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釘”屬於什麼年代的瓷器?

Jun1250631

真知堂鑑古

所謂三支釘,是指瓷器採用支燒的方式燒製。一般採用這種方式燒製的,都屬於宋代瓷器裡的汝官哥等名窯。

何謂支燒,就是採用支釘這種窯具,墊在器物底部。以免釉水高溫下黏連。

與之對應的還有墊燒。就是用墊餅這種窯具墊在器物底部,以免釉水高溫黏連。

一般而言,支燒器多為滿釉,墊燒器一般多為圈足無釉,也有圈足內無釉的。


支燒器,屬於瓷器燒製的精製工藝,目前所見,屬於官窯的北宋汝窯,南宋官窯,哥窯

都有不少器物屬於支燒。南宋龍泉窯以前沒有發現支燒傳世品,近年科學考古發掘,證明

龍泉亦有支燒器。北宋臨汝窯屬於民窯,也有部分產品採用支燒。

至於支釘多少,三枚還是五枚,六枚,甚至更多,這個不重要。一般而言,小器使用三支釘足矣,大旗一般都是五支釘,六支釘甚至更多。以符合力學原理。

分享點乾貨:

據本人研究考證,汝窯支釘芝麻花形成,是由於汝窯支釘採用當地特有的高鋁瓷土製成,可以高溫不變形。而南宋官窯支釘痕均較大,原因在於無法找到和汝窯支釘一樣的瓷土來燒製支釘。製作支釘的瓷土,含三氧化二鋁成分比較低,不做得粗一點,高溫下很容易變軟。支釘一變軟,那瓷器就毀了。


瓷器鑑定真知堂

早在五代時期,北方的耀州窯,四川的霍州窯等就已出現了支燒。但支燒最出名的非汝窯莫屬,估計是宋代皇帝追求極致,忍受不了底足無釉的瓷器,汝窯瓷工才想出這種極致的燒法。汝窯的支釘非常特殊,精細如芝麻,後世稱為“芝麻掙釘”,芝麻釘也成為汝窯瓷器的一大特色。




汲氏陶藝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支釘是一種窯具,用來支燒瓷器,這種瓷器燒造方式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都普遍流行,有重複利用的支釘,還有一次性使用的支丸,支具形制各異,支燒留痕數量各異,大小不一。在宋代五大名窯中的鈞窯汝窯都有極細小的支釘痕,這已成為鑑定瓷器的一個重要方面。

您的圖片中的瓷器燒造工藝是支燒,關鍵瓷器是新的,沒有年份的,不是古董,是仿古工藝品。

汝窯支燒痕


大桃樹古物鑑定

支釘其實不分太明確時代,,從五代開始到宋元都有,,單數較多,,,帶支釘痕跡的器物燒造明清,民國時期都有復燒品,,

還有樓上的朋友說霍窯四川的,確切地說霍窯是山西的,,,霍窯藏品就和宋定窯幾乎一樣的,白瓷,黑瓷,醬釉瓷,也有很多盲口鑲嵌金銀邊的,,,


李建3552

支釘是為了使窯粘面積縮小,瓷器更完整、美觀。支釘伴隨著釉瓷器的產生就開始使用,大的有墊餅,小的有芝麻釘,墊餅是底足整體放在一塊餅狀支釘上,芝麻釘是敲去支釘,瓷器上留下芝麻粒大小的支燒痕。一般高足杯、小盞等小件瓷器用三個支釘,碗、盤以及大件瓷器為了燒造時候不變形會用五個支釘,更大件的使用墊餅支燒。


野雲收藏

支燒存在於從宋到以前的朝代.主要為底部滿釉瓷器.至於支釘大小還得看上釉的厚度.至於支釘架放置在瓷器下.其實也沒那麼規矩.只要不倒就行.我有一件汝窯瓷器上曾有白支釘.黃支釘.黃支釘是土沁沒除淨.支釘大小深淺與釉的流動和拆支架有關.所以一個瓷器底有不同的大小支釘及顏色.幹萬不能執一而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