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怎麼評價漢朝讓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李廣?

問君何如初見

李廣是西漢名將,他的名氣大,是因為他是比較富於個人英雄主義色彩,這樣的人顯然能贏得更多的掌聲與喝彩。就好比說到小時候讀的隋唐演義,什麼第一條好漢李元霸,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等,我們看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中國如此,外國也一樣,提到特洛伊戰爭,大家說的英雄好漢,肯定是阿喀琉斯、赫克託耳這樣神勇無人的人物。其實放在戰爭的背景上說,李元霸也好,阿喀琉斯也好,只會砍砍殺殺,真算不上什麼名將。

同樣,李廣名氣大,主要不是他戰功有多大,而是他有很強的英雄色彩,這種人物,大家欣賞。李廣長於武藝,短於兵略;長於防守,短於進攻。為什麼匈奴人會對他聞風喪膽呢?因為一旦在戰場上遇到李廣,面對面砍殺,那麼只有一個下場:被李廣幹掉!

我們來看看,在《史記》的《李將軍列傳》中,李廣在實戰中的殺人本領。

李廣初從軍時,與匈奴交戰,“殺首虜多”;鎮守邊關時,追擊三名匈奴射鵰人,“殺其二人,生得一人”;在一次與匈奴遭遇戰中,“射殺胡白馬將”;第一次北伐匈奴時,李廣被俘,逃跑後,胡人數百騎追擊,“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第二次伐匈奴時,被匈奴大軍包圍,“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

其實李廣刀下之鬼遠不止以上記的這些,史書只是羅列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殺的是武藝高強的射鵰人,或是匈奴將領級別的人物(白馬將/裨將),至於一般性戰鬥,就沒有記了。比起武藝,膽略與勇氣才是英雄更不可或缺的品質。就好比古代很多刺客,如荊軻、豫讓等,武藝平常得很,但他們能名垂千古,是憑藉無以倫比的勇氣,成為萬眾矚目的英雄。如果說打仗,李廣水平並不太高,但他的勇敢精神無人可及。在被十倍敵人包圍時,看看他的表現:“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

所以,我說李廣砍人的水平,比用兵的水平高;防守的水平,比進攻的水平高。為什麼呢?因為性格決定命運。人太勇敢,腦袋就一根筋,沒有什麼謹慎的觀念,結果只要主動進攻,往往就跑到敵人設的伏擊圈。從這點看,李廣的兵略水平,比衛青/霍去病要差得多。因此,李廣打了一輩子沒封侯,實在怪不得別人,達不到封侯的硬性指標啊。

現在網友有不少人說,李廣算不上名將。在我看來,李廣雖然沒有那麼神,但也不能貶低他。第一,他確實是漢軍的偶像,大漢的偉大精神從哪來的,還不是要落實到具體的人嗎?要知道漢武帝之前,漢軍對匈奴還是心有畏懼的,而李廣從那時開始,就不斷地以自己的砍人本領向世人證明,匈奴人不可怕,照樣砍得死,射得穿。所以,說到大漢強悍而威武的民族精神,它有一個來源就是飛將軍李廣。第二,李廣在兩次北伐時打得比較爛,但是不要忘了,

他一生與匈奴七十餘戰,特別在長期的守衛邊疆過程中,為國家做出巨大的貢獻。他當過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邊郡的太守,幾時讓匈奴的鐵蹄越過邊郡呢?在鎮守右北平時,匈奴人“避之數歲”,保一方之和平,這難道功勞算小嗎?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英雄情結,但真正能成為英雄的鳳毛麟角,所以英雄人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產。我們要細心呵護這筆財產,失去了它,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就會變得平庸與低俗。


君山話史


飛將軍李廣,縱橫沙場與匈奴大小70餘戰,卻未被封侯,最終自刎而死。《滕王閣序》亦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之句。鄙人今獻拙文一篇,也侃一侃李廣之難封。

  中華名將之林,如李廣之驍勇者屈指可數。司馬光筆下的飛將軍更是栩栩如生:

  漢景帝初年,隨周亞夫平七國之亂,並“取旗”。立下赫赫戰功。

  李廣任上郡太守時,中貴人所率之數十騎被匈奴射鵰者三人射殺將盡。中貴人走至廣處。李廣率百騎追擊幷包圍射鵰者。並親自射殺二人,生得一人。欲歸時與匈奴數千騎相遇。李廣沉著冷靜,迷惑敵軍,終於化險為夷。

