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買基金,15年後能實現基本生存並且財務自由嗎?

大山32440716

我們知道,開放式基金在我國的迅速普及,要追溯到2002年的時候,至今滿打滿算也才16年。但在這16年之間,湧現了多達11只10倍收益的基金,最高收益的就是基金界如雷貫耳的華夏大盤精選,至今收益率達到2218%,成為傳說一樣的存在。


那華夏大盤精選的平均年化收益是多少呢?我們可以算一下,他成立於2004年,至今就算14年吧,當初淨值是1,現在是1×(1+2218.21%)≈23.2。

所以他的年化收益率大概是27.4%,這個數字前無古人是肯定的了,至於後無來者呢,肯定不盡然,但是要超越估計也是比較困難的。

我們假設您30萬投了一隻基金,它的平均年化收益是27.4%,那麼15年之後會有多少呢,這個可以算出來,大概是30倍,也就是900萬!

這可以說是收益最大化的情況了。但是,900萬,先不說通貨膨脹會侵蝕掉很多收益,即使是放在現在,基本生存肯定是沒問題的,想財務自由,就差的太多太多了!

所以,這個問題,我想給您修改一下,您別限制15年,把時間段拉長,看最後收益會有多少?

有人做過統計,世界股神巴菲特從1957年到2009年53年間,平均年化收益率是20%,但是卻通過神奇的複利,實現了世界首富之路。而且他的錢,大部分(90%以上),都是在60歲以後掙的。

所以,我們做投資,別看短期收益,儘量做價值投資,長線投資,即使每年的收益率只有10%,但是20年以後?30年以後呢?甚至50年以後呢?複利,會創造令人目瞪口呆的奇蹟!

投資,不是一錘子買賣!而且,投資理財越早越好!只有長期的堅持,才能創造超額的回報。借用荀子的《勸學》名句與大家分享: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一隻天鵝的眼淚

一,基本生存財務自由具體是什麼樣的標準呢?

這裡有一個比較嚴格的標準就是每年的被動收入(包括股票基金分紅,銀行理財,房租等等)大概等於或者超過兩年的基本生活開支。比如15年後每年基本生活開支是10萬,那麼被動收入需求就要有20萬。銀行理財收益率大概5%左右,那麼當你有400萬的時候,只買銀行理財就可以穩定實現基本生存財務自由。

二,30萬投資基金,15年後能變成400萬嗎?

首先複利計算結果,30萬本金,在不同的年化收益率下,15年後會變成多少?

年化10%=125萬

年化15%=244萬

年化20%=462萬

當年化收益率達到19%的水平30萬就能變成400萬,那麼買基金年化19%的目標能實現嗎?中國基金也發展至今剛好20個年頭,已經有較多的歷史數據可查。比如從2005年至2017年年,

83只混合基金平均年均複利:16.85%

一定要提一下的是被奉投資大神的巴菲特50多年的投資業績年化收益大概20%

結論出來了,如果運氣特別好,投資的基金能達到甚至超越巴菲特的業績水平,那麼30萬本金15年後就能變成400萬。但是顯然世界上只有一個巴菲特。中國股市可是有名的“七虧兩平一賺”,不虧錢你就已經戰勝70%的人了。能做到長期年化10-15%就已經足以戰勝90%以上的人。15年年化19%的收益率目標太奢侈,實現的可能性太小。

結論有點悲觀,再提幾點建議,也許能幫助題主向目標更靠攏一點。

一、增大本金

假如15年的年化收益率設定為15%,這是優秀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達到可能性還是比較大。最終目標金額還是400萬,那麼根據本金就要達到50萬。缺的20萬怎麼來?最靠譜的辦法就是努力工作掙錢,最不靠譜的辦法就是上槓杆。

參考做法就是30萬本金一次性投入,然後一邊工作掙錢,一邊長期堅持定投指數型基金。

二、把握週期高拋低吸

中國股市的特點就是熊長牛短,投資股市的基金也有這個規律,如果做到巴菲特說的那樣“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熊市的時候大膽買入優質基金,牛市的時候果斷賣出落袋為安,就能切實提高年化收益率。老實講這點很難做到,因為人性的弱點很難克服,心裡想的是低吸高拋,實際上做的卻是追漲殺跌。好在15年的時間足夠長,大概會有2-3次這樣的機會。如果現在開始努力學習修煉自己的心態,哪怕只把握住一次機會,也足以給命運帶來決定性的改變。

