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鉴赏」闲谈生死话人生

大自然既然赐给我们生,也必然会赐给我们死。有生就有死,寿命就是人生中生死之间的距离。  

我们一旦出生,被“抛入”来到这个世界上,就面对一个事实:我来了!但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到何处去?一点都不清楚,哪怕发现情况不妙,不是我们想要的,不管我们有多少不情愿、多少不愿意,也回不去了,必须在世上走一回。于是,跟世界初遇时,两眼拼命的睁,但睁不开,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哭!以哭来代表抗议。  

人什么时候出生?生在何处?环境如何?何种民族?何种国籍?家境如何?父母是谁?父母是美是丑、是富是贫,是显赫或平凡,受教育程度如何、智商高低?这由不得你作主,我们无法改变和选择。这是上帝的安排,由上帝来决定。好比一粒种子,它种于何地?是撒在荒山上,还是种在肥沃的田土里?土壤干湿程度如何?受阳光时间的长短如何?何时下种?这不由种子本身来决定,是由撒种子的人来决定。所以生是没有办法研究的事,任何人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既然出生的那一头无从谈起,无法探索、研究,于是,人们就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死”这一头了。  

人一出生时,老天爷很公平,给人眼、耳、鼻、口、身五官,任何人不多,任何人也不少。  

老天爷给你双平行的眼睛,是要求你平等看人。  

一对耳朵分布在大脑两侧,是不让你去听一面之言。  

鼻子生在眼睛之下的正中,一个鼻子两个孔,是让你辨别气味。  

嘴生在眼睛鼻子的下面,就是要你看着说,说出来的话,是什么味道,鼻子在闻。  

身子要正,要站得正、坐得稳,如果站不正、坐不稳,会百病丛生,离死亡愈来愈近。  

人生五官,二只耳朵,二只眼睛,一个鼻子两个孔,一张嘴,言下之意,要人多听、多看、多闻、少说。  

人生五官七孔,很有哲理性。如果你狗眼看人低,看人不平等,偏听偏信,鼻子失灵,嘴巴乱吃、乱说,作恶太多,会不得好死,会“七孔流血”。所以,人生在世,不要辜负了五官的作用与功能。因人的五官,直接联系着人生的命运。  

“生死由命,富贵由天”,这算是古人最通达、最直接的想法和解释罢了。但实际上,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还是希望推迟或延缓死亡的来临。  

人,虽为“万物之灵”,但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人有生老病死,有喜怒哀乐,有衣食住行,要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要吃喝玩乐,他们都有共同的需要,也都有不同的追求和探索……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现在何处?   

我要到哪里去?  

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是人类思维永恒的课题,人人都想探求的千古难解之谜。人类自远古时代,就一直在探寻着这个秘密,中国人是这样,外国人也是这样的。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一般人经常想到的问题,甚至有不少的人在探究此问题,但至今都没有人揭破这个迷底。释加牟尼佛和历代禅师们道出了原委,不容易被人了解的。生命有隔阴之迷,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的一切,故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将人生分为前生、今生、来生。其实生命的形象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从何处?即不是随便问问可便可知了的事情。  

民国初年,有一位大才子叫李叔同,少年时代留学日本,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尤其擅长美术丹青,在书法、美术界名气大增,后来他的几位弟子都成为了中国出名的美术家、书法家。然而就在他37岁时,这样一位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大才子,事业日上之时,突然放弃了家庭和事业,落发出家成为了佛门僧人。他为了专心致志、凈心修炼、不染红尘,谢绝了一切好朋亲人的来往及书信,连家人都不予相见、坚决回避,做得彻底、绝情,让常人难以理解,让家人很伤心。他终于修炼成“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后来成为了佛教界著名的弘一法师。  

对于他突然出家的原因,外界众说纷纭。但是最有说服力的是,却是他的得意弟子丰子恺先生提出的人生境界“三层楼”的解释。  

1948年,大画家丰子恺先生在一次讲演中说,他认为李叔同先生出家为必然的!何以为呢?紧接着,他提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三层楼说”。他以人的生活可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是物质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的生活问题。  

