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宗堂:又聞槐花香

陽春四月的一天,我信步溜達到南河堤上,滿河堤的槐樹和榆樹長勢葳蕤,綠廕庇日。微風過處,一股馥郁的清香撲鼻而來。啊,這是槐花的香!如同見到久別的親人一般,我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邊歇緩邊欣賞起眼前這清新誘人的景緻,任由懷舊的思緒飄飛。

發源於隴西南部昌谷鄉藥鋪山荊谷的南河,距縣城僅一華里,在流經東關與春場之間後匯入渭河。多年以來,當地群眾為防備洪澇災害,在沿河兩岸修築起堤壩,在堤壩上廣植各類樹木,尤以槐樹為多,形成兩條蔥鬱茂密的綠色綢帶。

因為槐樹具有深根性、生長快、蟲害少的特點,且木質堅硬,可供車輛、器具和雕刻之用,其花、果實和根皮又可入中藥,是隴西人十分喜愛的一個樹種,無論城川還是山區都有它高大繁茂的身影。在我的老家,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河畔上、道路旁,一到初夏時節,就有槐花綻放,遠近飄香,花香沁人。槐樹的枝條上長有尖刺,家鄉人習慣叫它“狼牙刺樹”,它的花為黃白色,長得約略三四寸長,一串兒一串兒的。兒時的我,從小草冒出嫩嫩的尖芽兒起,就眼巴巴地期盼著槐花開。在那個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裡,它是怎樣地誘惑著我小小的心,我和小夥伴們時常飢腸轆轆,放學後,就爭先恐後地爬上樹去,摘下一串又一串的花穗兒,大嚼起來,其味道甜絲絲的,和榆錢兒相比,又另具一種香味。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吃到這樣的珍餚美味,實在是一大口福。

而更為重要的是,一旦槐花盛開,就意味著端午節的腳步近了,就能很快吃到家鄉香甜爽口的甜醅了。要說甜醅,它像一曲鄉村世代傳唱的民謠,濃郁醇厚。甜醅的選料、製作工序精細,拌放發酵曲子比例要求嚴格。在一個家庭,都是母女、婆媳之間手把手地精心傳教,互幫互學,才能逐漸掌握這個手藝。只有經驗豐富老到的家庭主婦煮出來的甜醅才香甜綿軟,入口即化,極具獨特風味。它是來自五穀雜糧的味道,是家鄉人的最愛,只有在傳統重要節慶日才會專門製作。熱情厚道的家鄉人除了饋贈親朋鄰居,新女婿要給丈母孃去“追節”,甜醅子即是最佳的首選禮品。那時的端午節,總是從我們期盼著槐樹花開的美妙心願裡向後一天天延伸的,又是在嗅著槐花香味的大好時光裡一天天捱過去的。

待到我漸漸長大,到城裡上學,當兵,而後又在外地工作。逢著端午節回家的機會少了,時序在不經意間輪轉著,槐花兒應時地開了,又慢慢地凋謝了,我卻很少再嗅著那花香。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端午節也漸漸地成了我檯曆上的一個符號。家鄉那淳樸親切的鄉音,那地道純淨的花香,也彷彿漸次地淡漠了,遠離了……

此刻,沉浸在這熟稔而溫馨的花香世界裡,我不由地恍然醒悟,家鄉,可愛的家鄉,她一直深埋在我心靈深處的某個角落裡,從未曾遠離。只是塵世的煩囂迷惘了我的視野,浮躁了我寧靜的情懷。但綠葉對根的情意始終埋藏在深深的泥土裡,遠飛的鳥兒總是銘記著給過它溫暖的巢窩。我的內心深處有著永遠扯不斷的鄉情根系,就像這槐樹一樣,已深深紮根在那充滿甜美記憶的隴西北山大灣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