  元狩二年,李廣將四千騎出右北平與張騫會合。途中被匈奴四萬騎包圍。士卒驚恐萬分,李廣先命其子李敢與數十騎直貫胡騎而回。以鼓舞士氣,穩定軍心。並命漢軍布圓陣外向禦敵,從容應戰。匈奴攻勢如潮,漢軍傷亡慘重,且箭矢將盡之際,李廣以大黃弓連續射殺數名敵前指揮官,終於瓦解了敵人的進攻並盼到了張騫的軍隊。

  如此驍勇善戰,使匈奴聞之色變的飛將軍最後不得善終。鄙人和司馬遷一樣,對其遭遇深表同情。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先對李廣的軍事才能做一個比較公允地評價:一方面,李廣驍勇異常,再加上其臨危不懼、處變不驚,且能與士卒同富貴,共患難,故其率領的軍隊戰鬥力極強。另一方面,李廣擅長衝鋒陷陣,卻無力統帥大軍。其部常被敵人包圍甚至全殲。此其不善用兵所至。

  李廣之名一定程度上是靠自己的驍勇善戰,但更多的是依靠《李將軍列傳》。作為世界名著的《史記》,最精華之處是其列傳部分。而《李將軍列傳》更是列傳中的顛峰之作。此篇傳記使一無名之輩(誇張一點的說法)成了家喻戶曉的一代名將。

  李廣任隴西太守之時,羌人發生叛亂,李廣誘騙800多人投降後,又殺之。此事頗像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兵。但兩者稍有不同。

  白起坑殺趙軍的確有失道義,但他地顧慮不無道理:趙軍是在糧已盡數日,且主將戰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於無奈而無絲毫誠意。40萬降軍就像是一個定時炸彈,潛藏著巨大的威脅。白起坑殺之是為國家利益計。而羌人則是被李廣招降的,是誠心地歸順。雖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殺已降”性質更為惡劣。由此事可知李廣之本性——無仁義、失誠信、奸詐、卑鄙和陰險。

  漢軍出雁門擊匈奴之戰中,李廣兵敗被俘,後又僥倖逃脫。漢法當斬,贖為庶人。賦閒數歲。一次,李廣和隨從外出打獵,夜歸時路過霸陵亭。霸陵尉酒醉,呵斥李廣,不讓其通行。李廣只好夜宿霸陵亭。李廣被任命為右北平太守後,便請命使霸陵尉一起戍邊,霸陵尉至右北平後遭李廣殺害。

  最初鄙人認為,李廣殺霸陵尉之事就好比有條瘋狗對其狂吠了幾聲,而李廣在盛怒之下將這條狗活活咬死。與韓信相比,李廣可謂心胸狹窄,氣量全無。但後來又得知,漢朝法律規定,禁止提刀夜行。霸陵尉讓李廣在其管轄地留宿是履行職責。霸陵尉雖然醉酒,但依然知道自己的職責並依法辦事。而李廣卻公報私仇,濫用職權,報復並殺害秉公執法的霸陵尉。

  此事可知李廣心胸狹窄,目無法紀,濫用職權,對秉公執法的國家幹部打擊報復,草菅人命。

  綜上所述,李廣難封的原因甚多,如封建統治者得殘酷無情、李廣不善用兵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心胸狹窄、奸詐卑鄙、目無法紀所至。李廣若真被封侯,不知會有多少秉公執法的國家幹部會遭他打擊報復。

  吳起殺妻求將,終被亂箭射死。白起殺已降,最後不得善終……如此種種,一言蔽之,多行不義必自斃也。李廣之惡比吳起、白起更甚。天理尚存,其必遭天譴,焉得封侯。

  

  附:司馬遷雖對李廣的遭遇鳴不平,還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稱讚他。但對其依然善惡並書。將李廣殺已降和殺霸陵尉之事真實地記錄於史書之中。司馬遷不以個人情感篡改歷史,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實事求是,客觀公正。這進一步證明了《史記》是可信度最高的史書,無愧於“實錄”、“良史”之名。


楊朱學派

李廣沒有拿的出手的戰績,怎麼能封侯呢?李廣作為一個悲情人物,是受到太史公吹捧過剩的,真實戰績離封侯太遠。史書記載李廣有以下經歷了以下戰爭:



一、蕭關之戰。此戰為李廣從軍中首戰,《李將軍列傳》裡僅有八個字“用善騎射,殺首虜多”,意思是李廣顯示出善於騎射的能力,殺傷了不少匈奴人。此戰李廣不是指揮官,戰後升任為宮廷護衛。

二、昌邑之戰。此戰是平定七王之亂,李廣作為輕騎兵都尉,取得的戰績是“奪旗,顯功名於昌邑下”,注意,戰鬥中沒有顯示出李廣的指揮能力,只是體現了個人勇武。此戰後,李廣私下接了梁王印,犯了大忌,被調離中央,出任地方太守,這並不是貶任。