这个解释被很多人认为是符合理性、是靠得住的。因为李叔同曾说:“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生死大事。”这生死大事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生死问题。  

人只有在生死面前是无奈的。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的,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难逃一劫”,乞丐与帝王殊途同归。世人有许多一辈子在浑浑噩噩中不懂得生命苦短,在春去秋来老将至的时候才感叹“万事成蹉跎”,庸庸碌碌中耗费了宝贵的生命。  

李叔同做事、做人太认真、太敏感,达到了一定的思想认识高度以后,死亡问题的重要性对他而言,巳经清楚无比,他必须去研究、解决这个人生的根本性问题。为此,他所以选择遁入空门佛学,大约与他的学问结构有关吧,他原来对哲学、佛学有相当的了解和认识。  

哲学研究人的世界观,求索生命的源终,寻找解脱生死的答案。可惜,上下几千年来哲学家们还在寻寻觅觅中,凡夫俗子更是在浑浑噩噩中醉生梦死。  

宗教的本旨是要人修心养性,纯洁心灵,得到精神上的解脱,让人和谐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宗教使人最大的受益是使人相信灵魂不死,给人归属“天堂”、“极乐世界”的安慰。而不信鬼神的俗人面对生与死,很难得到解脱。  

人生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呢?大概是是否存在上帝,是否存在灵魂,以及宇宙是否有限的几个问题吧。  

显然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一二句话难以说清,更要命的是,现在还无法下一个肯定的结论。这好比地球上是否存在外星人?太空中是否存在飞碟?众说纷纭,一时难以证明。现在有许多东西,因带有历史和时代及知识的局限性,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和证明来支持我们的看法,我们只是想当然地这样认为,这就是所谓的信仰,在这一方面所产生的分歧是人类的主要分歧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大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不知你是否观察和发现没有,当一个人生下来时,婴儿双手是呈握拳头状态的;而当一个人逝世时,双手都是撒开的。这是为什么呢?  

当人赤身裸体来到人世上时,大家都是平等的,人没有贵贱、高低层次之分。人的初始禀赋不尽相同,若要结果平等,那过程必然不平等;若要过程平等,那么结果一定不平等。所以,人的贵贱、高低层次之分,是后来依靠财富、权势来区别划分的。人的小手渐渐变成大手,渐渐地开始为自己聚敛财富。可是,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可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抓不住,只好撒开双手,视死如归,结局为零。难怪人们都说“撒手而去”或“撒手而归”。  

人,一出生就向死亡靠近,这是人生规律,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宿命。黄泉路上无老少,阎罗殿前无生灵。“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生“八字”难违背。  

无论生命长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握手”和“撒手”的过程,哪怕生前拥有再多的财富,再大权势,有多少豪宅、香车相伴,都不可能永远的享受和占有。  

古人有道是:“一棺附身,万事皆休。”相对于死,什么名呀、利呀统统成为身外之物。你有良田万顷怎么样,你有大厦千间又怎样,你有宝马香车又怎样,你有那么多古董、艺术精品又怎样,你有那么多美女又怎样,你能带到坟墓里去?再说,这些东西也许活着时是你的,死后未必是你的;短时间是你的,若干年后未必是你的。俗话说:“千亩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身是客。”田地千年,主人八百,田才是真正的主人,人都是田地的匆匆过客,这个谁敢否定?“凌云甲弟更新主,胜概名园非故人。”造房子的主人都认为这房子永远是他的,但死神却使他说了不算,说不定哪一天因某种原因也就改名换姓、变更了主人。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这个世界上,时间是最无情的,光阴是最残酷的,但它又是最公平公正的。无论是显赫的伟人,还是卑微的平民,无论是白人、黑人、黄种人,无论男女,无论老幼,只要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逃脱不了这个残酷的生命定律:人一出生,生命就立即进入倒时计,一步步向死亡靠近。人注定要死的,坟墓是最后的安息地,墓碑是最好的广告词,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  

