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你變成了生活最底層的一類人,很多人都還沒意識到

你刷卡進地鐵站,等地鐵的時候太無聊。

此刻,95%的人會掏出手機。

其中最細思極恐的事是,你壓根不會意識到自己在刷手機。當意識到“自己正在刷手機”這個事實,時間已經過去了5分鐘。

用大白話說,這個動作執行起來不過腦子。

是什麼讓你變成了生活最底層的一類人,很多人都還沒意識到

人們如同殭屍一般操作著手機。那麼,正常的流程應該是怎樣的?應該是,我在等地鐵,此刻很無聊,做什麼來打發時間?

A:可以選擇原地發呆

B:可以選擇到後面的椅子上坐一會兒

C:可以選擇看書

D:可以選擇刷手機

最後,在思考所有選項後,你選擇了D刷手機。可能有人會說:“搞妹啊,這不都是刷手機嗎,有區別嗎?”

其實是有很大區別的,而區別在哪呢?

無意識的動作

會讓你越來越混沌

最重要的區別是,前者是沒有你的意識參與的,這是無意識選擇。後者有你的意識參與,這由此成為一種主動選擇。

是什麼讓你變成了生活最底層的一類人,很多人都還沒意識到

我自己以前也是想都不想就玩手機的。當然還不止於此。活得最喪屍的時候,人處於舒適區的最裡端:

躺床上、每日步數為23(去廁所的步數)、橫著的時間比豎著的時間多、美劇電影刷到死、遊戲開黑爽到爆、餓了就外賣、手機反覆充電、累了就睡會兒、最絕望的時候是黃昏時刻,感覺自己被整個世界遺棄... ...失去活著的感覺。

後來我才明白,行屍走肉的起點,就在於:無意識。

或者說,被動的活法。

如果你習慣生活中有太多無意識的動作,你將越來越混沌,失去主觀能動性、失去專注度,失去深度工作的能力......在時間的催化下,你的生活可能會整個癱瘓。

前幾個月拼了老命在刻意培養自己一個習慣:

當我試圖進行無意識行為時,一定會強迫自己冷靜5秒鐘。

比如當我想在家裡躺著的時候,我會確認自己的動機,確認這究竟是主動選擇,還是無意識的行為。

比如當我的右手忍不住去摸手機時,我會突然反應過來:天吶!!!不對!!!這已經是無意識動作了!!!

我慈祥的左手會按住我躁動不安的右手。然後問自己,這件事究竟是你自己想做的,還是這只是一種不加思考的行為慣性?

真的是我想做的,才會執行那個動作。

若其實沒那麼想做,那麼寧願原地發呆,也不會做那件事。

“被動”

是焦慮的來源

可以仔細回憶下,為什麼每次刷完手機,焦慮感反而會增多?是微博不好玩?是新聞不好看?還是朋友圈不夠精彩?

都不是。

和那些東西本身無關。哪怕剛看完宇宙排名第一精彩的魔術表演,你依舊會為此而沮喪。

焦慮感的來源很簡單:你做了一件自己並不那麼想做的事

人類內心的舒適指數很大程度上是被一個詞控制的:一致性。當我們內部和外部不統一,產生分裂,產生不一致性的時候,內心就會焦慮。

正因為這個選擇並非是你主動去做的,所以你陷入了被動。

被動,即失控。

人生脫離掌控,四處漂浮,自己不知道在幹嘛,遙控器不在自己手上,人生還有比這更糟的感覺嗎?

這篇文章並非苦口婆心勸你從良,戒手機啊戒網癮啊。

不,手機只是表象,真正重要且值得去學的,是主導你行為的,背後的腦回路和意識。

這個意識,就是主動。

擁有選擇權

才算擁有自由

對於想要改造生活,把自己從過往泥潭中拉出來的人而言,首位重要的是:刻意訓練自己的“主動意識”。這種主動,背後有三層含義:

1、明白自己永遠擁有選擇權,保證自己的每一次選擇,都是主動選擇的結果

2、時刻警惕自己陷入無意識的、被動式的墮落之中

3、主動為自己的人生擔責,而非把自己當下的失敗人生歸咎於其他因素

自從“原生家庭”理論進入大眾視野後,很多人會把自己活不好的原因歸咎於家庭,甚至是怪黨怪社會。

“都是我媽逼的。”

“都是我爸著急讓我結婚。”

“當初選的那個專業我自己根本不喜歡。”

你看,這些人從來不怪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一定有,但絕不是全部。

我們發現問題的終極目的不是無休止抱怨,而是扭轉頹勢,跑到正向運轉的軌道上。

“被動型活法”最大的問題是:活得被動,生活給什麼,我吃什麼。周圍給我什麼,我就消化什麼。除非生活真的冷血無情地給我吃一泡屎,不然這批人永遠不會甦醒。

他們被動地度過一生,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人生無趣啊,人生就是喪喪喪啊。終於成為行屍走肉。

“是生活,是生活強姦了所有人。”他們喜歡這樣說。

大學時期我很慶幸讀到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七個習慣中,排首位的是“積極主動”。也可以把它稱為支撐人們整體行為邏輯的底層習慣。它提醒我:

人最大的自由,就是時刻擁有選擇權。

主動意識如何在生活中訓練

上面講得有些虛頭八腦,可能有人會說“主動意識”如何具體應用到生活層面。先上結論:主動的姿態,可以讓時間“高質量化”。

舉個例子:為什麼有的人看書效率低,看完之後說不出所以然,被問到這本書到底說了什麼,可能也支支吾吾說不清楚。

因為毫無目的地讀書,被動地讀書,草草過一遍,對於信息的轉化率是極低的。主動地讀書,怎麼讀?

按目的區分,從主動的維度上來看,如果你想要提升信息的留存率,記憶重點。方法特別多,最簡單的方法,小學老師都教過:圈劃。

再比如你可以在看完每一章節後,簡單地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如果你想要主動地提升讀書專注度,你可以嘗試用筆邊指著邊讀,因為當有一個“視覺支點”存在時,人的注意力會大幅度提升。

如果你想要綱領性地瞭解一本書,你可以帶著問題讀書,也可以在讀書後製作思維導圖,或者進行復盤工作。

主動意味著:同樣的時間,收穫更高的質量。背後都藏有精進的願望。

加上多年時間的積累,人和人之間的差距無限拉大。

關於“主動意識”,是需要刻意訓練的。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這件事最難之處,就在於“意識到你正在無意識地做著某事”這個行為本身就難以被察覺。相比於牛人日復一日的主動精進,普通人大都吃的都是“無意識”的虧。

提升自我有一個相對可量化的方式,“主動性活動”的投入時間越多,你的提升速率便越快。也就是說對於想要不斷提升自我的人,儘可能的降低“被動性活動”才是核心關鍵。

再聰明的人,天天看電視刷抖音,日子一長也會腦子瓦特的啊。

是什麼讓你變成了生活最底層的一類人,很多人都還沒意識到

刷手機這一類的“無意識行為”幾乎是當代社會的集體慣性。保持清醒,才能對抗這種巨大的慣性。

“生活是一個碧池。”

“生活的主題是喪。”

“生活把我按在地上摩擦。”

對於整天在精神上躺著的“被動型人格”來說,他們並不具有說這類話的資格。他們會被按在地上......

是因為他們始終允許自己被按在地上。

當你刷手機時,你在想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