬼魂了……奶奶最終遺憾地離開……

  • 變得漠視生命,傷害自己,虐待小生命

不懂得死亡的意義,孩子就不會尊重生命,更不會珍惜生命。有數據表明,在中國每年約有 10 萬青少年自殺身亡,每分鐘就有 2 個人死於自殺,還有 8 個自殺未遂。

有報道稱,12 歲的小女孩在宿舍表演上吊,還喊室友觀看,室友以為開玩笑,錯過施救,結果一個玩笑,最終以生命隕落為代價。

還有熊孩子推倒孕婦,就想看看她會不會流產;還有孩子虐待動物,把食物放在瓶子裡,就為引誘流浪貓狗來吃,看它們窒息而亡……

太痛心!不多說了……

死亡教育,其實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愛的教育,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認知過程,潤物無聲地教給孩子。

孩子對死亡的認知發展

1948 年,心理學家 M. Nagy 觀察研究了 378 名 3~10 歲的孩子,結果發現,兒童對死亡的認知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兒童對死亡認知的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認為死亡只是暫時的離去,並非生命的終結,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

  • 第二階段:認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運的人,是不會死的。只有那些被「死亡」抓走的人才會死掉

  • 第三階段: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命的一個必然的過程。

後續的學者對這一研究進行了細化,整體上來看,學前階段的孩子,關於死亡認知的發展是隨著年齡的發展,逐步客觀、成熟的。而且,隨著研究的推移,兒童對死亡的認知水平也越來越低齡化。

孩子對死亡的認知理論忠實地反映了孩子對其所觀察到的世界的總體描述,成人無法、也不應該對孩子隱藏死亡的真相。相反,公開、客觀地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反倒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

理性談論,用恰當的詞語描述死亡

談論逝去的親人,有的家長擔心孩子難過,通常會這樣說:

  • 「他只是睡著了。」

孩子聽了,可能會眼巴巴等著親人醒過來。後來,知道死去的親人無法醒來了,孩子又開始擔心自己也這樣睡過去,於是每次睡覺都很害怕。

  • 「他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再也不會回來了。」

孩子聽了會認為死者不再愛自己了,並容易產生「如果他愛我,為什麼不回來看我」的疑問。這樣,孩子越思念死者,就越容易記恨對方。

  • 「他上天堂了,那裡沒有病痛,很快樂。」

對沒有宗教信仰的孩子這樣說,是存在潛在危險的。曾有小學生留遺書說,要去天堂找爺爺,以後再也不會捱打,再也不用擔心考試了。

那麼,該如何科學地跟孩子談論、描述死亡呢?應指出正常身體功能的結束。比如,心跳停止,沒有呼吸,沒有感情,不能說話,不能吃飯,不再工作,沒有愛,不能思考等等。

不「糊弄」孩子,用具象解釋回應孩子的疑惑

家長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具象地給孩子解釋生命現象,坦誠回答孩子對死亡的疑惑。

比如,一位爺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這樣告訴 6 歲的孫子:

寶貝,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你看小草,它從發芽、生長,再到枯萎,都有一個過程。人也是這樣,爺爺一開始也是一個小嬰兒,後來長成像你爸爸那樣的大人,再後來,就慢慢變老了,最後會像小草一樣,和大自然融為一體……

如果你不願意用生活中的例子來教育孩子,也可以借用繪本,比如《

湯姆的外公去世了》《活了 100 萬次的貓》《一片葉子落下來》《爺爺沒有穿西裝》等等,它們會用飽滿的想象力和溫暖的筆觸,幫你去詮釋關於生病和死亡的故事。

關注孩子的情緒,坦誠地表達悲傷

有人覺得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應該儘可能地給他一個真善美的世界。事實上,現在的孩子很早就已經經歷過「生死」場面,比如喜愛的寵物死了,動畫片中也會有關於死亡的場景等等,這些,都已經讓他們體驗過悲傷,都已經鍛鍊了他們的承受能力。

所以,有親人離世,家長最好能坦誠地表達悲傷,避免美化死亡。同時,我們也應允許孩子自然地表達其情緒與想法。

在國外,比如,美國、德國的家長與老師們會讓孩子們直麵人生。

在美國,一些小學校裡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

」。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師,會認真地跟孩子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並會組織大家模擬親人突然離世的應對方式。在德國,老師也會通過課程,讓孩子們體驗了突然成為孤兒的感覺,來幫助他們體驗遭遇不幸時的複雜心情,以及怎樣控制情緒。

結合死亡事件,給孩子以正向的引導

大衛·伊格曼(美國貝勒醫學院神經醫學博士後,曾在牛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暢銷書作家。)在《生命的清單》一書中,提出了「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的說法。

《生命的清單》

第一次,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在追悼會上,人們宣佈你的個體生命逝去了,人際網絡消失了;

第三次死亡,被活著的所有人遺忘了,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

有的孩子會過分思念逝去的親人,家長不妨結合這一說法,讓孩子知道「真正的死亡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再記得你」。

也可以讓孩子一起接受或表達對逝者的哀悼或追思,使他感受生的溫暖和勇氣。

比如,一位父親帶著兒子參加完烈士陵園的祭掃儀式之後,這樣跟孩子說:「人生就像一條路,我們邊走邊看風景,但所有的路都有盡頭,這是一個有趣的過程,不用害怕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把路走完,所以要珍愛生命,爭取在有限的道路里看到無限的風景……」

不管孩子聽不聽得懂,但至少,他會覺得生命是一個自然的、積極的過程!

絕大多數人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生死,但生命遠比我們想象得更短暫、更脆弱。

死亡教育必不可少,我們正視這個話題,正是為了讓孩子對生命有所敬畏;我們談論死,正是為了讓孩子更加珍視生!

參考文獻

  • Nagy, M. (1948) The Child's Theories Concerning Death.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73, 3-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