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六國中,最難打最費勁的是哪個國家??

Amele

亡秦必楚,顯然是楚國

秦滅韓是典型的閃電戰,速度大概是六國中最快的,因為韓國本來就弱,外加國土小沒縱深。(當然,齊國不算。因為齊國沒有打仗。)

秦滅魏的速度不慢不快,靠水攻,淹了大梁城。

秦滅趙的速度跟魏國差不多,秦國滅趙之前投入很大。滅趙國,如果長線看,不以秦始皇那會兒為起點的話,那麼可以說秦滅趙是最費勁了。因為六國之中,反秦最賣力的是趙國。跟秦人死克最猛的也是趙人。長平之戰,趙國雖然敗了,被坑殺四十萬的青壯。但是秦人在長平打也很費力,折損了不少秦國的青壯。之後,邯鄲之戰秦國的形勢大好,最後愣是被趙國人拖到無功而返。趙國人也算當時的戰鬥民族吧,他們實在太能打仗也太耐打了。長平之後,燕王覺得趙國被秦國打得差不多了。所以,他們也乘機打了趙國,結果被趙國反教做人。可見,趙國人戰鬥力之強。秦始皇那會兒可以一舉破趙,除了從他爺爺輩開始的積累之後,那會兒正好逢趙國鬧災荒,然後秦滅趙,反間計也用得是666,用反間計誅了李牧。之後,秦人才這麼順利破趙。不過,破了趙國後,按著《史記》: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為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為郡。可見趙國人也又局部抵抗了一陣子。

秦滅燕的速度同上。不過,燕國沒有廢秦人太大的力道。因為他們戰鬥力實在比較一般。不過,滅國後也有局部抵抗。

秦滅齊,這個是兵不血刃,根本沒有打仗。所以,這個應該是最容易的。齊王對秦,那叫一個不搞事情。

秦滅楚,可以說是重頭戲。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好不好打。楚國反秦動力沒有趙國那麼雞血,但是楚國大。他們跟秦也有克過,不過沒趙國那麼悲壯。但是人家大,所以秦滅楚國,王翦調動了60萬兵力,還跟楚國玩了一年的消耗戰。之前,秦滅了三晉後,派李信打楚國,還報銷了20萬秦軍,可以見楚國不好打。戰國末除了沒打的齊國,其他五國,只有楚國還能跟秦國玩消耗。


柳氏異聞錄

你給的選項只有趙國跟楚國,這一點我也比較贊成

戰國前期,李悝變法魏國強勢,秦國也被魏武卒打壓,後來秦國商鞅變法,恰逢魏國桂陵馬陵被齊國打得慘敗,秦國悲慘的命運好轉。

戰國中期,齊國最強。但是六國合縱樂毅為將打垮齊國,從此齊國除了有錢再也不能對其他國家有過威脅

到了戰國中後期,除了趙國,楚國,其他沒有實質性對抗性的抵抗。

趙國的優勢是戰鬥力極強,戰鬥意志力驚人,經歷過胡服騎射的改革,還有廉頗李牧趙奢樂乘藺相如肥義樓緩等人才,除了秦國基本沒輸過,就算是跟秦國的七次大pk,贏了5輸了2,缺點是面積小人口少不利於消耗,周邊環境複雜常常需要多線作戰。

楚國的優勢是人口多,面積大,戰略縱深廣,長期遠離中原主戰場,缺點改革不徹底(吳起變法失敗)戰鬥力太弱,戰鬥意志差,嚴重缺乏名將名相(包括屈原項燕讀不算),沒有一次人數相當能贏過。。。

綜述,最難打的是楚國,這裡的難不是說楚國有機會一統天下或許是對別的國家有威脅,純粹是國土大,戰略縱深廣,人多,最後大勢已去的時候李信蒙恬20萬失敗王翦還是需要60萬大軍才能一槌定音也是因為楚國太大。。。

趙國不是最難打,恰恰是第一個被滅的(韓國白送的不算),卻是對秦國威脅最大,也是最強勁的對手,一句話只要滅了趙國得到天下就是時間問題。

秦國也一直和趙國pk,先後有如下幾次大戰,閼與之戰(趙國勝),華陽之戰(趙國先敗後勝),長平之戰(秦國大勝)邯鄲守衛戰(趙勝),平陽大戰(秦勝),肥之戰(趙勝),番吾之戰(趙勝),秦滅趙之戰(秦勝趙滅國)。長平之戰某種程度上決定歷史走向,誰贏誰就能一統天下,即使長平輸了趙國遭遇了毀滅性打擊,趙國還是能打贏邯鄲保衛戰以及最後李牧阻難秦國大軍,不得不說趙國人傑地靈

歷史愛好者,非專業研究人員,如有錯誤,歡迎指正~~當然不要惡意打擊我對歷史的興趣哈😄


舒尋玉31266814

秦滅六國,其實不能單純地說哪個更容易。而且秦滅六國,也不能單純地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這十年來看。秦滅國是由秦始皇來完成的。但是,此前從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幾代人不懈努力,不斷增強秦國的勢力,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到了秦王政親政之後,秦國不僅比六國之中的任何一國都要強,而且其戰鬥力超過了六國加起來的總和。

