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商業起源來自這裡,吃貨天堂購物天堂,曾經繁華的大鮑島

青島商業起源來自這裡,吃貨天堂購物天堂,曾經繁華的大鮑島

大鮑島這個地名確實現在很少被提及了,因為已經有太多新的名稱替代了這個最古老的名字,比如街裡。甚至為了區別與現在小港灣畔的新街裡,原來的街裡都已經被稱作老街裡了。但是,大鮑島無疑是青島老城區裡歷史最為久遠的居民聚集區。而這裡也是青島文化最早的發祥地,可以說是青島文化的母脈。

青島商業起源來自這裡,吃貨天堂購物天堂,曾經繁華的大鮑島

論歷史的久遠,青島開埠前有三個村落是最為著名的:鮑島村、青島村和會前村。與青島村和會前村可追溯歷史起於明代不同,鮑島村最早是在宋代就已經形成。和青島村一樣,鮑島村名字的來歷也是因為正對面隔海相望有一座小島,名字叫鮑島,所以陸地上的這個村莊就被稱為了鮑島村。鮑島村的核心區域大概就是現在中山路北段東側,也就是濰縣路一帶。與大鮑島相對應的還有小鮑島,小鮑島可以說是大鮑島的分號了,因為多數的居民早期是由大鮑島遷居而去慢慢形成的。這和青島村有上青島和下青島是相似的。在今天,這種命名村落的方法典型代表還保留在年輕人記憶中的大概就是麥島了。

我們現在說的大鮑島更多指的是德佔時期設立的鮑島區。鮑島區的大致範圍是北到滄口路,西到鐵路、東到濟寧路。南側的邊界略微複雜,是由大沽路、保定路和德縣路連接成一條線。如果從中山路上看這個界線最清晰,就是今天中山商城那個入口。在這個位置,我們會發現中山路陡然變窄了,而且至少窄了十米。應當說這是當時德國人在進行城市規劃時有意做出的一種差異,即南側的歐人區街道以20到30米寬度為主,而北側的華人區街道寬度則是12到15米。意想不到的是,德國人的這種設計思路卻造就了大鮑島後來的繁榮。因為即便按照今天商業街區設計的理論,商業街區內道路尺度也不宜超過三十米,過寬的街道會使人流顯得稀疏,也就難以形成商業的興旺。

當然,德國人當年有意將歐人區和華人區隔離的這種設計在今天給老城區的交通帶來了巨大的問題。首先是南北段的路網除了河南路和中山路是直路貫通之外,其他大部分是丁字斷頭路,其他幾處南北雖有連接,例如安徽路與濟寧路、泰安路與濟南路但是卻極為不暢,這也就是為什麼至今老街裡區域的外環始終以單行線為主的原因了。其次是南北兩段道路的寬度差異,造成了中山路東側區域基本難以形成順暢交通的難題,路網雖密,暢行卻難。

鮑島區道路的命名規則是很清晰的。以中山路(原來叫山東路)為界,西側基本以華北的重要省市命名。而且很規範的一點在於南北向道路為省名,包括山東路、河北路、河南路、山西路;東西向道路為市名,包括北京路、天津路、保定路、濟南路,相信如果再多出一條東西路的話,路名應該是太原路。(至於大沽路有點特殊,因為這條路本來就在歐人區內,名字是後來改的。)當然,在中國政府從德國日本兩次收回青島之後也將南側的道路名稱從德國的名字或日本的某某町改回中國名稱時,也延續了這一命名規則,老城區南側的道路全部基本用南方來省份命名,例外的有四條即泰安路、曲阜路、肥城路和寧陽路。熟悉山東地理的應當知道,這四個地域基本是相連的。

中山路以東的路名其實也很規範。從南向北我們看四方路、海泊璐、高密路、膠州路、即墨路、平度路、黃島路、李村路、滄口路東西向除了高密路以外全部是青島現在的行政區或者小地名,所以高密看來在那個年代就應該註定屬於青島。(我一直有一個不清晰的印象就是流亭路,在我的記憶中似乎也在這裡,後來市場三路拆遷才消失,並出現在泰安路附近,一直沒有查證,如果大家有知道的希望留言告知。)當然,南北向道路則基本都是今天已經升格為地級市的那些周邊大縣,像濰縣、博山、芝罘、濟寧、聊城等等,唯一的例外大概是易州路了。

說到青島文化的母脈,阿甘一直認為承載者就是大鮑島。這就首先要說青島文化到底是什麼。阿甘以為,青島文化的根本就是一種包容和融合的文化,包容南北,融合東西。這大概得益於青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移民城市。這種移民絕不是近幾十年的事情,而是已經延續了近千年。大鮑島村最早的居民中就有來自江浙一帶的漁民,而浮山所最早的駐軍更是來自雲南,再加上所謂的安陽來之說,可以說近千年歷史中,青島的歷史就是個移民史。及至近代,三度被德、日、美這三個不用文化背景的國家佔領的歷史,又使得完全不同的三種異域文化傳入到這個小城。而所有這些最終被青島融合在了一起,構成了青島特有的文化氣質。