一些人,少年寒窗苦读,工作多年打拼,混到了一官半职,本是一件开心的事,可突然感觉到“话难说了”、“饭难吃了”、“酒难喝了”、“事难做了”、“为官不易”、压力大了,还落下一身病。一些人在位时,打破脑袋去投机钻营,为争官、买官四处献媚,长子不做做矮子,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与意义,辛辛苦苦争来的乌纱帽,费尽心机抢到的“座椅”,到了年龄“一刀切”,或者到了退休,权力一律作废。虽说“最美不过夕阳红”,可一些官员一旦退下来,心里空空的,产生“怀旧心理”;“无可奈何花落去”,心里落差大,心情沉闷、心态失衡,患上了“退休综合征”。这些人当官巳成瘾,无药可救。试问:乌纱帽能带进棺材?权力能在棺材里发挥效力?  

当今世界,“天下攘攘,皆为名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面对色彩缤纷的世界,面对瞬息万变的人世万象,在红尘滚滚、利欲薰薰、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同样是:权之威、色之眩、钱之能、音之魅、味之爽、犬马之逸,时时纷扰人心;公与私、义与利、情与法、得与舍、弃与守、诚与伪,常常令人两难。然而,荣耻须臾时,功罪一念间。放不下,则痛苦、留后患;放下了,则快乐、方释然。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是美国钢铁大王、慈善家卡耐基临死的一句遗言。常言道“财富不过三代”。美国的《保富法》倡导的是“富众方能富己”,批判、遣责的是为富不仁。巴菲特、盖茨等之所以成为“世界巨富”,就是“不贪婪”,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千金散尽还复来”。云台先生在《保富法》中,融合了他的所见所闻和历史教训,讲了很多的例子,结论是:“数十年所见富人,后代全部衰落,六十年的文武大官世家都彻底衰落,后人不兴。”“千金散尽”是帮助别人、成就自己的绝好之策。“千金散尽”看似一无所有,其实收获更多。没有人仇恨他,没有人绑架勒索他,有的只有众人的口碑!只有尊重和敬佩!这是多大的财富啊!  

很多父母积攒钱财留给子孙,想儿孙享福,使子孙坐享其成,其实害了子孙,使儿孙失去了做人、做事的奋斗动力。《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遗子黄金满籝,不如留一经。”意思是说,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不如教会子孙一本经书,教子孙如何做人。宋代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陆游告诫儿子子聿,成就学问在于少年就要刻苦努力,但光靠书本得来的知识还是肤浅的,要彻底了解事物的本质还得要亲自去实践,不能依靠别人。林则徐给自己的儿孙留下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副对联,令人清醒,给人启迪,主张长辈们教儿孙自强自立,不要依赖祖辈和父母。古人曰:“留柴千朵,不如留斧一把。”只有教会孩子在错中复杂的社会中把握好人生方向,明辨是非,自食其果,勇于担当,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才算为子孙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钱多祸也大,财多罪及过,不能积造孽钱以害子孙。于是,社会上一些富翁,大智若愚想开了、看透了,将毕生赚到钱财,无偿的捐献给社会,让财富去流动,让财富为社会更多的人去服务、去效力。  

钱财乃身外之物,既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死去原知万事空”,那么,人活着时就不该贪得无厌,要明白该得的才得,不该得的要明知的舍弃。“争者不足,让者有余;”“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要执意于追逐与获取,就难免为名所累,为利所牵,将成为一生精神追求的枷锁。  

舍弃对金钱的贪欲,得到的是心安和快乐;舍弃对权力的贪恋,得到的是从容和淡泊;舍弃对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温馨和幸福。这样活着,才潇潇洒洒,坦坦荡荡,快快乐乐,不枉人世走一回。  