最後分享個巴菲特的段子,我很喜歡。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問巴菲特,“你那套投資理論那麼簡單,不怕別人抄襲麼?”巴菲特回答,“不怕,因為沒人願意慢慢變得富有。”



空虛如來

  每個人對財務自由的定義都不一樣

  且財務(經濟)自由的意思是,有足夠的被動收入。

  例如:一個財務自由的吃貨,去飯店絕對不會參加團購,點餐也不會考慮價格;

  財務自由的衣包女不會參與雙十一,對自己喜歡的品牌不會考慮價格;

  對於音樂發燒友來說,喜歡的音響設備肆意的升級吧;

  如果你只是個書迷,當然買書也不會在書店試讀完再到網上打折買;

  萬一你是車迷,每個月想換一輛邁巴赫……

  不同的人、生活方式不同、愛好類型不一樣,自由所需的收入金額是不同的。

貨幣膨脹,人民幣在貶值,想要實現財務自由,你還需:

  增加收入。你要會賺錢,收入越高,達到財務自由的時間就越快;

  降低成本。這需要你用極大的耐心來控制住慾望,先過普通人的生活,用錢去生錢,等目標實現之後,再去享受人生。

  1、你過去所積累的存量財富

  2、錢生錢的速度有多快

  在你目前的理財能力和市場環境下,未來能獲得的理財收益率的預期值,這兩者共同構成了財務資源的供給曲線。更通俗地說,就是錢生錢的本金有多少,效率又有多高。

  3、你對物質的慾望有多大

你對理想中的生活狀態的預期,以及這樣的生活狀態需要你每年花費多少錢,這就是你的財務資源需求曲線。


曦光生活家

30萬投資基金15年,是否能夠財務自由,主要看題主如何去操作,操作得當應該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但是操作不當就很難實現

先來說說怎樣叫做操作不當,買入持有十五年不進行任何操作,這種方式15年後,包括分紅一起,最多在現有資金的基礎上翻3-5倍,按5倍計算你有現金150萬元,150萬現在都無法財務自由,如果算上每年7%左右的實際通脹,15年後總資產貶值66.3%,相當於現在的50.55萬元,獲利接近70%,但這樣是無法財務自由的。

操作得當,就是在市場低迷時買入,分紅轉份額,市場行情高漲時賣出,獲利等待建倉機會,如果15年中遇到三次牛市,那麼整體收益應該能在現有資金的基礎上翻10-15倍,按15倍計算你有現金450萬元,計算實際通脹,15年後總資產同樣貶值66.3%,相當於現在151.65萬元,獲利超過500%,雖然也有點勉強,在節約一點的情況下,基本可以實現財務自由。

公式告訴大家,資金終值=資金現值*(1-7%)^(-15),大家自己也可以算算,按照現在實際通脹,根據自己財務自由的目標,15年後到底要多少錢才能財務自由。

與人為善,為我點贊,歡迎關注小馬說券。

小馬說券

30萬元買基金,如果平均每年按10%的收益率計算,那麼你算算15年以後你有多少錢,每年又有多少額外收入。

對生活在農村的普通家庭來說,在不發生大災大難的情況下,如果每個月不用勞心勞力地幹活就有1萬元的被動收入的話,就完全可以說是已經達到了人人羨慕的財務自由了。

但你如果生活在一線城市的話,你買房需要多少錢?房貸月供需要多少錢?孩子入托、上學又需要多少錢?更不用說穿戴高級衣飾、出入高檔消費場所了。

所以,我個人認為財務自由沒有固定標準,關鍵要看你的起點,還要著你在什麼地方,又依照什麼樣的水平生活。

純屬個人見解,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往事如歌pwl

單純從你所說的題目看,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三十萬買基金,十五年後根本不可能實現你的目標。因為你不知道十五年後你的錢還能買什麼,就像十年前的三十萬和現在的三十萬能相提並論嗎?


奇妙悠然自得

用30萬元買基金,15年後能否財務自由,我看有點懸。

三十年前一萬元購買力相當於現在二百多萬,貨幣貶值是驚人的。買基金能幹過通脹投資就不算失敗。有公募基金十年十倍,但比例很低,能選中並堅持持有,需要運氣和耐性。

從概率上看,能實現財務自由也是少數人,而且往往不靠十年二十年等待,他們現在嘭的一下就發了。他們不僅發了,還經常出來指點江山,教育怎麼做人。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肯定是美好的嚮往,但靠投資基金很難實現。


老苗1707467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