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藏的注意事项

(1)麦堆结顶。小麦在后熟期间呼吸作用旺盛,放出大量湿热,使麦堆上层粮温增高,水分加大,易引起结顶和发热霉变,其部位一般发生在粮面下30cm处,这是保管新麦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热粮储藏到深秋季节,粮温高于气温,粮堆内外存在温差,湿热扩散引起粮堆水分转移,使上层粮食水分增加,同时也使霉菌大量发生和发展,造成粮堆发生结顶现象。

(2)褐胚。小麦在储藏期间另一主要劣变现象是胚部变褐(与小麦褐胚病不同),着主要是储藏方法不当和储藏时间过长造成的。另外,微生物的危害也是形成褐胚的重要原因。

10、小麦保管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趁热入仓密闭储藏。小麦趁热入仓密闭储藏是我国传统的储藏方法之一。根据小麦耐热性好的特点,利用盛夏高温曝晒小麦,将水分降到12.5%一下,是粮温达50-52℃,保持2h,趁热入仓,散装压盖,高温密闭,是粮温维持在40℃左右,10d左右可杀死全部害虫。此后,粮温逐渐下降与仓温平衡,即传入正常密闭储藏。高温时间过长会影响小麦的发芽率。

(2)低温冷却。粮堆保持一定的低温状态,对于延长种子寿命、保持品质有益。进入正常储藏的小麦,可在寒冷季节进行通风、翻动粮面,将粮温降至5℃以下,然后在气温回升前对仓、粮堆进行密闭,这对抑制虫、保持品质有较好的效果。长期储存的低温粮要严防与湿热气流接触,以免造成麦堆表层结露。

(3)严防害虫感染。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是玉米象、麦蛾、印度谷蛾等。麦蛾、印度谷蛾成虫发生在粮堆表层,活动于空间,而玉米象在秋凉后则隐藏于麦堆深处。热密闭与冷密闭储藏是防治小麦害虫的有效方法,要加强管理,严格做好防止感染害虫的工作。

11、常规储藏入库后有什么要求?

(1)常规储粮检查

①检查粮温

检查时间:粮温受仓温和外温的影响,所以检查粮温必须同时检查仓温和气温。检查温度最好在上午八、九点钟,因为这时的温度比较接近全日的平均温度。

检查部位:确定取样点可将粮仓平面划分为若干区段,每区段为100平方米,取四角与中央五点。粮堆高度不超过20米可分两层检查,上层在粮面下30——50厘米,下层为能检测到的底部;粮堆超过20米应分三层检查,中层介于上下层之间。

包装粮温的检查:检查原则是定层定点。以一个垛为单位。分层设点,四周和中央都要设点,一般12包堆高的应由下至上检查第3、6、9包或2、5、8包。面粉底部2——3包容易压实结块,必要时“挖井”检查。

简仓(低下仓)及囤装粮温的检查:一般设五点三层,5米以上可酌增测温点;地下仓拱脚部位、露天囤的朝阳面及入囤时下风部,检查温度时要特别注意。

②检查温度和水分

温度的测定: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一般只检查气温和仓湿。普遍用毛发湿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计进行测定。

水分的检查:新入库的粮食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层、点取样测定水分,并混合化验出原始水分。在储藏过程中,安全粮每月测定一次;半安全粮每三天测定一次。粮温不正常和有虫、霉情况的部位,要单独测定水分。

③虫害的检查

有活的害虫才算是感染了害虫,发现死的害虫可归入杂质一类。但由于死的害虫的存在,需要更精密地反复检查分析其感染性,特别也好分析潜在的感染性,即分析卵、幼虫和其他虫期的内在情况。

检查害虫与螨类可有筛检,其中粉螨可用具有圆孔的实验室筛套,上面筛孔直径2.5毫米,下面筛孔直径为1.5毫米,其下为底部。用每分钟约120次的循环运动筛检3分钟。检查玉米象和其他害虫用筛孔2.5毫米的筛子来筛,然后计算通过筛孔及留在筛上的活虫数,用头/公斤来计算虫口密度。隐蔽性害虫可以用染色法、照明法来检查,但用刀切开籽粒检查的剖粒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检查期限,当粮温在15℃——25℃时,15天至少检查一次;粮温高于25℃,7天内至少检查一次;危险虫粮在处理后的三个月内,7天内至少检查一次。

④粮情检测结果的填写与上报

检查人员应将检测结果及时分别登记在检测簿上。每月按规定填写“储粮安全情况月报表”上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上报。

(2)根据季节特点制定措施

①按含水量划分储粮等级

根据粮食水分与储藏环境温度的关系,分为安全粮、半安全粮和危险粮。

安全粮——可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食。

半安全粮——只能在气温较低的季节短期储藏,而不能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食。

危险粮——极易发热霉变的粮食。

高水分粮——粮食水分,大大超过安全水分标准。

②根据季节特点,制定措施

春季:降水防潮

夏季:密闭治虫

秋季:通风降温(防止结露)

冬季: 低温冷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