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鑑賞」閒談生死話人生

大自然既然賜給我們生,也必然會賜給我們死。有生就有死,壽命就是人生中生死之間的距離。  

我們一旦出生,被“拋入”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面對一個事實:我來了!但我是誰?我從何處來?我到何處去?一點都不清楚,哪怕發現情況不妙,不是我們想要的,不管我們有多少不情願、多少不願意,也回不去了,必須在世上走一回。於是,跟世界初遇時,兩眼拼命的睜,但睜不開,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哭!以哭來代表抗議。  

人什麼時候出生?生在何處?環境如何?何種民族?何種國籍?家境如何?父母是誰?父母是美是醜、是富是貧,是顯赫或平凡,受教育程度如何、智商高低?這由不得你作主,我們無法改變和選擇。這是上帝的安排,由上帝來決定。好比一粒種子,它種於何地?是撒在荒山上,還是種在肥沃的田土裡?土壤乾溼程度如何?受陽光時間的長短如何?何時下種?這不由種子本身來決定,是由撒種子的人來決定。所以生是沒有辦法研究的事,任何人都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既然出生的那一頭無從談起,無法探索、研究,於是,人們就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死”這一頭了。  

人一出生時,老天爺很公平,給人眼、耳、鼻、口、身五官,任何人不多,任何人也不少。  

老天爺給你雙平行的眼睛,是要求你平等看人。  

一對耳朵分佈在大腦兩側,是不讓你去聽一面之言。  

鼻子生在眼睛之下的正中,一個鼻子兩個孔,是讓你辨別氣味。  

嘴生在眼睛鼻子的下面,就是要你看著說,說出來的話,是什麼味道,鼻子在聞。  

身子要正,要站得正、坐得穩,如果站不正、坐不穩,會百病叢生,離死亡愈來愈近。  

人生五官,二隻耳朵,二隻眼睛,一個鼻子兩個孔,一張嘴,言下之意,要人多聽、多看、多聞、少說。  

人生五官七孔,很有哲理性。如果你狗眼看人低,看人不平等,偏聽偏信,鼻子失靈,嘴巴亂吃、亂說,作惡太多,會不得好死,會“七孔流血”。所以,人生在世,不要辜負了五官的作用與功能。因人的五官,直接聯繫著人生的命運。  

“生死由命,富貴由天”,這算是古人最通達、最直接的想法和解釋罷了。但實際上,無論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還是希望推遲或延緩死亡的來臨。  

人,雖為“萬物之靈”,但絕非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人有生老病死,有喜怒哀樂,有衣食住行,要生兒育女繁衍後代,要吃喝玩樂,他們都有共同的需要,也都有不同的追求和探索……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現在何處?   

我要到哪裡去?  

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意義,是人類思維永恆的課題,人人都想探求的千古難解之謎。人類自遠古時代,就一直在探尋著這個秘密,中國人是這樣,外國人也是這樣的。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是一般人經常想到的問題,甚至有不少的人在探究此問題,但至今都沒有人揭破這個迷底。釋加牟尼佛和歷代禪師們道出了原委,不容易被人瞭解的。生命有隔陰之迷,意即換了身體就不知過去的一切,故千古以來,生命之源,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將人生分為前生、今生、來生。其實生命的形象雖千差萬別,而生命的理性則一切平等,佛教的緣起性空、三法印、業識、因果等的義理能通達明白,則生從何來?死從何處?即不是隨便問問可便可知了的事情。  

民國初年,有一位大才子叫李叔同,少年時代留學日本,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尤其擅長美術丹青,在書法、美術界名氣大增,後來他的幾位弟子都成為了中國出名的美術家、書法家。然而就在他37歲時,這樣一位朝氣蓬勃、風華正茂、才華橫溢的大才子,事業日上之時,突然放棄了家庭和事業,落髮出家成為了佛門僧人。他為了專心致志、凈心修煉、不染紅塵,謝絕了一切好朋親人的來往及書信,連家人都不予相見、堅決迴避,做得徹底、絕情,讓常人難以理解,讓家人很傷心。他終於修煉成“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後來成為了佛教界著名的弘一法師。  

