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出来的人混得相对比较差?

为什么农村出来的人混得相对比较差?

话题缘起

首先说明,我不是歧视农村出来的人。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从农村出来的。

之所以今天想谈这个话题,是我想讲讲真话。

当然,这并非是说,我以前就没有讲真话,而是,以前,我自己就逃避这个话题,或者说,不承认这样的事实。

但最近几年,在看了那么多农村出来的孩子因为不信邪,走了很多弯路,被灌了很多毒鸡汤,还一天到晚打了鸡血似的继续在喝各种毒鸡汤,实在是忍不住,所以就讲讲真话。

其实,同样是从农村出来的人,却由我来讲这些真话,有点残酷。

但是,愿意讲真话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无论是从道义上,还是情理上,由我这样从农村出来的人讲有关农村人的“坏话”,可能农村出来的人接受起来,会相对容易 一些。

见识不同,圈子不同;层次不同,话题不同

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因为爱好文学,并且还阴差阳错地获得过几次中学生文学奖,所以在初二的时候,得以有机会参加全国中学生文学夏令营。

那时候,每年参加文学奖比赛的人有二十多万,在二十多万里选出来60个,说真的,选出来的人,不差了。

但是,当我入营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了农村来的同学与城市出来的同学的差别。

特别是像我这样,从一个近乎封闭的,连电灯都还没有的农村出来的人来说,确实是开了眼界,第一次见到了大海,第一次吃冰激凌,第一次喝可乐,第一次坐船……

很多的第一次,我觉的眼睛里见到的什么都是新奇的。

但是,城市出来的人却觉得这一切都很稀松平常,他们谈的话题,真的是诗与远方,是激情与梦想,而因为写诗而获奖的我,谈的却是冰激凌的口味,大海的颜色。

不是说这样的话题不能谈,而是这样的谈话层次明显就有很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智商问题造成的,而是见识造成的。

是的,城市里出来的孩子,与农村出来的孩子的见识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自然你也能想得到,我们都交到了朋友,大城市里来的同学交到的朋友,大多都是大城市里来的,而像我们这样从农村出来的小孩,交到的朋友,几乎都是农村出来的。

离营的时候,我们北上的很多同学,都坐在同一节车厢里,但我还是明显地观察到,城市的同学们分成了一堆,农村的同学们,分成了一堆,虽然大家都谈笑风生,但是,我几乎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哪些人是城市里来的,哪些人是农村里来的。

甚至,我记得北京一个读高三的男孩子,在短短的七天夏令营时间里,就搞掂了大家公认最漂亮的新疆来的女孩。在列车上,我看他几乎是一路搂着新疆女孩,从秦皇岛到了北京,然后两个人手挽手出了车站。

说真的,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都不是羡慕嫉妒恨,而是惊奇——这都行?!

为什么农村出来的人混得相对比较差?

勤奋不能改变命运,聪明才能

毫无疑问,农村出来的小孩,第一个能改变命运的机会,是读大学。因为只有读大学,你才能有机会改变农村人的命运轨迹。当然,读大学不是唯一的途径,却是最捷径的方式。但可惜,我当初因为偏科严重,没有考上大学。

第二个机会,就是聪明。这里的聪明,不是指那种抖机灵的小聪明,或者沾到别人便宜的小聪明,也不是仅仅只指智商,而是指,面对未来,面对未知,具有的那种敏锐、能把握住未来发展趋势的有一种选择。

但可惜的是,我在家受到的教育不是这样的。我父母淳淳教导我的,都是要如何如何踏实工作,怎样怎样忠厚做人。

父母的教导对不对?对!但是,不全面,或者说,这种认知有缺陷。

虽然我自己确实很努力,从员工做到了经理、厂长、副总,乃至还做过所谓的副总裁,但说真话,整个职场成长史,就是一部屈辱史。

同样的岗位,一般本科毕业的,是我工资的1.5倍,985或者211毕业的,是我的两倍以上。虽然很多时候,我不觉得我在工作的能力方面,但现实却是,你如果想超越他们,就要比他们付出多很多倍的努力。

这样就更加加剧了我的错误认知,就是觉得只有通过吃苦,才能进步和成功。以至于在很长时间里,我鄙视那些工作不踏实肯干,那些不吃苦的人。在我职业生涯的前十多年里,我结交的圈子,我结交的都是一些踏实能干的人,而不是那些聪明的人。

但实情却是,成功与吃苦没有必然联系,很多时候是与我们的把握方向的能力,抓住机会的能力有更大的关系。而敏感地遇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把握住方向,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从来就不是踏实的人的强项,而是聪明人的强项。

这就使得我在最初的职场黄金十年里,错过了去结交一帮聪明人和优秀的人的机会。

你知道吗,如果你生活在一个都是平凡人组成的社会微环境中,身边没有一个特别聪明和优秀的人,或者一帮聪明的同伴,你想变得优秀,是很难的。

很多人过分放大了吃苦的功劳,但其实,吃苦是不能让你产生创造性的,也不会让你变得聪明。很少有好的想法是你自己一个人完全想出来的,即使是从 0 到 1 的无中生有的创造观念,也是在一个小群体中碰撞、讨论、吹牛出来的,所以,只有与聪明的人交流,与聪明的人碰撞,乃至于聪明的人吵架,你才会变得聪明,你才有机会产生聪明的点子,聪明的想法,聪明的选择。

为什么农村出来的人混得相对比较差?

优秀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更始于前代铺垫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么做?

