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這個彈花匠口氣大 承諾棉被可用5年後再收工錢

聶榮臻元帥誕生地江津吳灘鎮上,有一條建於明末清初的老街,老街不到800米長,迎著夕陽走在青幽的石板路上,總能聽到“嘭嘭嚓、嘭嘭嚓”彈棉花的聲音,離聲音近些,甚至能看到空氣中飄散著的片片飛花。

這是當地有名的“熊彈花匠”開始彈棉花了,一聲聲弦響,打破老街的寂靜,引得周圍的居民前來看他“表演”。“熊彈花匠彈出來的棉花沒有網線,棉絮還不會散。別個不相信,他還承諾,可以先使用,5年後如果棉絮不散再收工錢。”老鄉們站在門口張望,閒聊著。

重慶這個彈花匠口氣大 承諾棉被可用5年後再收工錢

吳灘古鎮街道安靜,時光很慢

腳踏木磨盤任意在棉絮上“飄”

“熊師傅,沒有網線的棉被你是怎麼彈出來的?”

也許正是這份固執,他一彈就是50多年,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他仍然有條不紊的用畢生所學延續著這門手藝。

彈棉花是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元代時即有此業。傳統的手工棉被製作對工藝十分講究。第一步先鉤棉花,把成團的棉花鉤開、鉤碎;第二步是重頭戲“彈”;第三步是鋪完後用一個木製磨盤把棉花壓平整;第四步是“牽紗”,這道工序必須兩個人做,以前是用紗線一根一根放到棉被上,線拉完,用一塊很大的紗網罩住整張棉被,讓棉被定型;第五步是“揉棉”,手拿著木製磨盤在棉被上揉,為了讓紗和棉花交織在一起,起到固定作用。

“彈棉花功夫全在一雙手上,力度很難掌握。”熊乾樹的絕活“無網棉被”,不用網定型,對力度的要求就會更高。雙手的力度顯然不夠,熊乾樹就站在木磨盤上,用整個身體的力量均勻“揉棉”讓棉花更緊密的交織固定在一起。也因為此,熊乾樹竟然練就了一身“棉上飄”的功夫,可以不用依靠任何外力外物,腳踏木磨盤任意在棉絮上移動。

重慶這個彈花匠口氣大 承諾棉被可用5年後再收工錢

重慶這個彈花匠口氣大 承諾棉被可用5年後再收工錢

熊乾樹在“棉上飄”

從小認定彈棉花是可以討生活的手藝

彈棉花的工具主要是棉花弓、木榔錘、木磨盤等,熊乾樹的工具年紀比他還大。“這些老傢伙都是我老漢的師父傳給他,他又傳給我的,少說也有百來年了。” 熊乾樹順手拿起一個磨盤,指了指上面的紋路說,“你看,這是我後來自己用卷子樹做的,這是一整塊木料,現在被磨得好光滑。”

熊乾樹的父親12歲時偷偷跑到吳灘一帶知名的老彈花匠那裡學手藝,離家幾天幾夜找不到人,家人多方打聽才找到他。“最開始爺爺奶奶不讓老漢學,老彈花匠說他悟性高,收他做關門弟子,這才同意。” 熊乾樹說,學成歸來的父親開始背起彈花弓在鄉間趕場,以彈棉花謀生計。

“那年頭窮!吃不飽穿不暖,二兩米熬成粥8口人吃。全家就指著老漢彈棉花改善下生活。” 熊乾樹至今記得,每到秋冬季節,老漢揹著彈花弓離家的背景,一走就是幾個月,臘月間快過年了才回來。因為天氣冷,都需要備棉被過冬,是彈棉花的旺季。那時候彈一床棉被3塊錢,僱主包吃住,做完一家做下一家,一個村一個鎮的流動謀生。

“最高興的時候就是盼著老漢過年回來,我們都知道,他回來了就有錢吃頓飽飯。”也就是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熊乾樹就認定,彈棉花是門可以討生活的手藝,16歲那年,他決心跟著父親學彈棉花。

重慶這個彈花匠口氣大 承諾棉被可用5年後再收工錢

工作中的熊乾樹

承諾可用5年之後棉被不鬆散再收費

跟著父親學了兩年,熊乾樹出師了,也和父親一樣揹著彈花弓走街串巷彈棉花,在哪一戶做工,就跟著主人吃住,沒有固定的家。漸漸地,“熊彈花匠”名聲在外,除了江津周邊,熊乾樹最遠還被請到貴州彈過棉花。

這期間,哪怕是成了家,有個孩子,他也是每到下半年,就獨自上路外出謀生。“那時候一天能彈兩床棉被,一個月能掙到150元就是很牛的師傅了。”彈棉花的工錢也從最初的3塊錢漲到了後期的15元、30元、60元。40多歲時,熊乾樹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固定店鋪,結束了多年背彈花弓四處漂泊的生活。12年前,他和妻子又利用多年積蓄,在吳灘鎮老街買了房,有了屬於自己的家。

“彈一床棉被在外人看來很簡單,其實有很多細節要講究。”說完,熊乾樹將棉花鋪到兩米多寬的案板上,背上彈弓,微微弓著身子,膝蓋稍微彎曲,左手扶住彈花弓,右手握錘,撥動弓弦,發出“嘭嘭”的聲音。雙腳小步挪動,弓弦深入棉層底部,再隨著撥動慢慢向上提起,力量由輕到重,原本平靜的棉層瞬間翻騰,棉絮隨著“嘭嘭嚓”的規律節奏一躍而起。

熊乾樹最自豪的無網線彈制技藝,就是整床棉絮不用一根網線,俗稱“軟活兒”。這種技藝對手法、力道要求甚高。儘管如此,一床無網棉被手工費也才120元。曾經有人質疑沒有網線的棉絮便會鬆散,為了打消客人的疑慮,熊乾樹立下一個承諾:可以先使用5年,5年之後如果棉被不鬆散再收費。50多年來,卻從未有人提出過返工要求。

重慶這個彈花匠口氣大 承諾棉被可用5年後再收工錢

50多年來,沒有一個顧客返工

棉花雖輕,品質卻重

從來不缺斤少兩,摻雜其他材料,一床棉被可以蓋幾十年。熊乾樹深信,棉花雖輕,品質卻重。在吳灘老街附近,有無數街坊市民找熊乾樹做過被子,有的是做給兒子兒媳結婚用的,有的被子是做給新生兒的小被子,還有不少戀舊的街坊,蓋了近十年的棉被都會找熊乾樹翻新。“棉被是蓋在身上,暖在心裡,必須要保質保量。”熊乾樹說。

彈弓起落之間,熊乾樹把纏綿的情意絮進溫暖的棉被中,讓生活多了一曲“非曲非調”的自然音韻。如今,吳灘鎮正著手打造申報一批非物文化遺產項目,熊乾樹的彈棉花技藝就名列其中。熊乾樹的兒子侄兒也掌握了他的手藝,他還收了徒弟,彈棉花的餘音還將繼續繞樑。

重慶這個彈花匠口氣大 承諾棉被可用5年後再收工錢

熊乾樹已經收了徒弟,這門手藝還會傳承下去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