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密度全球排名新鮮出爐,亞洲奪冠!

導言:

人力成本的快速上漲進一步推動了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如今,世界各國都在進行機器換人,希望把人力勞動從低端工作崗位釋放出來,製造業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工廠利用工業機器人獲得了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生產速度。雖然自動化是製造業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智能製造的前提,但每個國家的自動化使用情況都不同。機器人使用密度是衡量一個行業每萬名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的指標,也是體現自動化程度的一個指標。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於2018年2月在法蘭克福發佈的最新報告,自動化生產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加速,全球製造行業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已達到74臺/萬人(每萬名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而在2015年,全球平均機器人密度為66臺/萬人。按國際區域進行劃分,

歐洲平均的工業機器人密度為99臺/萬人,美洲為84臺/萬人,亞洲為63臺/萬人,這表明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轉向自動化來滿足其製造需求。




圖表1 - 全球機器人密度排名(第1-21名),自動化發展程度前8名的國家/地區依次為:韓國、新加坡、德國、日本、瑞典、丹麥、美國、意大利


亞洲作為近幾年全球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機器人裝機量的增速在全球也排在首位。2010~2016年之間,亞洲機器人密度的年均增長率為9%,美洲為7%,歐洲為5%。



亞 洲


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增速最快的國家。在2013~2016年,機器人裝機量顯著增長,由2013年的25臺/萬人增長到2016年的68臺/萬人。在最新數據統計中,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位於全球排名第23名,政府也不斷通過政策扶持,欲在2020年之前,將中國打造為全球自動化程度前十的國家,在產業政策《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中,規劃到2020年實現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150以上,到2020年之前國產工業機器人年銷量達到10萬臺(2017年數據顯示,在中國,國產機器人銷量為2.7萬臺,外資品牌機器人銷量為6萬臺),其中六軸以及上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5萬臺以上。


機器人密度全球排名新鮮出爐,亞洲奪冠!


韓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排名第一。這個數據從2010年保持至今,其機器人密度(631臺/萬人 )比2015年的531個數字有了明顯的增長,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這種高增長率依賴於韓國製造業新裝機器人數量,尤其是在3C和汽車行業。


根據IFR統計,韓國工業機器人使用量的增長主要來自電氣/電子和汽車產業的持續裝機,韓國貿易部在2016年宣佈將在五年內花費五千億韓元(四億五千萬美元)來擴大其機器人產業, 該國在企業研發中心投入了大量的資金。


韓國擁有發達的電子產業,如三星電子、LG等這樣的世界級電子工業企業都是韓國的;在汽車行業有現代汽車、起亞汽車等知名品牌,還有現代重工、斗山機械等裝備領域的巨頭企業,這些行業使用機器人的頻率相當高,為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新加坡,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排名第二。2016年機器人密度為488臺/萬人,相比2015年的398臺機器人密度多出了90臺,其中約90%的機器人應用在3C行業。曾經被譽為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以國際貿易、加工業、旅遊業為三大經濟支柱,其中電子產業已經成來新加坡的重要經濟增長來源,全球有40%的硬盤和十分之一的晶片都是在新加坡製造,去年的新加坡電子產業集群產出同比擴張33.5%。


新加坡正在將機器人技術應用於更多的行業,包括醫療保健、建築和各種服務領域。政府在機器人的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2016年當地政府宣佈在三年內計劃向本國機器人產業額外投入4.5億美元。


日本,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排名第四位。機器人最初發跡於美國,卻在日本率先興起。2016年機器人密度為303臺/萬人,僅次於德國的309臺/萬人,相比2015年的305臺/萬人出現了輕微下降。下降原因主要是由於日本汽車市場的萎縮,廠商不需要進一步擴大產能。加上日本汽車公司越來越多地在海外擴大生產設施,特別是在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和美國、墨西哥等地區。此外,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越來越多地遷移到客戶所在地。


機器人密度全球排名新鮮出爐,亞洲奪冠!


不過,日本機器人制造商大大增加了機器人的生產能力,其主要是針對於全球市場需求的增長。日本是當前全球最主要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國,國際四大家族中就有2家為日本企業(發那科、安川電機)。2016年,日本機器人生產能力達到15.3萬臺,創下歷史最高水平,在全球機器人供應中達到52%的市場份額。對於日本來說,國內機器人市場或多或少是一個飽和的市場,這只是從汽車產業來看。然而,日本新材料、新生產工藝和電子行業產能的增加也將導致更大的工業機器人銷量。



北 美


美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排名第七位。目前的機器人密度為189臺/萬人。在2016年,汽車行業仍為工業機器人的主要應用領域,佔市場總銷售額的52%左右,預計未來幾年還將以15%以上的增長速度持續發展。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長的主在原因是再工業化戰略, 缺乏廉價勞動資源的美國希望通過高度自動化來實現生產的轉型。


美國具有強大的科技研發能力,很早就開始研究機器人,但由於對未來的擔憂,使得機器人發展後勁不足。不過美國還是形成了愛德普(Adept Technology)——全球智能視覺機器人系統的領導者和服務商,汽車產業是美以及百特國際公司、American Robot、ST Robotics等工業機器人公司。



墨西哥,為汽車製造商和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集中地,產品多出口到美國,目前正在向南美擴展。因此,汽車行業仍為機器人最主要的應用市場,佔比達到81%。墨西哥的工業機器人密度為31臺/萬人,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74臺/萬人,暫排名第31位。


機器人密度全球排名新鮮出爐,亞洲奪冠!



