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粮油保管员考试重点(高级)

第三部分 储粮微生物、储粮害虫、仓鼠


精选粮油保管员考试重点(高级)

储粮微生物的基本特点是体形极其微小。粮食微生物大小的量度单位一般是(微米)。

粮食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在自然条件下,粮食及其加工产品上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

对储粮危害最大的是霉菌。

微生物区系分两个生态群:田间微生物区系、储藏微生物区系。

田间微生物区系主要包括附生、寄生、半寄生和部分腐生菌类。

(交链孢霉)是田间真菌的典型代表。

储藏微生物区系主要是指粮食收获后,在进入储藏及加工期和各流通过程中,传播到粮食上的一些腐生微生物。

最重要的储藏真菌是曲霉和青霉,

细菌的菌落质地分别为(粘稠状)。

霉菌菌落质地为棉絮状、(绒状)。

微生物代谢即微生物分解与吸收营养物质、合成细胞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过程。

微生物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为合成代谢提供能量和原料。合成代谢又是分解分解代谢进行的基础

粮油中的糖、(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是微生物良好的呼吸基质。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需要各种酶的参与。

储粮微生物可将粮食中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首先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

微生物分3类:高温性(50-60℃C)、中温性(20-40℃)、低温性(10-20℃C)

粮温从-10℃到到70℃左右都有相应的微生物生长,但霉菌大多数为中温性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40)℃

在通常情况下,中温性微生物是导致储粮发热霉变的主角

根据微生物对水分(湿度)的不同要求,储粮微生物分为:湿湿生性(RH90%)、中生性(RH80-90%)、干生性(RH<75%)。

细菌和部分酵母菌为湿生性微生物

大部分霉菌和部分酵母菌为中生性微生物

白曲霉、灰绿曲霉等是干生性微生物。

根据微生物对氧气的要求不同分为:需氧、厌氧、兼性厌氧。

储粮微生物中绝大多数是好氧性微生物。

储粮微生物在氧气浓度低于2%以下时,生长繁殖都可被抑制。

保持粮堆干燥、低温和密闭是储粮防霉的基本措施。(只控制储粮温度不行)

毛霉菌落棉絮状,初为白色或灰白色,后变为灰褐色。菌丝体在基质上和基质内可广泛蔓延,无假根和匍匐枝。

毛霉属于(中温、高湿性菌)。

根根霉菌落棉絮状,初为白白色,后变为灰褐色。在基质表面生长营养菌丝时产生匍匐菌丝,匍匐菌丝与基质接触处形成假根。

能够形成假根的霉菌是(根霉)。

能够形成分生孢子头的霉菌是(曲霉)。

青霉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形成的帚状分枝,称为(帚状枝)。

青霉属依帚状枝轮状分枝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不对称青霉组)种类最多。

镰刀菌属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适应性强,能腐生也能寄生.

属于粮食病原微生物的是:稻曲病菌、稻粒黑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无性阶段为禾谷镰刀菌)小麦腥黑穗病菌

对引起粮食发热的原因正确理解是:(粮堆中粮食自身、杂草种子、害虫和微生物等的呼吸代谢产生的热量。)

微生物(代谢)呼吸作用产生(热量),是引起粮堆发热的主要热源。

粮食霉变是由于粮堆中微生物所引起的粮食品质劣变。

储粮昆虫是指能在干燥的储粮环境中正常发育、生长繁殖的一类昆虫。分为害虫和益虫。

储粮昆虫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

储粮害虫的危害:可造成粮食直接损失、间接损失、信誉损失及心理的不良影响。

(不完全变态)包括三个虫期,即卵、若虫和成虫期。成虫期的特征随着若虫的生长发育而逐步显现,翅在若虫的个体发育,但成虫不在蜕皮。

完全变态)昆虫具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不同的虫期。这类幼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与成虫有显著区别,而且生活习性有时也不相同。

(表变态)的特点是从卵孵化出的幼期虫态已经基本具备了成虫的特征,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仅在(个体増大、性器官的成熟、触角及尾须节数的增多、鳞片及刚毛的增长)等方面有所变化,一般般说来这些变化都不很明显。

储粮昆虫由卵离开母体开始,发育至成虫性成熟能繁殖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历程,称为一个世代。

储粮昆虫1年内发生的代数,除1年1代者,习惯上以当年(卵期)出现的先后次序,分别称为第一代、第第二代、第三代等。

害虫的为害方式:内部取食为害、外部取食为害。

由于储粮昆虫属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新陈代谢的速率和行为必然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高温对变温动物发生直接作用,主要影响动物的新陈代谢强度和生长速率。