最高赞答案,清华大学,知乎ID:Umika Chan,这样写道:

进入清华以后第一节社会学概论课上,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填了一张问卷。

上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问卷收上去以后,老师对我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

他接着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是的,这些话听起来虽然扎心,但确实是大实话。

所以,农村出来的人,大部分之所以没有大城市出生的人优秀,不纯粹是智商问题,也不仅仅是运气问题,而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父母奠定的基础,乃至前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实际上,子女确实是踩着父母的肩膀在成长。没有父母乃至前几辈人的努力优秀,就没有下一代的更优秀。

虽然我们感慨,一代人不如一代人,60后批评70后不够努力,70后批评80后无法接棒,80后批评90后不知所谓。但实际情况却是,70后比60后优秀;80后比70后优秀;90后比80后更优秀。相信过几年,一定会看到00后比90后优秀。

这种优秀不是嘴上说说的,是从观念、意识、见识、行为、创造力方面,都已经逐步表现出来了的。

那些从骨子里总认为中国不如西方和美国的人,是哪些人?对了,是50后,60后。他们从匮乏的年代成长起来,物质和精神方面都非常匮乏,所以,当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他们出国,看到的外国的什么都比中国的好。

从此,他们就根深蒂固地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比中国的好,尤其是美国的。但实情真是这样吗?过去是,现在显然不是。

相对于50后那些心底里认为中国不如西方的人,90后对西方的认知就完全不一样,他们是在中国物质开始变得丰富,精神生活也变得丰富的年代成长起来的。所以,面对金钱,他们的观念和态度更加平和,面对西方,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他们不像50后那样矮化自己,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行,中国不行。

比如,30年前,出国的人见到新干线,惊叹日本人造的车速度这么快。如果让中国来造,他们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事。但现在的00后出国,再去做外国的高铁,就撇嘴,才200多公里的时速,也好意思叫高铁?在我们国家,这种速度的车,叫动车。

这不是狂妄,或者无知,这叫见识不同。在这代人的认知和想象里,如果造高铁的话,那就是1000公里时速,或者2000公里时速,或者干脆用更快更便捷、成本更低的交通工具取代。因为,他自己就是坐着400公里时速,或者600公里时速的高铁长大的,他怎么可能再回头去造300公里时速的高铁呢?

00后的这种认知和优秀,不是自己从零开始取得的,而是前代铺垫、培养、积累的结果。

如果50后算第1级台阶的话,90后是直接从第5级台阶开始的。50后走过了第1、2级,70后走过了第3、4级,00后就直接站在了第5、6级台阶上。观念是,意识是,对金钱的认知是,对精神世界的认知是,对科技的认知也是。

当然,我说的这种认知迭代,主要还是大城市的人,农村的出来的人,认知迭代可能还要慢半拍。弄不好,甚至慢几拍。

不要觉得我耸人听闻,实际上,在中国,教育分层已成事实,认知迭代的速度,正在加速,快的更快,慢的更慢。

我朋友公司的老板的女儿,从小在一家英文书院读书,受到了良好的英文教育,高二就出国去读书,后来考上剑桥大学,毕业回国前,就确定了去处,下飞机第二天,就去香港花旗银行报到上班。几年后,加入了阿里巴巴。她爸爸说,你回来,接我的班吧,一年好几亿的生意呢。女儿说,我不会接你班的,我喜欢风投,以后我要搞风投,结果她年纪轻轻,就投出了好几家年销售额过亿的公司。

而我的朋友,10多年前从农村老家跑出来,后来定居广州,他儿子在广州出生。他无法像我的老板那样,从小送儿子去年学费10万的私人学校去受教育,只能送去稍微好点的双语幼儿园学习。即便是如此,他儿子5岁多一点的时候,就可以用比较流畅的英文与美国的外教对话了。看动画片,也可以看纯英文对话的《超人总动员》了。

而他带儿子回农村老家的时候,他同学的女儿,与他儿子同岁,父母双双去外地打工了,女儿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怎么带呢?教不了新的东西,就只好整天开着电视,让小孩子看动画片,所以他同学的女儿张口闭口能谈的就是熊大熊二。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说进城就怎么了不起,而是说,父母的努力程度,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成长梯度和高度。如果仍然以台阶来做比的话,我朋友努力挣脱农村,到广州定居,算是越过了第1、2级台阶,则他的孩子因为他的努力,就直接踩在了3、4级台阶上。如果他再努力一点,在儿子上高中的时候,再踩上两级台阶,那么他能提供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可能会使得他的儿子有机会踩上5、6级台阶。

虽然他要努力这么久,还无法让他的小孩踩到他老板的小孩一出生就踩到的台阶上,他老板的女儿一出生就踩到了第10级台阶上(这里台阶只是比喻,不是真的有台阶),但至少,他的儿子比他同学的女儿,就多踩出了四级台阶。这四级台阶,是他的小孩没有付出任何心血和努力的情况下得到的,如果他与他同学的女儿一样用功,那么他儿子的成长速度,就会明显快过他同学的女儿。如果他同学的女儿要追上来,可能要额外多花二三十年的时间。

同样的,如果他的儿子在同等努力的情况下,要追上他老板的女儿的程度的话,同样就得多付出二三十年,甚至更多的的时间。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所以,很多时候,正确认知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认知这种差距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坏事,也不是认怂,而是能让我们更加认清自己,理解现实。

我们的任务,不是抱怨命运不公,或者身在哪个平台,而是从实际出发,争取得到更好的机会和结果。真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前进,是自我赋予的意义。没有人逼迫你这样做。这只是一种选择。

怎样选择为最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那么多为什么。有时,选择甚至可能是一种情绪。不服输、不甘心;不信邪,不怕鬼;不放弃,不撒手。深刻的触动,来自经历,见得越多,落差越大,触动越深。

见得多了,你才知道现在的自己真的如此之low。奋斗的动力,有时候就是这么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