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蘇東坡在密州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蘇東坡在密州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39歲的蘇軾由杭州通判調任密州知州。

在宋代,密州(今山東諸城)和號稱人間天堂的杭州相比,可以算是一個荒蠻之地。雖然拉近了和弟弟蘇轍的距離,但初到密州的時候,蘇軾的情緒還是很低落的。他到任後,沒能和弟弟見上面,滿腹的苦悶無人可以訴說,就化作了一首《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驛站的孤燈,早晨的寒霜,顛沛憂勞的東坡孤身一人,扶著馬鞍,任往事在心中翻騰。想當年,他們兄弟二人來到京城,就像陸機、陸雲一樣青春年少,自以為憑著筆頭千字,胸中萬卷,治國安邦,又有何難?可沒想到如今不僅沒能施展抱負,反而在顛沛流離中虛度歲月。

蘇軾到任的這一年,正趕上北方大旱,蝗災氾濫。密州的悽慘程度遠遠超出他的想象,“蝗旱相仍,盜賊漸熾。”(《密州謝上表》)“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超然臺記》)

失意和苦悶的心情,眼前局面的困難,使得一向曠達的蘇軾也一度陷入了無助和痛苦之中。他不由得想起了已經逝去的結髮妻子王弗。王弗聰明賢惠,和他的感情極好,但天不假年,僅僅27歲便離他而去。如今,愛妻辭世已整整十年,對她的思念不可遏止地湧上了心頭。於是,就有了那首著名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蘇東坡在密州

伴隨著心中的悲痛,蘇軾開始處理政事。

他上書朝廷,報告了蝗災災情,請求豁免秋稅。他採用了從農夫野老中得來的辦法,組織民眾用火燒、用泥深埋,堅決剷除蝗蟲,並且動用倉米來獎勵捕蝗的人。他還親自加入到捕蝗救災的勞動中,終於使得“蝗不復生矣”。針對旱災和隨之而來的洪災,他興修了水利,疏浚了河道。他對盜賊產生的根源做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到了熙寧八年(1075年)十月,經過近一年的努力,“蝗旱相仍”的災情基本杜絕,“盜賊漸熾”的局面也大為改觀,密州呈現出了穩定富庶的局面。

在蘇軾為自己的治理成果感到高興的同時,朝中也傳來了好消息:呂惠卿罷相,司馬光、蘇軾等人再次得到了舉薦。

蘇軾的心情終於變好了,豪情再次溢滿胸懷。以前深埋心底的想法又浮現了出來,他渴望得到朝廷的召喚,渴望能在更高的平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華。這年十月,他去常山祭謝求雨成功,歸途中和隨行人員進行圍獵後,留下了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

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蘇東坡在密州

上闋所寫的狩獵場面氣勢恢宏,但只是一個鋪墊,重點是要引出詞的下闋。“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西漢時期,魏尚擔任雲中太守時,被奸臣所害,罷免了職務。後來漢文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派馮唐去雲中恢復了魏尚的職務。魏尚重新鎮守雲中,終成一代名將。這時的蘇軾,顯然也在盼望著朝廷能派來“馮唐”,同時也在向朝廷保證,如果重用自己,自己定能“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種思想,在詩歌《祭常山回小獵》中,表現得更突出:“聖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但是,朝堂上的新舊黨爭愈演愈烈,蘇軾雖屢經舉薦,卻沒能等到徵他回朝的詔書。

慢慢地,蘇軾適應了在密州的生活。履職之餘,習慣性地寄情山水。常山、盧山、障日山、馬耳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同時也有許多詩作流傳開來。

熙寧九年(1076年)八月,京城傳來消息,蘇軾將遷任汝州知州。汝州緊鄰汴梁,地理位置和重要程度都比密州強了許多。蘇軾自然心情不錯,所以在這一年的中秋節,寫下了一曲流傳最廣的中秋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蘇東坡在密州

這首《水調歌頭》前有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然後寫了這首詞。在詞裡,“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詞裡的天上和人間,我們自然會想到朝廷和地方,而他表現出來的那種雖然懷才不遇,但也能隨遇而安的超然思想,也正是由多年的坎坷仕途所得出的人生哲理。

不久後,蘇軾離開了密州,他由知汝州改為知河中府,很快又改知徐州。

蘇軾在密州的兩年多時間裡,政績卓著,和當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在《超然臺記》裡說:“餘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蘇軾在密州創作了許多流傳後世的詩詞歌賦,而密州也給予了蘇軾別樣的人生體驗。蘇軾在密州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同樣,密州在蘇軾的心中,也有著無法忘懷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