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司“解甲歸田”十年後,他含恨而終,生前懺悔:我愧對祖先!

果敢原名麻慄壩, "果敢"二字據說是由撣語變音而來,意思是“九戶人家”。大明王朝時,該地屬於鎮康府和孟定府的領地,但直到明末仍為不毛之地,原始森林密佈,毒蛇猛獸出沒。1658年,明永曆帝朱由榔出逃緬甸,四年後吳三桂迫使緬人交出朱由榔。朱由榔數千隨從或降清或逃往內地,也有少數藏身果敢,撣族語中的“九戶”應該指的就是他們,屬於當地第一批漢族移民。

一土司“解甲歸田”十年後,他含恨而終,生前懺悔:我愧對祖先!

此後,作為薩爾溫江以東漢族聚居區,果敢吸引了形形色色漢族移民遷入。在此期間,一個名叫楊高學的漢人統治了果敢,並確立了楊氏土司統治。從雍正年間以來,楊家屢屢向清廷示好,最終在道光廿年得到清政府認可,被封為世襲果敢縣令,頒賜“世襲果敢”銅印,取得了合法統治權。但好景不長,1897年英國迫使清廷將果敢劃歸英屬緬甸,成為木邦節制下一個小土司。

他叫楊振材,果敢倒數第二任土司楊文炳次子。楊振材幼年私塾啟蒙,學習漢語,後在撣邦首府東枝貴族學校學習,接受了英撣緬三種語文教育。1941年,23歲的楊振材學成歸來,因兄長早年夭折,他順理成章成為土司世襲接班人,習稱“印襲官”,開始“襄理政務”。翌年,日寇入侵緬甸,因英軍無法保護果敢,他協助其父組建抗日自衛隊,曾配合遠征軍抗擊過日本侵略。

一土司“解甲歸田”十年後,他含恨而終,生前懺悔:我愧對祖先!

1943年10月,果敢發生兵變,楊振材四弟被殺,他和父親、三弟退回中國避難。由於被認為“通敵日寇”,父親楊文炳被國民政府關入大牢,在楊振材等人營救下後無罪釋放。1945年二戰結束,楊氏父子返回果敢重掌政權,當年年底楊文炳退居二線,楊振材正式成為果敢土司。楊振材從家族私利出發,他當土司後並未提出迴歸中國的政治訴求,而是希望脫離木邦成為一個撣邦自治邦,併為之努力奔波。

1948年緬甸獨立,首屆國會通過法案,確認果敢系緬甸聯邦領土,後來中緬兩國劃界,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精神,果敢被正式劃入緬甸。楊振材不僅晉升為撣邦大土司,還獲得了上議院議員席位。雖然楊氏家族統治地位得到鞏固,但大多數果敢人內心的祖國卻是中國,造成了果敢族在身份認同上的脫節。緬方出於大緬族主義考量,也沒有賦予果敢人國民身份待遇,甚至沒有緬甸公民普遍使用的身份證明。

一土司“解甲歸田”十年後,他含恨而終,生前懺悔:我愧對祖先!

1959年春,緬甸聯邦看守政府通令撣邦所有土司交權,楊振材雖然極不情願,但在緬甸軍方威脅下,黯然辭去坐把之職,並退居臘戍,由此成為果敢末任土司。當年6月,果敢自治機構議事會成立,由楊振材妹妹楊金秀出任總督導。楊金秀統治不力,結果帶來一場大動亂,背景各異的各種勢力你爭我奪,從此果敢成為軍閥混戰之地。1963年10月,聯邦政府拘捕了楊金秀,株連退居臘戍的楊振材,一年後獲釋。

一土司“解甲歸田”十年後,他含恨而終,生前懺悔:我愧對祖先!

在果敢長期動亂期間,避居臘戍的楊振材遇到流落的果敢難民,總是儘可能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陷於苦澀難言的煎熬之中”。1971年秋,楊振材因患血癌,醫治無效辭世,終年53歲。據悉,楊振材臨終之際經常懺悔:“土司制度廢除,雖為大勢所趨,實則未防患於未然。本人交權以後,未能使人民確立自治政府;主政者從事聚斂,致使局勢演變至不可收拾地步,實愧對祖宗及人民;撫今追昔,能不悔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