再说,想想世界这么大,大而无边,而我们的手又这么小,小得可怜;就是一辈子一刻不停地把整个世界一点一滴地往自己兜里装,又能装下多少?与其什么也带不走,还不如什么都不带,还不如多干点实事、善事。到头来,虽然是撒手而去,但心无积郁、心无愧疚,也可留下一些让人记得住的东西和故事。  

西方人曾说:“同一件事,想开了就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人的烦恼多半来自私、贪婪、欲望无度,来自忌妒、攀比,来自于对自己的苛求。  

生命的过程是一道减法。一旦出生,我们就一步步向死亡逼近。生命的确是一份神奇的礼品,上苍恩赐给了我们生命,从虚无缥缈的天堂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因而此生无论有什么样的遭遇、挫折,我们都应当充满感恩之情。面对死亡,释之坦然,如果我们能怀有对生命的感恩,对生活的感动、热爱,生与死,或许就连成了一个圆圈,或许就是一个“人生伦回”中的“前世今生”。  

死并不可怕,死是生的最后终结,人总会有这一天,谁也不能回避。  

然而,面对死亡,正是在一切都必然会失去的时候,此时此刻,我们才真正明白和知道,什么才是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感情,感情超过一切。  

人生在世,生儿育女,亲情、家庭、这些东西的确很平凡,人类千万年以来一直是这样度过的。但是,正是这种平凡的生活对于人类来说是最重要的,是人生生活中不可缺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这些东西,人类就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没有这个东西,人去做其它各种各样的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好,你再不平凡,再精彩,我觉得那是空的,其人生价值都很有限的。  

人生在世,天灾(如地震、台风、水灾、泥石流、瘟疫等)、人祸(如政治斗争、战争、火灾、矿难、爆炸、恐怖事件、车祸等),是无法避免,也是无法回避的。万千世界面前,我们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能,尽管我们能上山下海,能开路凿石、逢水架桥,能观察宇宙,能改天换地。可是,我们在天灾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我们仍然不能改变生与死的命运。  

生与死,看似远隔千山万水,实乃只有一线之遥,令人望而生畏。亲爱的读者,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此时此刻,你珍惜生命了吗?生命是如此珍贵,你现在能否理解?生命看似漫长,又何其短暂,你能否真正理解这其中的真谛?  

有时候,我在想,人生不过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以不同的方法去修行。唯一不同的是,便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巳。什么东西注而不满呢,取而不竭?答案很简单——人心。一个人心中的欲望是无限的,是怎么也填不满的。反过来说,只有当心中满足,就不需要再在心外求什么了。一饮一啄皆可果腹,一饭一水皆为至味。知足常乐,这就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人世间,常见无数的人在追逐着他们梦想的生活高度——财富、权力、名望等。那样急促的生活,让他们似乎忘却了生活的本质,只留下焦虑、伤病与破碎。他们总在负重、压力下生活,将人生变成一场苦役、一场战争,总是以奔跑的方式前行,把一切美好都丢在后面,错过了欣赏沿途的美好风景。  

人生最宝贵的,就是拥有一颗平常心。优雅的人生,是一颗平静的心。语默动静,行住坐卧,喜怒哀乐,起落沉浮,这就是一撇一捺中的人。人都如此简单,更何况是生活呢?  

读懂了死,才能读懂了人生。“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漫漫人生路,我们应时时回望自己,更好地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常思不智之言、不和谐之语、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这样我们才能迈步踏实,走得更稳,赢得更多。做人应当明白:功名一时,富贵难久;而精神不死,气节千秋。不要嫌生命短暂,唯有把生命尽量外延和扩展到更深更广的时空里去,去发光发热,让终将消逝的生命即使不能“重于泰山”,但至少不要“轻于鸿毛”,更不要留下骂名。  