對於他突然出家的原因,外界眾說紛紜。但是最有說服力的是,卻是他的得意弟子豐子愷先生提出的人生境界“三層樓”的解釋。  

1948年,大畫家豐子愷先生在一次講演中說,他認為李叔同先生出家為必然的!何以為呢?緊接著,他提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三層樓說”。他以人的生活可分為三個層次:一層是物質生活,二層是精神生活,三層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的生活問題。  

這個解釋被很多人認為是符合理性、是靠得住的。因為李叔同曾說:“弟子出家,非謀衣食,純為生死大事。”這生死大事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生死問題。  

人只有在生死麵前是無奈的。他認為生死是自然的,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難逃一劫”,乞丐與帝王殊途同歸。世人有許多一輩子在渾渾噩噩中不懂得生命苦短,在春去秋來老將至的時候才感嘆“萬事成蹉跎”,庸庸碌碌中耗費了寶貴的生命。  

李叔同做事、做人太認真、太敏感,達到了一定的思想認識高度以後,死亡問題的重要性對他而言,巳經清楚無比,他必須去研究、解決這個人生的根本性問題。為此,他所以選擇遁入空門佛學,大約與他的學問結構有關吧,他原來對哲學、佛學有相當的瞭解和認識。  

哲學研究人的世界觀,求索生命的源終,尋找解脫生死的答案。可惜,上下幾千年來哲學家們還在尋尋覓覓中,凡夫俗子更是在渾渾噩噩中醉生夢死。  

宗教的本旨是要人修心養性,純潔心靈,得到精神上的解脫,讓人和諧地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宗教使人最大的受益是使人相信靈魂不死,給人歸屬“天堂”、“極樂世界”的安慰。而不信鬼神的俗人面對生與死,很難得到解脫。  

人生的根本性問題是什麼呢?大概是是否存在上帝,是否存在靈魂,以及宇宙是否有限的幾個問題吧。  

顯然這些問題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一二句話難以說清,更要命的是,現在還無法下一個肯定的結論。這好比地球上是否存在外星人?太空中是否存在飛碟?眾說紛紜,一時難以證明。現在有許多東西,因帶有歷史和時代及知識的侷限性,我們並沒有足夠的證據和證明來支持我們的看法,我們只是想當然地這樣認為,這就是所謂的信仰,在這一方面所產生的分歧是人類的主要分歧所在。這就需要我們大膽、不斷的研究和探索。  

不知你是否觀察和發現沒有,當一個人生下來時,嬰兒雙手是呈握拳頭狀態的;而當一個人逝世時,雙手都是撒開的。這是為什麼呢?  

當人赤身裸體來到人世上時,大家都是平等的,人沒有貴賤、高低層次之分。人的初始稟賦不盡相同,若要結果平等,那過程必然不平等;若要過程平等,那麼結果一定不平等。所以,人的貴賤、高低層次之分,是後來依靠財富、權勢來區別劃分的。人的小手漸漸變成大手,漸漸地開始為自己聚斂財富。可是,當他離開這個世界時,可什麼也帶不走,什麼也抓不住,只好撒開雙手,視死如歸,結局為零。難怪人們都說“撒手而去”或“撒手而歸”。  

人,一出生就向死亡靠近,這是人生規律,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宿命。黃泉路上無老少,閻羅殿前無生靈。“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人生“八字”難違背。  

無論生命長短,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握手”和“撒手”的過程,哪怕生前擁有再多的財富,再大權勢,有多少豪宅、香車相伴,都不可能永遠的享受和佔有。  

古人有道是:“一棺附身,萬事皆休。”相對於死,什麼名呀、利呀統統成為身外之物。你有良田萬頃怎麼樣,你有大廈千間又怎樣,你有寶馬香車又怎樣,你有那麼多古董、藝術精品又怎樣,你有那麼多美女又怎樣,你能帶到墳墓裡去?再說,這些東西也許活著時是你的,死後未必是你的;短時間是你的,若干年後未必是你的。俗話說:“千畝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身是客。”田地千年,主人八百,田才是真正的主人,人都是田地的匆匆過客,這個誰敢否定?“凌雲甲弟更新主,勝概名園非故人。”造房子的主人都認為這房子永遠是他的,但死神卻使他說了不算,說不定哪一天因某種原因也就改名換姓、變更了主人。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在這個世界上,時間是最無情的,光陰是最殘酷的,但它又是最公平公正的。無論是顯赫的偉人,還是卑微的平民,無論是白人、黑人、黃種人,無論男女,無論老幼,只要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逃脫不了這個殘酷的生命定律:人一出生,生命就立即進入倒時計,一步步向死亡靠近。人註定要死的,墳墓是最後的安息地,墓碑是最好的廣告詞,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的。  

