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鄒德忠,雖然在隸書上有所建樹,但受到歐陽中石的影響太深

鄒德忠,筆名齊惠,別署知不知子,齋號知不知齋。1938年2月生於山東省煙臺市,原為中國書協組聯部主任,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中心副秘書長,中國書協中瑞國家機關分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香港)主席、中國泰山書畫院藝術顧問。中國收藏協會副秘書長,山東大學書畫研究院客座教授。

北京的鄒德忠,雖然在隸書上有所建樹,但受到歐陽中石的影響太深

北京鄒德忠的隸書很厚重,有人稱之為“魏碑式隸書”,差強人意也,那隻不過是筆跡稍厚重而已,筆墨中罕見魏碑成分。如果說張繼的隸書稱“魏碑式隸書”倒是名符其實的。

北京的鄒德忠,雖然在隸書上有所建樹,但受到歐陽中石的影響太深

縱觀其書,行草書師法歐陽中石(有意思的是,很多當代人明明是師法今人卻偏要說師法古人,親古不親今在書法界形成了一種風氣,也反映了書家某些微妙的心態),其隸書的確從古人中來,但是亦有歐陽中石的筆線技法和形態,為古今的結合體。

北京的鄒德忠,雖然在隸書上有所建樹,但受到歐陽中石的影響太深

鄒德忠的隸書起筆常常重重地藏鋒,筆實氣厚。他的粗重筆大多集中在橫向筆畫裡,豎畫較細。用線上常常刻意機械地抖顫,誤解金石氣。

北京的鄒德忠,雖然在隸書上有所建樹,但受到歐陽中石的影響太深

二三流書家創新的標誌之一就是常常在誤解古人用線方面做出有個性、乏藝術性的嘗試。作者性情寬厚放達,作書一如其人,用筆也很飛動,不拘常法,但在用筆方面,很少有方筆,圓頭圓尾圓轉——這就是其書略顯油膩俗氣的地方。

北京的鄒德忠,雖然在隸書上有所建樹,但受到歐陽中石的影響太深

只要對文革前後一些不太知名的老書家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時期流行一種圓厚油膩風格的隸書,現在在世的一些當地名家寫的就是這種俗態隸書。由於線質缺乏精煉而優美的表現語言,結字中雖摻進一些漢簡或篆書結體,但都流於泛常化。

北京的鄒德忠,雖然在隸書上有所建樹,但受到歐陽中石的影響太深

人可以憨直、敦厚但是為藝卻不可有笨重、粗魯態。筆者以為處事魯鈍者為藝時若無文心、學養做底蘊亦常常不敏。

北京的鄒德忠,雖然在隸書上有所建樹,但受到歐陽中石的影響太深

淺而泛泛的取法,平常的知識儲備,缺乏文心的滋養等等,使之隸書雖有風格,雖力主創新,但落實到作品中我們還是不能給予過高的評價。

北京的鄒德忠,雖然在隸書上有所建樹,但受到歐陽中石的影響太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