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自救手冊

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自救手冊

01

什麼是雙相情感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它有一個更加被人們說熟悉的名字——躁鬱症。

它是一種精神疾病,患上它的人會出現嚴重的、大幅度的情緒變化,患者會得到“狂躁和“抑鬱“ 的兩級體驗。

陷入狂躁和抑鬱的時間可能是短暫的,少則幾小時多則幾天。

這種週期也有可能持續更加長的時間,持續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每個人得到的狂躁和抑鬱更替的體驗都是不同的——許多人可能只會在短的週期內經歷緊繃著的精神狀態,他們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患有精神疾病。

狂躁發作的典型症狀就是極度興奮、極度易怒、活動增多、幾乎不需要睡覺、思維的火花四濺,然後這些症狀具象為快速的講話。狂躁發作的人感覺他們無所不能,他們時刻準備著嘗試任何的事情,而且堅信無人能擋。

抑鬱發作的症狀就是極度悲傷、缺少活力、對事物缺乏興趣、無法享受一般人能夠樂在其中的事情、常常感到無助和絕望。一般來說,抑鬱發作的人們在狂躁與抑鬱狀態的切換中可能會出現長達三年的正常情緒的生活狀態。

02

雙相情感障礙的原因

雙相精神障礙的起因還沒有被完全知曉。

基因、神經、環境因素都可能對雙相精神障礙的發生和發展在不同程度上有影響。

目前的主流觀點是這樣的,大腦特定部分出現了神經方面的障礙,進而導致某種大腦化學物質的分泌受到阻礙。

這裡指的“某種大腦化學物質”有三個——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神經方面的問題可能是潛伏著的,自然而然地被激活,或者由生活中的壓力源引起。

雖然沒有人能夠完全確定雙相精神障礙的確切的起因,研究者們還是有所成效的:

1、基因因素

雙相精神障礙可能在家庭中遺傳,這至少表明雙相精神障礙的出現至少跟基因有那麼一點點關聯。大約有一半的雙相患者的家庭成員有精神上的疾病,比如抑鬱症。

如果父母一方有人患有雙相,孩子有10-15%的可能性甚至更高患上雙相。如果父母雙方都患有雙相,那麼孩子患上的幾率便提升為30-40%。

研究顯示,雙胞胎中的一人被檢查出患有雙相,那麼另一位孩子被檢查出雙相的可能性在40-70%之間。

作為研究對象的雙胞胎幫助研究者瞭解了更多的引起雙相的基因因素。

雖然這些數據有點耐人尋味,但是這不能作為雙相基因根源的結論。對於基因因素,研究人員需要繼續進行研究。

2、雙相精神障礙的神經因素

雙相精神障礙主要是一種生物性功能障礙。

源於大腦特定區域的神經遞質或者化學遞質的功能障礙。這些化學物質可能有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或者其他。

作為一種生物功能障礙,它可能潛伏著,然後有朝一日被激活,或者由精神壓力或社會環境等特定因素引起。

3、雙相精神障礙的環境因素

由於雙相的遺傳可能,一件生活事件可能會引起某個人情緒發作。

即使沒有基因因素,改變健康的習慣,飲酒或者吸毒、或者激素問題都可能引起情緒發作。

處於患上雙相的風險因素中,雙相出現在越來越年輕的人身上。年輕人患病明顯增長現象的出現可能是過去疾病診斷不足的結果。這種發病年齡的變化可坑是社會和環境因素導致的,但是具體什麼因素還不清楚。

雖然濫用藥物不會成為引起雙相的因素,但是它會通過影響恢復過程而加重病情。飲酒、吸毒或者鎮定劑都可能引起更加嚴重的抑鬱狀態。

4、藥物因素

抗抑鬱劑等藥物可能會導致易換上雙相的人們狂躁發作。

因此,這些人應該在抑鬱發作期間被仔細對待。因為當服下了抗抑鬱的藥物,一個抑鬱發作期間的人會轉變為狂躁發作。

抗燥的藥能夠有效阻止狂躁發作的到來。抗燥藥能夠造出一個“天花板,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由抗抑鬱藥引起的狂躁狀態。