一些人,少年寒窗苦讀,工作多年打拼,混到了一官半職,本是一件開心的事,可突然感覺到“話難說了”、“飯難吃了”、“酒難喝了”、“事難做了”、“為官不易”、壓力大了,還落下一身病。一些人在位時,打破腦袋去投機鑽營,為爭官、買官四處獻媚,長子不做做矮子,失去了做人的尊嚴與意義,辛辛苦苦爭來的烏紗帽,費盡心機搶到的“座椅”,到了年齡“一刀切”,或者到了退休,權力一律作廢。雖說“最美不過夕陽紅”,可一些官員一旦退下來,心裡空空的,產生“懷舊心理”;“無可奈何花落去”,心裡落差大,心情沉悶、心態失衡,患上了“退休綜合徵”。這些人當官巳成癮,無藥可救。試問:烏紗帽能帶進棺材?權力能在棺材裡發揮效力?  

當今世界,“天下攘攘,皆為名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面對色彩繽紛的世界,面對瞬息萬變的人世萬象,在紅塵滾滾、利慾薰薰、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社會里,同樣是:權之威、色之眩、錢之能、音之魅、味之爽、犬馬之逸,時時紛擾人心;公與私、義與利、情與法、得與舍、棄與守、誠與偽,常常令人兩難。然而,榮恥須臾時,功罪一念間。放不下,則痛苦、留後患;放下了,則快樂、方釋然。  

“在鉅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這是美國鋼鐵大王、慈善家卡耐基臨死的一句遺言。常言道“財富不過三代”。美國的《保富法》倡導的是“富眾方能富己”,批判、遣責的是為富不仁。巴菲特、蓋茨等之所以成為“世界鉅富”,就是“不貪婪”,就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千金散盡還復來”。雲臺先生在《保富法》中,融合了他的所見所聞和歷史教訓,講了很多的例子,結論是:“數十年所見富人,後代全部衰落,六十年的文武大官世家都徹底衰落,後人不興。”“千金散盡”是幫助別人、成就自己的絕好之策。“千金散盡”看似一無所有,其實收穫更多。沒有人仇恨他,沒有人綁架勒索他,有的只有眾人的口碑!只有尊重和敬佩!這是多大的財富啊!  

很多父母積攢錢財留給子孫,想兒孫享福,使子孫坐享其成,其實害了子孫,使兒孫失去了做人、做事的奮鬥動力。《漢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遺子黃金滿籝,不如留一經。”意思是說,留給子孫滿箱黃金,不如教會子孫一本經書,教子孫如何做人。宋代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寫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年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身。”陸游告誡兒子子聿,成就學問在於少年就要刻苦努力,但光靠書本得來的知識還是膚淺的,要徹底瞭解事物的本質還得要親自去實踐,不能依靠別人。林則徐給自己的兒孫留下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副對聯,令人清醒,給人啟迪,主張長輩們教兒孫自強自立,不要依賴祖輩和父母。古人曰:“留柴千朵,不如留斧一把。”只有教會孩子在錯中複雜的社會中把握好人生方向,明辨是非,自食其果,勇於擔當,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這才算為子孫留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錢多禍也大,財多罪及過,不能積造孽錢以害子孫。於是,社會上一些富翁,大智若愚想開了、看透了,將畢生賺到錢財,無償的捐獻給社會,讓財富去流動,讓財富為社會更多的人去服務、去效力。  

錢財乃身外之物,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死去原知萬事空”,那麼,人活著時就不該貪得無厭,要明白該得的才得,不該得的要明知的捨棄。“爭者不足,讓者有餘;”“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如果要執意於追逐與獲取,就難免為名所累,為利所牽,將成為一生精神追求的枷鎖。  

捨棄對金錢的貪慾,得到的是心安和快樂;捨棄對權力的貪戀,得到的是從容和淡泊;捨棄對美色的佔有,得到的是溫馨和幸福。這樣活著,才瀟瀟灑灑,坦坦蕩蕩,快快樂樂,不枉人世走一回。  

