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一把絕世寶劍,拿過它的人,卻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春秋末年,東南地區兩個小國競相崛起,先後稱霸。

兩小國一個是吳國,另一個則是越國。

這兩個國家的崛起也當時的國際環境有關的,晉國與楚國爭霸,於是在楚國的背後扶持吳國,吳國慢慢的強大了起來,搞的楚國雞犬不寧,楚國也效法晉國在吳國的背後扶持越國,因此越國也強大了起來,並且滅掉了吳國。

吳國亡了,夫差作為吳國的國君,也只好自殺了。

吳王自殺之後,越王勾踐得到了一把劍,此劍乃是一把絕世寶劍。

春秋時期一把絕世寶劍,拿過它的人,卻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但是先前拿過此劍的人,下場都不好。

這把劍叫做屬鏤。

第一個拿這把劍的人是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曾打的楚國落花流水,險些亡國,後來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得以復國。

吳王闔閭打完了楚國,回頭又去打越國,當時越王允常剛死,勾踐剛剛繼位為越王。

吳國大軍來襲,勾踐只得迎戰。

原來越國肯定不是吳國的對手的,不過吳王闔閭運氣不太好,被一支箭給射中了腳趾頭,可能是傷口感染了,得了破傷風什麼的,回去不久就死掉了。

闔閭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也繼承了屬鏤寶劍。

春秋時期一把絕世寶劍,拿過它的人,卻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夫差繼位之後,奮發圖強,在伍子胥的輔佐下,勵精圖治,在吳國推行富國強兵之策,吳國國力蒸蒸日上。

後來,夫差率領著大軍攻打越國,越軍慘敗,連國君勾踐也做了俘虜。

在對待戰敗國越國的問題上,吳王夫差認為可以對他們的國家予以保留,原因是勾踐君臣態度挺好。

春秋時期一把絕世寶劍,拿過它的人,卻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而伍子胥則認為,勾踐不是個好鳥,應當趁此戰之勝,將越國給滅了,勾踐更是不能留。

伍子胥多次提議道,要儘早滅掉越國,但是夫差都沒有聽。

春秋時期一把絕世寶劍,拿過它的人,卻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伍子胥感覺情況對自己越來越不利,夫差不聽自己的了,對自己也越來越懷疑了,於是他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了齊國,免得以後跟自己一起遭殃。

伯嚭知道此事之後,就趁機給夫差進獻讒言,說伍子胥包藏禍心,是要造反的節奏。

夫差大怒,不久後伍子胥收到了一把寶劍,此劍便是屬鏤劍,他示意伍子胥用這把寶劍自盡。

可惜了伍子胥一代忠臣,盡然就這樣死於了自己人之手。

由於勾踐表現良好,夫差放他回了越國。

勾踐回國後,不忘恥辱,臥薪嚐膽,最後發兵吳國,把吳國給滅了。

吳國亡了,夫差也只能自刎以謝天下。

吳國滅亡之後,越國的功臣范蠡帶著西施遠走高飛。

范蠡走之前曾勸諫過越國的另一位功臣文種,讓他也早點走,並告誡他道,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但是不可以共富貴的人,速速脫身為妙。

文種對范蠡的話沒放在心上。

不久之後,文種收到了一把寶劍,正是屬鏤劍,當年伍子胥就是死於它之下的。

勾踐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當初伍子胥怎麼死的,你自己看著辦吧。

可憐文種,對勾踐忠心耿耿,最後竟然落得鳥盡弓藏的下場。

吳王闔閭,吳王夫差,伍子胥,文種,這四人都拿過屬鏤這把絕世寶劍,最終卻都沒有落得好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