某些其他藥物能夠製造“興奮”然後積沙成塔進化為狂躁。比如健胃消食片,可以讓你擁有源源不斷的活力,減少睡眠的需求,讓你變成大話癆。

當停止服用這些藥物之後,人們也會迴歸正常的情緒狀態。

藥物可能引起類似狂躁發作:

違法藥物如可卡因,策劃藥如迷藥和安非他命。

服用過多的非處方藥,包括健胃消食片和抗感冒藥。

非精神科藥物,比如甲狀腺疾病否認藥物和激素如腎上腺皮質激素。

過量攝入咖啡因(適量是好的

如果一個人易於患上雙相,那麼壓力、經常使用興奮劑或酒,或者缺覺都可能很快引起雙相精神障礙疾病。某些藥物也可能引起抑鬱發作或狂躁發作。

如果你的家庭中有雙相精神障礙疾病史,關注你的生理狀態,避免自己遭遇藥物引起的狂躁。

03

雙相患者的自助策略

網上有豐富的信息,魚龍混雜,但是也不乏有效的自助手冊。通過對雙相精神障礙的進一步深入瞭解,你可以利用他人提供的技巧提升自己的狀態。

2、獲取支持和理解

當你陷入狂躁階段的時候,你很難察覺到你的行為深深地傷害了其他人。過後,你會感到深深的罪惡感、羞恥感。

當你周圍的人流露出對你的害怕和敵意的時候,你會感覺尤其艱難。如果你向他們提供雙相精神障礙的信息,這可能會幫助你獲得理解和支持。

在狂躁、抑鬱相繼發作後,你會感覺很難再去相信別人,甚至有自殺的傾向。經歷了這些災難,懷有這些想法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經歷講述給自己的親人、朋友、同事或者諮詢師聽,這將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有很多這樣的支持著你的組織——無論是現實世界還是虛擬的網絡——組織裡的人和你經歷了一樣的困難,他們聚在一起相互支持。比如,溫暖家園啊!

3、管理自己的狀態

自我管理包括——在被疾病打倒之前,察覺雙相精神障礙、早期培養認識和控制情緒起伏的能力。

判斷“興奮”狀態是否是狂躁發作的前奏是很難的,因為你可能僅僅是感到更加自信、更加有創造力、更加輕鬆地社交。

你有可能一直緊繃著神經關注著這些症狀,尤其在你第一次瞭解到雙相精神障礙可能帶給你的影響的時候。

應對雙相精神障礙的自我管理有哪些呢?

這裡有許多指導。幫助你認識和控制情緒起伏的清單和做法:

情緒日記,自我醫療小貼士,處理抑鬱和狂躁的有實用價值的小貼士。

自我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你需要花費一段時間才能獲得成效。但是,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少地依賴專家的指導,而且對情緒起伏的控制愈加得心應手哦。這些方法能夠增強自信、減少復發幾率。

從今天開始管理自己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記錄情緒日記,早晨一次、下午一次、傍晚一次。

將自己的情緒寫在紙上,日復一日喲。

4、為自己的日常生活養成好習慣

習慣很重要,健康飲食、充足睡眠、充足鍛鍊、充足維他命、充足礦物質、充足脂肪酸,哪一點不重要?

輕緩的減壓運動同樣可有幫助,比如瑜伽、游泳。你也可以嘗試輔助療法,比如足療和馬殺雞。

人們常常會低估日常習慣的重要性。他們覺得“有啥子個用?”我要告訴你,用途就是讓你的身體充滿活力,相應地讓你的精神得到提升。精神和身體是有內在聯繫的——忽視一個必定影響另一個!