三、上郡之戰。此戰最能體現李廣勇武。漢武帝寵臣中貴人帶數十騎去浪一回,遇到三個徒步匈奴兵,被射殺殆盡。中貴人求助,李廣率數百騎前往支援,不料卻被匈奴大部隊包圍,李廣鎮定自若,沒有慌張,甚至下馬休息。匈奴誤以為漢軍有埋伏,自行撤退。此戰是一個小規模遭遇戰,李廣的戰績是射殺匈奴兵數個。



這三次勝仗就是史記中李廣的勝績,可以看出李廣的特點,個人確實勇武,可以說有勇有謀,但是作為指揮官,總是衝上前線,不注意偵察輕兵冒進,導致被包圍,這並不是合格的指揮官。李廣的敗仗就慘烈多了。

一、雁門之戰。公元前129年,漢軍四路出擊,李廣率1萬從雁門出發,遭到匈奴兵包圍,李廣被俘虜,乘匈奴不注意跑了回來。此戰又和上郡之戰一樣,李廣率領小部隊輕兵冒進,被匈奴包圍殲滅。後續漢軍部隊也遭到匈奴攻擊,死亡和失散的很多。此戰後,李廣被判斬刑,用錢贖買成良民。



二、右北平之戰。李廣、張騫率軍出擊,李廣率領1萬人遭遇匈奴大部隊,雖然殺傷很多匈奴兵,但是全軍覆沒。此戰有張騫失期的原因,李廣功過相抵



此外,李廣還有三次出擊,就是“馬邑之謀”、“漠南之戰”、“漠北決戰”未作戰。其中漠北決戰是李廣經歷的最後一戰,戰前漢武帝出於保全李廣名聲的考慮,並不願意讓李廣出戰。在李廣多次請求下,才答應。但是示意指揮官衛青,讓李廣不做前鋒。

但是李廣迷路失期,以自殺了事。

漢武帝時期,武將以斬獲得封賞。李廣徵戰一生,斬獲卻很少,不低衛青、霍去病一次出征的,故達不到封侯的標準。李廣的名氣在於,作為一個勇武異常的武將,李廣體現了極高的個人素質,可以說是漢武帝時期特種兵一樣的存在,但是指揮能力卻低於衛青和霍去病良多。


九九八十一876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首先,真實的李廣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多是匹夫之勇,身先士卒不成問題,但是真的講求戰略戰術,將軍領兵卻也非他所長,其次,李廣也絕非一般認為的忠厚善良,甚至還做出過誘降然後殺降的可恥行為,最後,李廣為人極其自負,甚至敢於私收諸侯將印,這也導致他不為朝廷所信任,所重用。終上所述,李廣此人一生沒有封侯,但也多是咎由自取。

至於為什麼歷史上對李廣的評價很高,而相對來說戰功赫赫、驍勇善戰的衛青、霍去病卻反而不如他有名,大概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李廣是將門之後,根正苗紅,而衛青、霍去病雖然有真才實學但由於出身不好又身居外戚之名,所以難免有些“好說不好聽”。

其次,李廣的定位比較為千古的讀書人喜歡,“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典型的懷才不遇的形象,而我們知道自古以來最多懷才不遇的群體正是廣大的文人墨客,而他們掌握著筆桿子,那麼李廣自然就非常受到青睞了。

最後,李廣的才學和功績或許不甚突出,但難得的是他確實比較的忠勇,所以也就得到了後世君王的認可,留下了比較高的評價。

以上!覺得還不錯的話可以點擊一下關注哈。


英勇的少年大俠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問題。


提到李廣,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飛將軍”。其次就是讓人想到一句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再然後就是聯想到李廣一輩子戎馬倥傯,卻連封侯都難。這真是個悲情的將軍,甚至連他的兒子都被霍去病射死,孫子李陵更是投降了匈奴人。李廣的家族,都是一個充滿了悲情的家族。


但是我想提一點新的看法,那就是李廣雖然勇猛難當,但是他之所以一直不被重視甚至常打敗仗,是自有原因的,而且是他自己原因。

漢武帝時期之所以能數次北擊匈奴取得勝利,不僅僅是因為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偉大將軍,更因為當時的戰法上有了革新,那就是漢朝騎兵不止用騎射來攻擊,更採用近身肉搏白刃戰來進行殺傷。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全新的戰術,才讓只會用射箭的敵人一敗塗地。



但是李廣只會用騎射,他的功績基本都是他射箭如何精準,從沒有記載他的馬上肉搏技術如何。而李廣再強,也只有他一個人,他的技術是不可能讓每個騎兵都有的。以自己的劣勢去搏擊敵人的長處,最後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