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先欣赏一段邓丽君早期演唱 Joan Jett 「I Love Rock N' Roll」的视频。

90年代是中国摇滚的巅峰时期,而就在1995年,中国的摇滚圈里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一件是邓丽君逝世,而一件是唐朝、黑豹、轮回和 1989 四支乐队联合发行邓丽君的翻唱专辑「告别的摇滚」。「夜色」由当时摇滚艳阳正当头的郑钧、臧天朔、秦勇和吴桐翻唱,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翻唱版本。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夜色华语群星 - 告别的摇滚

这些摇滚大佬们的启蒙者不是前朋克瘾君子 Iggy Pop,不是英年早逝的华丽摇滚先驱 Ziggy Stardust,也不是迷幻摇滚流浪诗人 Syd Barrett,更不会是在摔吉他界中屡破记录的双保罗。而是人美歌甜的邓丽君。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为什么说邓丽君是摇滚的启蒙,这里先说说曾于1985年邓丽君在日本东京的一场名为「One And Only」的NHK演唱会。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夜来香」一曲刚毕,「A Good Heart」的前奏响起,邓丽君的紫色旗袍换上了粉色太空服。邓丽君穿着黑丝绑着扎辫登场,造型可以说是符合八九十年代的视觉系摇滚的审美标准。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放在1985年,这样的乐队阵容也算是庞大。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存在部分名单遗漏

当时给邓丽君和声的乐团走的更是 Visual Rock 路线。和声伴奏的有高桥香代子、広松三和子和伊集加代子。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以及看起来有点冷漠的墨镜吉他手芳野藤丸。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Free Way 5 To Southよしの ふじまる - Yoshino Fujimal

芳野藤丸是什么来头?他并非摇滚大咖,但他绝对是一个爵士老司机,他的歌大多都离不开萨克斯,也是80年代早期玩 Funk Jazz 的一批人之一。我们现在听的 Funk 也是他们玩过的 Funk Jazz ,基本用萨克斯、吉他、贝司和架子鼓构成。对于 Funk 的定义一直以来不是很清晰,爵士的硬波普催生了Funk,但 Funk 又被归到摇滚门下,可能是二者均以布鲁斯为基调。

当年能在中国唱流行音乐的歌手不多,而以颠覆造型出现在日本荧幕前的中国歌手可能就只有邓丽君一个。邓丽君在东京的这场 NHK 演唱会到了国内的音乐圈反响可想而知。

秦勇、崔健等当年还是毛头小伙子,在欧美音乐还没那么普及,大街上禁止卖打口碟的时候,邓丽君打开了他们接触新音乐的大门。他们听到邓丽君翻唱 MJ 的「Beat It」,第一反应是:卧槽!牛逼!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Beat It邓丽君 - 珍贵历史性演唱会精选邓丽君翻唱过很多经典曲目,包括红极一时的威猛乐队的「无心快语」,邓丽君的翻唱也足够惊艳。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Careless Whisper邓丽君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以及 The Police 在1983年为表达对美苏「星球大战计划」的反感而作的「Every Breath You Take」,邓丽君在同年的 live 上也进行重新演绎。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Every Breath You Take邓丽君 - 珍贵历史性演唱会精选

90年代,几乎每个搞摇滚的人都听邓丽君。

藏天朔吐槽:「北京的老一辈摇滚人不老实,对外都说听欧美的摇滚乐长大,其实当年家里的录音机都放着邓丽君」。

秦勇说:「那时能听到的新鲜音乐只有邓丽君的歌曲,是邓丽君打开了中国乐队感知音乐的大门,90年代的北京摇滚乐队几乎没有人不会演奏邓丽君的作品。」

丁武刚开始接触音乐的时候听的就只有两个,一个是ABBA,一个是邓丽君,家里多了一把吉他后,他在弹下第一个和弦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邓丽君的的那几个旋律。1988年,丁武离开黑豹乐队组建了唐朝,而就在同一年,窦唯加入了黑豹。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93年梦回唐朝演唱会,丁武

而邓丽君在80年代初并不受待见,即使现在被广为传颂的本土情歌也被当时的学院派曲解批判。有一本书叫《黄色歌曲》,这本书由中国音乐协会出版于1982年,当时定价两毛五。这本书评论流行音乐发展成摇滚乐,是资本主义的一种不治之症。

中国的摇滚之母是邓丽君

《怎么鉴别黄色歌曲》目录

而书中更是批判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是黄色歌曲,对「何日君再来」的节选片段如下:

《何日君再来》的第一段歌词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培解笑眉,泪洒相思带;今青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这些表现悲观、颓废、及时行乐思想的歌词,配上软绵编的、在技巧上经过精心处理的“探戈”节奏的曲风自然十分适应“软性电影”的需要。这也是这首歌后来在沦陷区被敌伪赏识、利用、推广,当做毒化入民意识的一剂鸦片的原因。它的社会效果是不好的。

还有一本书叫《人民音乐》,这本书更是评价邓丽君的「蔷薇处处开」是糖衣裹着的毒药,是在美丽蔷薇掩盖下的污秽交易。摘选节段如下:

歌曲的中段说明了这个问题:“春天是一个美的新娘,满地蔷薇是她的嫁妆,只要谁有少年的心,就配做她的情郎。”这里采取比喻的手法,说的是春天,实际上指的不是大自然的春天,而指的是某一个女性。因为,歌曲的主旨是歌颂“人们尽量地爱”,这里所说的当然就是人们之间的爱,不是人对大自然的爱。如果只是表现一个人对于春天的喜爱,也完全没有必要用做“情郎”来比喻,这种比喻根本不能正确表达人们对于春天的感情。因此,这里的“春天”,只不过是一个女性的特殊的代名词而已。对于这个女性,不管是那一位男子,只要他有所谓“少年的心”,就可以做她的情郎。这就是歌曲中所宣扬的爱情。

一言概之,会评判思想败类的人本身思想就没有端正到哪里去。可以说摇滚能在90年代的中国生长跟当时的体制逃脱不了关系。崔健说邓丽君代表的是一种自由创作的声音。

八九十年代的摇滚不是颓废,是愤怒。他们急需一个出口,去表达内心的焦虑,而不仅仅是释放荷尔蒙。就像柏林70年代搞的朋克一样,他们用同样激进的方式去发泄对体制的不满。

邓丽君没有搞地下乐队,也没有像 Joan Jett 一样拾起吉他玩起硬摇滚,但她也不入流过,正是她的不入流告诉了90年代的年轻人摇滚在中国还有点希望。光是这一点,她就足够对得起摇滚之母这个称号。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