5、把工作生活擱置一邊

工作對大家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你不需要為自己房子的租金、食物賬單買單,你還要考慮自己的健康狀態。

當我們的情緒紊亂了,你的工作表現也會受到影響。

慢慢做事,避免緊張。

如果你已入職,你可能會想知道是不是能夠以兼職的形式為開始。如果你是一名學生,許多大學和學院都會提供充足的支持和指導。

總之,給自己一點空間一點時間,在那以後再去面對充滿著工作壓力的世界。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藥物:效果好但是副作用強

長期藥物使用和復發的風險要進行比較。

04

雙相情感障礙的四個關鍵點

雙相是複雜的慢性病。它產生了嚴重的情緒起伏和活力變化。它破壞了患者的生活的每一個部分,包括工作、人際關係和日常生活。

1、藥物

患者們基本都會服用各種各樣的藥物。一般情況下,雙相精神障礙的患者每次服用三種藥物。一項國家精神健康中心的重大研究表明——89%的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雙相精神障礙患者恢復的都很好。

“不要害怕自己要花費過多的時間才能找到適用於自己病情的藥物。所有成功的患者都經歷過一樣艱難的過程。”

然而不幸的,這些副作用是服藥的規則而不是例外事件。

事實上,大約50-60%的患者擅自停藥或者擅自不按照醫生處方服藥。這就表明,與你的醫生坦誠地溝通是很重要的因素。

然而,大多數的患者會因此而感到不適。他們不想“抱怨”或者認為他們的醫生會對他們絕望。患者們常常會覺得他們不被允許違抗醫生,所以最終他們往往自己停藥,而不是和他們的醫生進行認真的交流。

記住,你和你的醫生是統一戰線的戰友。你有權利把這個世界上所有困擾你的問題告訴你的醫生。

患者還有另一個擅自停藥的原因。那就是患者自身抱有拒絕或者一廂情願的想法。停藥到復發往往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這隻能夠證明這個人相信他並未患病。

然而發作的現象不會那麼快過去,他們就會變得憤怒。然後病情進一步惡化。“一項長期的針對雙相精神障礙的研究表明,如果雙相患者擅自停藥,他們的大腦會受到漸進性的損害。”

2、生活模式的管理

如果你正在濫用藥物的漩渦中掙扎,去尋求專家的幫助吧。把睡眠作為首要重大事項。

嘗試每晚都能夠深度睡眠7-8小時,並且在第二天早晨同一時間醒來。

如果你感覺自己在不同時間區域穿越著,請諮詢你的醫生。因為這種情況會增加狂躁發作的風險。

3、來自社會的支持

舉例來說,患者的某位家庭成員可能在發現患者服藥之後說“你不用藥物的幫助,你可以自己挺過去的!”

注意!不要吃藥的勸導的話語實際上是來自語言的一場災難,會摧毀患者。

從另一方面出發,家庭成員可以為自己的親愛的家人辯解。舉例來說,當孩子處於糟糕的階段或者不能明確他們自己的想法和症狀,父母中的一人可以陪伴著他們。

網絡上的支持團體的力量也不可小覷。它會讓患者知道,他們不是孤獨的。

舉例來說,停止那些消極的事情不停在你腦際縈繞可以預防抑鬱發作。

再舉一個實例,一個患者因家人忘記他的生日而感到失落,但是他的家人是假裝忘記,給他準備的是驚喜的慶祝會。

“這個患者並沒有關注在他會獲得的驚喜,而是關注在了家人們假裝忘記他的生日說多麼‘殘酷’這一點上”。

針對這個患者,可以提出的意見是“對於這一類的情況,請用一箇中立的、不消極的視角來看”。

患者們應該關注自己“活在當下、學會接受”。

這樣的話,患者們不僅僅能夠接受診療結果而且也會有更加清晰的自我認識。“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我們自己的想法、情緒、其他生理感受,因為我們更多的是存在於現在,因為我們允許自己擁有現在的經歷,哪怕會受傷”。

這種自我認識的能力可以預防症狀惡化。

作為一個更加留心當下的人,患者能夠快速認識自己的情感並且明確自己應該做什麼——“如果有什麼”——在自己陷入不可收拾的發作狀態中之前。


525心理網_您身邊的心理諮詢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