再說,想想世界這麼大,大而無邊,而我們的手又這麼小,小得可憐;就是一輩子一刻不停地把整個世界一點一滴地往自己兜裡裝,又能裝下多少?與其什麼也帶不走,還不如什麼都不帶,還不如多幹點實事、善事。到頭來,雖然是撒手而去,但心無積鬱、心無愧疚,也可留下一些讓人記得住的東西和故事。  

西方人曾說:“同一件事,想開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人的煩惱多半來自私、貪婪、慾望無度,來自忌妒、攀比,來自於對自己的苛求。  

生命的過程是一道減法。一旦出生,我們就一步步向死亡逼近。生命的確是一份神奇的禮品,上蒼恩賜給了我們生命,從虛無縹緲的天堂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因而此生無論有什麼樣的遭遇、挫折,我們都應當充滿感恩之情。面對死亡,釋之坦然,如果我們能懷有對生命的感恩,對生活的感動、熱愛,生與死,或許就連成了一個圓圈,或許就是一個“人生倫回”中的“前世今生”。  

死並不可怕,死是生的最後終結,人總會有這一天,誰也不能迴避。  

然而,面對死亡,正是在一切都必然會失去的時候,此時此刻,我們才真正明白和知道,什麼才是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感情,感情超過一切。  

人生在世,生兒育女,親情、家庭、這些東西的確很平凡,人類千萬年以來一直是這樣度過的。但是,正是這種平凡的生活對於人類來說是最重要的,是人生生活中不可缺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有了這些東西,人類就能世世代代延續下去,沒有這個東西,人去做其它各種各樣的事情還有什麼意義?如果平凡的生活過得不好,你再不平凡,再精彩,我覺得那是空的,其人生價值都很有限的。  

人生在世,天災(如地震、颱風、水災、泥石流、瘟疫等)、人禍(如政治鬥爭、戰爭、火災、礦難、爆炸、恐怖事件、車禍等),是無法避免,也是無法迴避的。萬千世界面前,我們顯得如此渺小、如此無能,儘管我們能上山下海,能開路鑿石、逢水架橋,能觀察宇宙,能改天換地。可是,我們在天災面前卻顯得無能為力,我們仍然不能改變生與死的命運。  

生與死,看似遠隔千山萬水,實乃只有一線之遙,令人望而生畏。親愛的讀者,親愛的朋友們,今天,此時此刻,你珍惜生命了嗎?生命是如此珍貴,你現在能否理解?生命看似漫長,又何其短暫,你能否真正理解這其中的真諦?  

有時候,我在想,人生不過是一場修行,你路過我,我路過你,然後各自以不同的方法去修行。唯一不同的是,便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巳。什麼東西注而不滿呢,取而不竭?答案很簡單——人心。一個人心中的慾望是無限的,是怎麼也填不滿的。反過來說,只有當心中滿足,就不需要再在心外求什麼了。一飲一啄皆可果腹,一飯一水皆為至味。知足常樂,這就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人世間,常見無數的人在追逐著他們夢想的生活高度——財富、權力、名望等。那樣急促的生活,讓他們似乎忘卻了生活的本質,只留下焦慮、傷病與破碎。他們總在負重、壓力下生活,將人生變成一場苦役、一場戰爭,總是以奔跑的方式前行,把一切美好都丟在後面,錯過了欣賞沿途的美好風景。  

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擁有一顆平常心。優雅的人生,是一顆平靜的心。語默動靜,行住坐臥,喜怒哀樂,起落沉浮,這就是一撇一捺中的人。人都如此簡單,更何況是生活呢?  

讀懂了死,才能讀懂了人生。“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漫漫人生路,我們應時時回望自己,更好地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常思不智之言、不和諧之語、不練達之舉、不完美之事,這樣我們才能邁步踏實,走得更穩,贏得更多。做人應當明白:功名一時,富貴難久;而精神不死,氣節千秋。不要嫌生命短暫,唯有把生命儘量外延和擴展到更深更廣的時空裡去,去發光發熱,讓終將消逝的生命即使不能“重於泰山”,但至少不要“輕於鴻毛”,更不要留下罵名。  