歐 洲


德國,為歐洲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全球排名第三位。工業機器人密度為309臺/萬人,2016年工業機器人的年供應量和存量分別佔歐洲機器人總銷售量的36%和41%。在2018~2020年之間,隨著工業和汽車行業對機器人需求的不斷增加,機器人年供應量有望保持5%以上的增長。


提起德國,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汽車。德國汽車在行業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像寶馬、大眾、奔馳、保時捷、奧迪汽車品牌已聞名世界,同時也形成了像博世、採埃孚、大陸等汽車零部件企業。在過去,汽車行業是機器人應用的主要市場也是最大市場,所以對於機器人行業來說這是十分有利的。


機器人密度全球排名新鮮出爐,亞洲奪冠!


此外,德國擁有超越於其它國家之上的先進工業技術,加速推動了機器人產品的更新換代。同樣,德國擁有一批強大的機器人企業,比如全球四大家族之一的庫卡機器人作為汽車零部件的供應商,博世也推出了首款協作式機器人,此外,全球領先的自動化技術供應商費斯托Festo推出了觸手、象鼻、手臂等機器人產品,還有雄克公司為機器人提供各種抓手等。




瑞典,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排名第五位,機器人密度233臺/萬人。由於瑞典的福利非常好,所以瑞典人並不擔心自動化會搶飯碗。據業內調查,有80%的瑞典人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持積極的態度。


目前,瑞典已經形成了航空業、核工業、汽車製造業、先進的軍事工業以及全球領先的電訊業,這些行業的發展為機器人應用提供了良好的場景。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ABB就是由瑞典和瑞士合資的,ABB也是電力和自動化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機器人密度全球排名新鮮出爐,亞洲奪冠!


除了ABB外,瑞典還有享譽全球的斯沃爾沃汽車、伊萊克斯電器、斯堪斯卡工程公司、SKF集團、愛立信通訊公司等企業。創新和持續是瑞典制造業崛起的關鍵,瑞典優先發展製造業,同進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推動工業的升級發展,通過不斷的技術研發創新使製造業獲得了全球競爭力。


丹麥,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排名第六位。機器人密度211臺/萬人,相比於2015年的188臺,增加率達10.9%。作為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丹麥貧富差距極小,同時作為安徒生的故鄉,被譽為“童話王國”,也是世界風力發電最發達的國家,又被譽為“風車王國”。在經濟方面,食品加工和農業、牧漁業比較發達,丹麥已經將無人機、機器人和3D打印作為重點發展的三大領域,並吸引來了Facebook的大型項目。


丹麥已經成為歐洲機器人產業中心,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支撐,對於歐洲機器人產業和製造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首個推出協作型機器人的企業Universal Robots就是出身于丹麥,它也是目前全球協作機器人銷量最大的公司。此外,丹麥還有丹佛斯這樣聞名世界的工業企業。


意大利,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排名第八位。機器人密度從2015年的160臺/萬人增長到2016年的185臺/萬人。作為世界第八大經濟體,意大利以製造業和中小企業聞名。2016年意大利機械行業產值為450歐元,其主要客戶是中國、德國和美國。

意大利擁有像柯馬這樣的知名機器人公司,柯馬隸屬於菲亞特集團的全球化企業,主要為飛機和汽車等眾多行業提供工業自動化系統和全面維護服務。


機床和機器人是意大利技術含量最高的產品,也是出口最為活躍的產品,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主要進口國。意大利在某些方向技術水平已經超過德國和日本,據報道,目前意大利機器人生產企業已經超過50家,當地企業對研發投入十分重視,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一般佔其銷售額的5-10%。此外,意大利機器人在汽車製造世界處於領先水平。


機器人密度全球排名新鮮出爐,亞洲奪冠!


法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為132臺/萬人(世界排名第18位),遠高於74臺的全球平均水平,但與其他歐盟國家相比仍然相對較弱,瑞典(223臺)、丹麥(211臺)、意大利(85臺)和西班牙(160臺)。在新政府的領導下,法國正在恢復其製造業的競爭力。這可能在未來幾年從一定程度上促進新機器人的安裝量。2017年,法國的機器人安裝數量增加約10%。在2018年至2020年之間,年均增長率可能在5%到10%之間。



英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僅為71臺/萬人是唯一一個機器人密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74臺)的“七國集團”成員。一般工業需要展開必要的投資,推升和增加生產力的現代化。較低的機器人密度表明了這一事實。儘管決定退出歐盟,但英國目前仍有許多擬議的投資計劃,旨在幫助外國和本土汽車公司實現產能擴張,提升現代化程度。目前還不清楚企業是否會因為關稅的不確定性而推遲投資。


東歐國家斯洛文尼亞(137臺/萬人,世界排名第16位)和斯洛伐克(135臺/萬人,世界排名第17位)的機器人密度都超過瑞士(128臺/萬人,世界排名第19位)。捷克共和國以101臺/萬人的密度排名全球第20位。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機器人供應主要依賴於汽車工業的需求。斯洛文尼亞是巴爾幹國家中最成功的一個,60%的機器人主要用於汽車工業(387臺/萬人,比2015年高出33%)。


科技的進步正在改變人類社會,傳統的產業面臨著淘汰風險,加速轉型升級是製造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不只是因為勞動力的上漲問題,機器和自動化的投入使用除了解決勞動力缺口,還能提升效率,更是為了達到快速製造的效果,以滿足個性化的需求。未來的智能製造將為人類生活提供全新的體驗,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定製適用的產品,而不是去市場買一個標準化的批量生產出來的產品,而這個產品會帶上很多用不上或者是不需要的功能。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製造業就更加智能,用戶定製產品的時候可以隨時掌握自己產品的生產進度,或者知道何時下定單,向哪個工廠下單能夠最快速度收貨,從另一方面來說,可以更多地利用機器資源。那麼從工業企業的層面來講,提升自動化生產水平能夠搶先佔得

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