是啊,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有的人用权力来证明,有的人用金钱来证明,有的人用美貌来证明,有的人用业绩来证明,有的人用诗词、文章来证明……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是著名作家、文学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牛津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当教师和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工作,如今103岁高龄了,她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看新闻,养花种草,整稿写作,笑对人生。殊不知,40多年前,杨绛的女婿在“文革”被迫害含冤自杀,10多年前,她唯一的女儿钱瑗因病医治无效去逝,第二年,与杨绛共同生活了60多年的伟大学者、著名作家钱钟书也因病医治无效离她而去,与她最亲的人都相继离去,她变成了独守空房、孤独一人。但她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去完成丈夫和女儿未完成的事业。  

杨绛女士笑了笑,缓慢而有力的说:“天命不可违,亡者不可追。既然上苍赐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就要很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定数,每人都会自生自灭,悲伤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要坚强的活着,去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这是对亡者最好的一种安慰。……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寥寥数语,爱女之心,爱夫之切,高尚人格,尽在其中。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经历坎坷。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我们的一生都在磨练的路上,我们需要感恩,需要知足,需要付出,上苍不会让所有的幸福、好处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人赤身裸体来到世上,是为了什么呢?我们要认真地反思这个问题,要正确选择好答题。如果选择答题错了,那么一切都错了,会苦了一生,累了一生,毁于一生。  

又如基督教学说认为“人性本恶”,儒家学说认为“人性本善”,而惮宗却认为“人性本空”。六祖慧能的著名揭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红尘。”就是说,人性本来就是一片空白,至于人类中普遍存在的善、恶、美、丑等现象,都是受到后天“尘世间的名利浸染”所致。所以,我认为六祖慧能的“性空”观比耶稣基督的“性恶”观和孔孟的“性善”观之说更接近真理。  

古人对人性的认识,说法不一。孔子曰“性相近”,孟子倡“性善论”,荀子主张“性相恶”;秦汉以后董仲舒、杨雄等则认为性兼善恶。《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管怎样,人性只是一个内在的、潜藏的某种可能性,最终成为什么的人,须下一番结结实实的修身功夫才行。古人对人生强调“命运”,但命运分二半:一半是上天的安排,这就是“缩命”;另一半是人的安排,这就是努力。总之,自先秦以来的思想家们不管对人的认识如何,无一不例外都强调后天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唯有修身才能抑恶扬善,成为世上最高贵的人。  

一切的罪恶,均起于过多的贪婪。既然人生是短暂,而人一生所需要的与茫茫宇宙相比,只是沧海一粟。那么,人来到这个世上走一遭,应该尽可能地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更和谐,让下一代人生活得更幸福。如果因为贪心而坏了自己的清明,实在不值得。唐僧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一路上历经的种种诱惑,都被他一一阻挡、排除。如果他爱美女或爱金钱,动了尘心,他就取不到真经,修不成正果、成不了佛。什么都有失有得,我们应该用失换来得,换得一个平静,一个安祥,这样,我们才能追随着我们的“梦”,勇敢地前行。  

人生是个迷,几人能猜对?当一个人面对死神的降临是无法预知的,所以人生充满了迷茫、困惑和未知的恐怖,这也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人的一生,是深不可测,任何人是无法破解的,也许“这就是命!”  

在这个世上,人与人是不平等的;虽出生时平等,但后来不平等;正因为不平等,所以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人生在世,为什么要去上班?为什么要受到制度的约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在追求幸福的生活。既然要追求幸福的生活,累是一定会少不了。但问题的关键是,是累己还是累人,是为名利累还是为生计累,是身体的累还是精神上的累。人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若人的眼睛只闭不睁,一生就过去了。人生苦短,马驹过隙,人死不能复生,人生不能重来,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还有什么舍不得呢?让自己“激情工作,快乐生活”,才是我们大家必修的课题。  

人生百年,转舜即逝。既然来到了人世,不管怎样,总得要走完人生历程。不论你一生是否活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还是活得平平凡凡、无声无息,其实真正留在历史史册,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的,不过就是几个字罢了。一言概之,人的一生,世上百年,带不走什么东西,却能留下很多的东西。  

我想:人生在世,百年苍桑,对他人有益,对事业有益,对社会有益;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民,那么他就是一个有作为、有益于社会的君子。但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