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所有的節日都變成購物節

珵素

這兩天打開網頁或者朋友圈,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的節日祝福。然而思考了半天,想不起這兩天有什麼節日。而且看各種節日祝福的意思,似乎是在歡度情人節。只是西方的情人節早已過去,中國的七夕還沒有到,怎麼會在這麼一個奇怪的時間慶祝情人節呢?

上網檢索一番,才知道5月20號是什麼“網絡情人節”。聽名字就知道,是在網絡文化盛行的今天才出現的節日。至於節日的起源,竟然僅僅是一首歌中用“520”暗示“我愛你”。後來大家不斷髮揮“520”的含義,更多的人接受了這一“暗號”。後來,用“520”表白,慢慢發展成了在5月20號表白,商家瞅準機會,更是大肆炒作這個日子,於是一個莫名其妙的“網絡情人節”就誕生了。而且商家覺得只炒作5月20日這一天還不夠,於是順便將5月21日也命名為“網絡情人節”,還美其名曰男女有別。

不要讓所有的節日都變成購物節

看完介紹,也大概想起來,確實是在幾年前,“520”這個概念開始流行開來。只是沒想到短短几年,商家就將其炒作成了一個所謂的網絡節日,而且有如此大的影響力。看著網上醒目的節日祝福,頓時覺得自己像是活在另一個世界。

一般來說,節日是人們生活中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些節日或者源於宗教,或者是在季節變化的節點上,或者是為了紀念某些人或某些事。無論是出於哪一種情況,被視為節日的那一天基本都有著特別的意義或者重要的內涵,是在漫長的時間中逐漸被人們接受的。各國的節日基本都與他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所以節日往往具有民族性。某一節日脫離了它賴以存在的文化環境,就會顯得十分奇怪。

比如近幾年,大家經常討論的聖誕節、萬聖節,這兩個節日都有著豐富的宗教意味。在差不多是全民信教的西方國家,聖誕節自然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全家人在聖誕節聚在一起共度節日,就像我們在春節回家團聚一樣。然而在中國,信教的只是一部分人,而更多的人只是跟風。於是在商家的炒作下,出門狂歡、購物成了不少中國人過聖誕節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在不少西方人看來也是奇怪至極。

不要讓所有的節日都變成購物節

聖誕節如此,其他西方節日也基本一樣。為了促進消費,商家可以說什麼手段都使出來了,比如聖誕節前夜送蘋果,就完完全全是商家搞出來的把戲。而情人節以及白色情人節的巧克力,自然也是商人為了利潤炒熱的。

不僅僅是外來節日,一些商家結合實際,將一些傳統節日也拉出來進行炒作。比如七夕,原本是乞巧節,商家就結合牛郎織女的傳說,將七夕當成中國版的情人節宣傳,而七夕節的文化內涵,早已被拋之腦後。至於其他節日,只要有開發潛力的,基本都會被商家拿出來炒作一番。在網上甚至出現了這樣一句話:無論什麼節日,在商家看來都是購物節、廣告節。或者,也可以這樣說:無論是不是節日,電商都可以通過刺激購物,把它變成一個節日。

所謂網絡情人節不就是這樣嗎?商家通過炒作,無中生有,創造出這麼一個節日,而圍繞這個節日進行的活動,也只有購物。類似的還有雙十一等等。

不要讓所有的節日都變成購物節

將所有的節日都變成了購物節,我們真不知道應該佩服商人們的能力,還是哀嘆大眾的文化生活之貧乏。確實,在節日購物並沒有錯,但所有的節日的主要活動竟然都是購物,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可悲的事。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節日都是人們藉以認知歷史,認知民族文化,懷念先人的重要日子。通過共度節日,文化被一代代地傳承下來。只是,人們長期對傳統文化的冷漠,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這些年來,國家、社會重新重視傳統節日,宣傳傳統節日,這本是好事,只是商人為了利潤最大化,在利用這些節日的同時,從未想過通過商業行為引導大眾認識傳統節日,而是機械式地將所有節日都包裝成購物節,完全不考慮節日的內涵。在這些商家的洗腦下,大眾對節日的認識只停留在購物之上,而對傳統文化基本沒有認識。這種情況下,節日如何發揮其本來作用?這樣的節日又如何可能有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