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子与“不耻下问”

孔文子与“不耻下问”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历代封建统治者遵奉为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却说:"余非生而知之者"。

《论语》上曾说过一件事,说"子入太庙,每事问。”就有人不屑一顾地说:'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听到后,也不生气,只是微微一笑:“是知礼也。”

孔子生育鲁国邹县,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因此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太庙,是国君的祖庙。有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一进太庙,他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把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都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 没想到来到太庙,什么事情都要问一问。”孔子听到这些人对他的议论,不以为然,笑而答说:"对那些我不明白的事,向别人请教,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卫国有一个大夫,叫孔圉,聪明好学,他为人非常谦虚,是学者的榜样。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地赐给了他一个"文公"的称号,这地位相当的高。时人为区别他和孔子,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贡,他也是卫国人。子贡见卫国国君封孔圉为"文公",有媲美老师的意思,就嗤之以鼻,认为孔圉配不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子贡去见他的老师孔子,闲谈之间,说到了这件事,他对孔子说:"老师,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他 '文公' 的称号?"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说:"我知道孔圉,这个人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灵活,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简单的问题,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我想以孔圉的地位或学问对这些事情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然而向别人求教,他一点都不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所以说卫国君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不会不巧当的"。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这个事情记录在《论语·公冶长》,原文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也是成语不耻下问的由来,意思是不以向学问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为耻。现代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