(最适温区)温度为(20-30℃C),在适宜温区内,昆虫的生命活动动正常进行,因此,该温区又称为有效温区,在(最适温区)该温区内,昆虫体内能量消耗最小,死亡率最低,生殖力最强,但寿命不一定最长。

(低适温区)温度为(15-20℃),在低适温区内,随着温度的下降,昆虫发育缓慢,死亡率上升。其最低限称为(最低有效温度),高于此温度昆虫才能开始生长发育,所以,这一温度又称为(发育始点温度)。

头式属于前口式的为为(锯谷盗、扁谷盗、拟谷盗)。

头式属于下口式的为为(谷蠹、豆象、蛛甲、皮蠹)。

麦蛾的头式是(后口式)

昆虫的取食器官称为口器,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类型也不同。

取食固体食物的口器为(咀嚼式)。取食液体食物的为为(吸收式)。

甲虫绝大多数属于(咀嚼式)口器。

(蛾类成虫)的口器是(虹吸式)口器。

蛾类成虫不能取食危害固体状的粮食,造成危害的是具有(咀嚼式口器的幼虫)。

昆虫(前胸背板)通常暴露在外面,容易观察,因此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

储粮昆虫翅的类型:(鞘翅)、膜翅、半(鞘)翅(鳞翅翅)革翅

关于昆虫翅的描述:玉米象的前翅是鞘翅;印度谷蛾的翅是鳞翅:鳞翅的质地是膜质;绿豆象的后翅是膜翅。

鞘翅目成虫的前翅质地为角质。后翅质地为膜质。

鱗翅目成虫的前、后翅质地为膜质。

甲虫类幼虫与其成虫最大的形态区别是:头部无复眼、胸部无翅,虫体呈肉虫状。

蛾类幼虫有5对腹足。(咀嚼式)口器。

螨类与昆虫的形态区别包括:(螨类通常比昆虫个体小;螨类整个体躯分节不明显,大体上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2个体段,无翅;成螨具4对足;螨类无复眼,有时仅具单眼)。

在储粮中较常见,且危害较严重的是粉螨。

害虫综合治理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经济学的原则,选取最优化的技术组配方案,把害虫的种群数量较长时间地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综合治理不仅考虑防治的经济利益,还要考虑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控制储粮环境的主要目的是控制(A害虫B真菌C气流D螨类)的侵害。

保粮方针:“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关于储粮害虫防治的的描述:

害虫防治过程中首先应着重于防的各种措施;

害虫防治过程中鼓励充分利用自然防治因素,有必要时才使用化学药剂

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就是要突出防重于治的原则;

综合防治是指不能单独依赖某一种防治方法。

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就是要突出防重于治的原则,强化综合治理的原则。

应用生态学原则来防治储粮害虫,防治时要尽量做到使害虫的种群灭绝,减少危害,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造成鼠类成灾的原因:一个是鼠类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适应和环境条件的适宜:另一个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有充足的食物、良好的隐匿场所)。

老鼠的活动的高峰期是黄昏后和(黎明前)

老鼠喜欢(香味(甜味)咸味)物质。

常见的老鼠种类: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黑家鼠


例题:

1、下列对储粮微生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粮食微生物不仅寄附于粮油及其制品的外部,也寄生在粮粒的内部

B、 在自然条件下,粮食及其加工产品上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

C、 最重要的储藏真菌是曲霉和青霉

D、 对储粮危害最大的是细菌

2、下列有关粮食上主要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霉菌和细菌的菌落质地分别为绒状、粘稠状

B、 毛霉菌在基质表面生长营养菌丝时产生匍匐菌丝,匍匐菌丝与基质接触处形成假根

C、 镰刀菌属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适应性强,能腐生也能寄生

D、 青霉属依帚状枝轮状分枝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不对称青霉组种类最多

3、 螨类在第二对足和第三对足之间,一般有清晰的横沟,以这条横沟为界,整个螨体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者称为(  )。A、前半体B、后半体C、末体D、颚体

4、昆虫的翅的质地可分为鞘翅、膜翅、革翅和(  )。

A、 鳞翅 B、 毛翅 C、 半鞘翅 D、 缨翅

5、杂拟谷盗体形、体色、体大小与赤拟谷盗极相似,主要区别是: 杂拟谷盗触角末端五节逐渐膨大呈棍棒状,复眼(  ),两复眼在腹面距离约等于复眼横直径宽度的2~3倍。

A、 极小 B、 巨大 C、 较小 D、 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