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起源於什麼?|博物館

藝術起源於什麼?|博物館

藝術源於何處,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所有藝術學的理論研究也都已這個問題開始,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除了提出各派紛爭的觀點,就什麼都沒有了。

因為我們總是設想,藝術就像某種制度一樣,可以追溯到歷史上的某些具體行為上去,但這一切都不可考證。

而且我們忘了,藝術與人類的關係,遠比這樣的歷史追溯更加密切。

-文字稿-

這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艱深的問題,所有哲學家都困惑於人類為何會有“藝術”這種行為,以及這種行為究竟是什麼——這帶來了許多經典但陳舊的藝術起源理論。

至少從古典希臘開始,藝術就被許多人視為“模仿”。柏拉圖為所謂共性是一種實體存在,即某個理想世界裡真的有一隻最理想的貓,世界上一切千姿百態的貓都是在模仿那隻理想的貓,而人類在藝術作品中展現的貓又是對塵世中的貓的模仿。

這在今天看來既幼稚且荒謬:沒有人會認為照相機比人類更有藝術天賦——模仿顯然不是藝術的全部。不過這個觀點直到19世紀都很有影響。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新的理論問世,比如“藝術起源於巫術”——古老的洞穴壁畫記錄了人們狩獵豐獲的場面,先民似乎認為這能保佑他們食物富足;原住民的祭祀舞蹈,也無不試圖以複雜的儀式祈求狩獵與戰爭的成功;即便在文明社會中,宗教中的超自然力量長期以來都是藝術最重要的母題。

還有觀點認為“藝術起源於遊戲”:藝術的精髓不是任何規矩,而唯獨在於自由,這樣的情景,就只有在人類的遊戲中才能出現。不僅如此,藝術創作沒有功利的價值,在花費大量精力的同時,原本實用的事物經過藝術加工卻變得不再實用——藝術顯然是對過剩精力的發洩,這看起來是相當說得通的觀點。

但是反過來,人類學中“勞動創造人類”的觀點認為,記錄勞動場景和社會生活都是藝術行為更加普遍的目的,這樣的藝術作品不如怪力亂神和驕奢淫逸那樣引人注目,但這恰恰意味著它們才是人類藝術更原初的形態,之後才被賦予那些複雜的寓意。

長期以來,我們就像這樣不斷尋找藝術活動與某種行為的共性和聯繫,並以此追溯藝術的起源。

但是我們似乎忘了一個更重要的事實:只有人類創造藝術,而且所有心智成熟的人類都能創造藝術。所以嫻熟的藝術技法或許是社會文化積累的產物,但藝術本身來自我們這個物種先天的生理特質——這才是追究藝術起源的關鍵。

而這種生理特徵,不言而喻就是人腦那種稱為“抽象思維”的能力,具體表現為綜合不同材料的特徵製造複雜工具,利用聲音或其它符號構造語法豐富的語言,以及在此基礎上構思解釋性的概念產生群體性的信仰——這些獨特的行為被稱為“行為現代性”,最晚在5萬年前出現在我們這個物種身上。

一般認為,這是因為人腦的複雜程度在當時突破了關鍵的臨界點,神經元之間廣泛而複雜的連接,不但能處理直接的感官刺激,還能將感官刺激的處理結果當作新的刺激進一步處理,即所謂“第二信號系統”,我們藉此將特徵從對象上剝離下來,構成符號,再組合成新的對象。

由此重新審視藝術,我們將會發現,藝術就是抽象思維最具體的表現:

首先的,藝術就是使用符號。因為無論形狀、色彩、質地、運動、還是聲音,一切藝術都由具體的形式組成;同時這些形式也不僅僅是形式,一定被作者賦予了專門的含義——即便一幅靜物畫,也至少表達了“事物應有狀態”的含義,而不在於模仿。

其次不同於一般的語言,藝術創作使用的符號都沒有經過事先約定,而是在具體創作中的即時提煉。比如畫一隻鳥,如果要遵照某種公認的標準畫法表達確定的意義,那麼畫鳥就是使用約定符號,就是語言,這隻鳥將是一個象形文字,而如果把鳥想成什麼樣就畫成什麼樣,體現創作者創作之時的思維,畫鳥才稱得上是藝術了。藝術中無處不在的“自由”指的就是這種非約定性。

當然,藝術活動並非完全沒有規則可言:這些非約定的符號將有序地組合起來,以表達最初試圖表達的概念,即所謂藝術的主旨,比如巫術、遊戲、勞動或者任何表現的衝動。因為抽象思維本身就是複雜的非條件反射,就是用經驗解決問題。

是的,具體的藝術類型當然是社會文化積累的產物,但這種行為本身卻是一項生理功能,所以最後我們總結道:藝術就是使用非約定符號的語言,這種行為起源於神經系統有意識的抽象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