是啊,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的存在。有的人用權力來證明,有的人用金錢來證明,有的人用美貌來證明,有的人用業績來證明,有的人用詩詞、文章來證明……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女士,是著名作家、文學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牛津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當教師和從事文學創作、文學研究工作,如今103歲高齡了,她每天堅持讀書、看報、看新聞,養花種草,整稿寫作,笑對人生。殊不知,40多年前,楊絳的女婿在“文革”被迫害含冤自殺,10多年前,她唯一的女兒錢瑗因病醫治無效去逝,第二年,與楊絳共同生活了60多年的偉大學者、著名作家錢鍾書也因病醫治無效離她而去,與她最親的人都相繼離去,她變成了獨守空房、孤獨一人。但她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去完成丈夫和女兒未完成的事業。  

楊絳女士笑了笑,緩慢而有力的說:“天命不可違,亡者不可追。既然上蒼賜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就要很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我們每人都有自己的定數,每人都會自生自滅,悲傷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所以我要堅強的活著,去完成他們未完成的事業,這是對亡者最好的一種安慰。……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  

寥寥數語,愛女之心,愛夫之切,高尚人格,盡在其中。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經歷坎坷。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我們的一生都在磨練的路上,我們需要感恩,需要知足,需要付出,上蒼不會讓所有的幸福、好處會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人赤身裸體來到世上,是為了什麼呢?我們要認真地反思這個問題,要正確選擇好答題。如果選擇答題錯了,那麼一切都錯了,會苦了一生,累了一生,毀於一生。  

又如基督教學說認為“人性本惡”,儒家學說認為“人性本善”,而憚宗卻認為“人性本空”。六祖慧能的著名揭語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紅塵。”就是說,人性本來就是一片空白,至於人類中普遍存在的善、惡、美、醜等現象,都是受到後天“塵世間的名利浸染”所致。所以,我認為六祖慧能的“性空”觀比耶穌基督的“性惡”觀和孔孟的“性善”觀之說更接近真理。  

古人對人性的認識,說法不一。孔子曰“性相近”,孟子倡“性善論”,荀子主張“性相惡”;秦漢以後董仲舒、楊雄等則認為性兼善惡。《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不管怎樣,人性只是一個內在的、潛藏的某種可能性,最終成為什麼的人,須下一番結結實實的修身功夫才行。古人對人生強調“命運”,但命運分二半:一半是上天的安排,這就是“縮命”;另一半是人的安排,這就是努力。總之,自先秦以來的思想家們不管對人的認識如何,無一不例外都強調後天修養的重要性,認為唯有修身才能抑惡揚善,成為世上最高貴的人。  

一切的罪惡,均起於過多的貪婪。既然人生是短暫,而人一生所需要的與茫茫宇宙相比,只是滄海一粟。那麼,人來到這個世上走一遭,應該儘可能地讓這個世界更美好、更和諧,讓下一代人生活得更幸福。如果因為貪心而壞了自己的清明,實在不值得。唐僧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一路上歷經的種種誘惑,都被他一一阻擋、排除。如果他愛美女或愛金錢,動了塵心,他就取不到真經,修不成正果、成不了佛。什麼都有失有得,我們應該用失換來得,換得一個平靜,一個安祥,這樣,我們才能追隨著我們的“夢”,勇敢地前行。  

人生是個迷,幾人能猜對?當一個人面對死神的降臨是無法預知的,所以人生充滿了迷茫、困惑和未知的恐怖,這也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人的一生,是深不可測,任何人是無法破解的,也許“這就是命!”  

在這個世上,人與人是不平等的;雖出生時平等,但後來不平等;正因為不平等,所以人和人是不一樣的。人生在世,為什麼要去上班?為什麼要受到制度的約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在追求幸福的生活。既然要追求幸福的生活,累是一定會少不了。但問題的關鍵是,是累己還是累人,是為名利累還是為生計累,是身體的累還是精神上的累。人的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若人的眼睛只閉不睜,一生就過去了。人生苦短,馬駒過隙,人死不能復生,人生不能重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還有什麼捨不得呢?讓自己“激情工作,快樂生活”,才是我們大家必修的課題。  

人生百年,轉舜即逝。既然來到了人世,不管怎樣,總得要走完人生歷程。不論你一生是否活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還是活得平平凡凡、無聲無息,其實真正留在歷史史冊,留在人們的記憶中的,不過就是幾個字罷了。一言概之,人的一生,世上百年,帶不走什麼東西,卻能留下很多的東西。  

我想:人生在世,百年蒼桑,對他人有益,對事業有益,對社會有益;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民,那麼他就是一個有作為、有益於社會的君子。但願“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