大鮑島,就是這種文化融合性最典型的代表。小小的半平方公里區域內,集中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國人,幾乎全國各省都在這個區域設有會館,比如三江會館、廣東會館等,也就帶來了不同的文化。而整個區域的建築則是將中國傳統的四合院與歐洲建築進行了結合,形成了極具特色的裡院。大鮑島區域是裡院成規模出現的第一個區域,而且從建設之初就充分將居住與商業很好的集合在一起,可以說這是上世紀初典型的底商與公寓相結合的建築類型,仔細想想和現在的商業地產還真有點類似。而小街坊,小尺度的建築佈局形式,又使得這裡成了天成的商業步行街。

所以說,青島商業的繁榮不是從中山路南段開始的,而是北段。更為重要的是中山路的東北側,這種繁榮整整持續了100年,直到即墨路和和四方路兩大市場退路進室才告終止,後面雖然黃島路還在延續這種輝煌,但是也只是明日黃花了。大鮑島的市場是有著百年傳統的,實際上在青島開埠之前這裡就每五天一集(應當是逢五逢十),與浮山所、李村的大集遙相呼應。而大鮑島的中國城建設之初一直延續了這種傳統。上世紀80年代,從商品交流會的形式開始,四方路和即墨路兩大市場便一下子興旺了起來,即墨路小商品市場甚至成了享譽中外的知名市場。

青島商業起源來自這裡,吃貨天堂購物天堂,曾經繁華的大鮑島

青島商業起源來自這裡,吃貨天堂購物天堂,曾經繁華的大鮑島

從上世紀初開始中山路兩側便集中了大批的知名商號,當時國內有點名氣的品牌都或早或晚的在這裡落過腳。身穿謙祥益, 頭戴盛錫福,腳踏新盛泰,看戲上中和,吃飯春和樓,洗澡天德塘。大概這就是上世紀最時尚的成功人士的選擇了。和今天的高消費群體似乎沒有什麼不同。當然這順口溜裡還少了一些知名的老字號,比如瑞福祥、亨得利和同仁堂。正是這些老字號撐起了整個青島商業在上世紀整整百年的繁榮。然而,遺憾的是在世紀交替前後,青島針對中山路的多次改造過程中,卻留下了諸多的敗筆,其中之一就是這些老字號。原本很好的體現著中西結合,建築風格統一融合的這些老字號被某些不懂得青島文化的磚家們西化改造了,青島建築的一大風貌特色也隨之受到了破壞。即便是春和樓雖然保持了中式的風格,但是也和原來的風貌有著大大的不同。特別是環球和新華書店的拆除,一下子讓中山路只剩下了商氣而完全失去了文化氣質。(敗筆很多,在此不再贅述,改日專門寫一篇中山路改造的幾大敗筆吧。)

青島商業起源來自這裡,吃貨天堂購物天堂,曾經繁華的大鮑島

大鮑島還有很多事情值得一說,這裡篇幅所限,就說兩件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吧。首先是青島第一座五層樓房,不是在歐人區,而是在大鮑島,就是現在河北路與北京路路口的“五起樓”。這應當算是當時青島的第一高度了。小時候記得那樓下是菜店,樓上有家小工廠,印象中似乎是皮件二廠。當然也就是這家工廠造成了五起樓的厄運,70年代中期的一場大火使得這座樓一下子成了危樓。百年滄桑,但願這曾經的青島一地高度還能再屹立些年頭。不過也幸好她比周邊的樓都高出一截,沒有殃及池魚,旁邊的謙祥益才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還記得謙祥益裡那刷刷的飛來飛去的鐵卡子嗎?)

青島商業起源來自這裡,吃貨天堂購物天堂,曾經繁華的大鮑島

另一件事情是天德塘的電梯。當初在為中山路改造做策劃工作的時候,對於拆除天德堂阿甘是明確提出反對的,在那之後就離開了中山路,至今也沒有再回去看一眼那些老裡院。當年我提出保留天德塘的重要原因就是這是大鮑島曾經第一座內部裝有電梯的樓房。夠牛吧,而且你絕對想不到這樓上門兩層是後來加建的,對於最初只有四層的一家澡塘來說內部安裝電梯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該是多牛的一件事情。同時,這裡還是青島第一個開設女部的澡塘。直到上世紀末,這裡每到春節前的旺季,單日的營業額還能高達六七萬元。大概,現在動輒面積近萬的洗浴中心也不過如此。

青島商業起源來自這裡,吃貨天堂購物天堂,曾經繁華的大鮑島

大鮑島就這樣在記憶中逐漸遠去,一點點模糊,阿甘出生在這裡,9歲之前也生活在這裡,對這裡的感情是很特殊的。為這片區域整整工作了兩年時間,可以說每一座裡院都曾留下過腳印。大鮑島的故事不是一兩篇文章能夠說完的,足夠寫幾本書。遺憾的是2015年阿甘的電腦被盜,近四十個G的資料也一同被毀掉了。就在這裡留下一點印記吧,希望幾十年後,所有這一切我們依舊能夠看到。

青島商業起源來自這裡,吃貨天堂購物天堂,曾經繁華的大鮑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