所以,我們要從兩個階段來分析。假如從整個戰國時期來說,秦滅六國,最費勁的是趙國。各國都經過了改革之後,都把富國強兵作為改革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首先出現了魏國一國獨大。但是魏國處於中原四戰之地,很快就各國聯合給打趴下了。之後,出現了齊秦東西並大的階段。在這個時期裡,出現了合縱與連橫的思想。所謂合縱,就是韓趙魏楚燕,這五個國家聯合以對付東方的齊國和西方的秦國。連橫就是事一強以攻眾弱。到了齊閔王即位之後不久,以燕國為主導,五國聯合,最終把齊國也給打殘了。齊閔王被殺,齊國僅剩下兩個城在固守。後來齊國雖然復國,但已經元氣大傷。

之後,就進入到了秦趙大戰階段。在戰國後期,能和秦國展開大戰的也就是趙國了。在秦趙大戰過程中,雖然秦國略佔上風。但是,趙國也並不是一味地被動挨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軍的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趙奢、廉頗等戰將,也並不遜於秦國。而這一切到長平之戰,才徹底終結。長平之戰,打了好幾年。秦國幾乎是傾國而出。最終,秦國也是慘勝。長平之戰後,趙國徹底失去了和秦國相抗衡的能力。

至於說,秦王政給予關東六國最後一擊的時候,東方六國其實都已經是在苟延殘喘了。秦王政的軍隊,幾乎是摧枯拉朽地消滅了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楚國成為秦國付出代價最大的國家。

就整個戰國時期來說,楚國地域廣闊,物阜民豐。其基礎是非常之好的。但是,在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圖強的過程中。楚國始終沒有什麼起色。秦滅六國之中,何以是楚國成為最困難的國家呢?這是因為,首先,楚國是當時東方各國之中疆域最大的國家。幾乎囊括了整個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當時的東方各國之中,韓國僅相當於一個郡的疆域。魏國也只是河南省的中東部區域。齊國佔據山東大部分地區。趙國在河北的中部山西北部。燕國在河北北部和遼寧大部。僅就楚國的疆域來說,秦國要把它啃下來就沒那麼容易。其次,就文化上來說,和秦人文化差異最大的就是楚國。這也就意味著,即便是國家沒有了實力,民間依然會保持很強的反抗情緒。事實上也是如此。在楚國被滅之後,始終存在著很大的反抗勢力。當時流行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始皇也感受到楚人的反抗,說東南有天子氣,所以要到東南去巡視,武力示威。而最終消滅秦朝的,主力也就是楚人。無論是陳勝的張楚,還是項羽的西楚霸王。就連劉邦也是楚人。再次,此前楚國沒有成為秦國打擊的主要對象。韓趙魏等國,始終是秦人打擊的首要目標。當秦王政開始他的攻擊的時候,韓趙魏等國已經奄奄一息,而楚國還保留有一定的實力。

因而,我們假如就看秦王政發動進攻的十年來說,最困難的是楚國。而從整個戰國時期來看,至少是從戰國中後期來看,趙國就成了最大的障礙。


野叟雜談

準確來說,秦滅六國之戰,秦國都沒費什麼勁,真正決定戰國七雄命運的,是秦趙長平之戰,此戰秦趙兩國舉國之力爭奪上黨,最終實力佔優的秦國戰術得當,而趙國自亂陣腳,大敗並被誅趙卒四十萬,再無與秦對抗的實力。

長平之戰,六國終於聽到了狼的咆哮。

狼來了,六國稍稍打起精神,才想起了合作。魏楚兩國出兵,幫趙國解了邯鄲之圍,之後又在公元前247年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率領魏趙楚韓燕五國聯軍,在河外(山西西南部、黃河以南地區)大敗秦軍。

秦國人知道了狗急跳牆的還是依然有咬人的能力,何況是六隻成群的狗。

秦國在邯鄲和河外之敗後,意識到自己還沒有強吞六國胃口那麼大,之後的秦國人放慢了兼併的腳步,逐改“鯨吞”為“蠶食”。重新採取遠交近攻的戰略。並花重金買通各國的重臣,在各國間挑拔引起事端。

秦國的壓力減弱,六國好了傷疤忘了痛,忘了狼,開始狗咬狗。

第一個發難是燕國,公元前251年,燕國看趙國在秦國的打擊下已經今非昔比,竟然起了非份之念,想兼併趙國。傾國之力率兵六十萬(一說四十萬)、戰車兩千乘,分兵兩路大舉進攻趙國。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趙國打不過秦國,但對燕國這種弱國還是綽綽有餘,名將廉頗率軍二十萬在鄗(今河北高邑東)大敗燕軍,殺燕大將慄腹,最後燕不得不割城求和。之後燕趙之間又陸續的發生了一系列戰事衝突。

魏楚等則忙於兼併殘餘的戰國小國,公元前256年楚滅魯,公元前254年魏滅衛。

連趙魏這種抗秦積極份子也相互大打出手,公元前245年,趙國派大將廉頗攻魏,佔領了魏國的繁陽(河南內黃西北)。

作為秦國之後的第二強國齊國,在當初被樂毅差點滅國後,就嚇破了膽,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讓齊國人過了近半個世紀的太平安生日子,事不關已高高掛起是齊國人奉行的準則。

秦國則一次次的蠶食戰中擴大領土,壯大實力。

當秦國的第三十一任君主贏政上臺後,秦國再也按耐不做自己的慾望,又露出了猙獰的面容和鋒利的牙齒。

公元前244年,秦王政三年,秦攻韓魏,佔韓城十三座,佔魏有詭等地;公元前242年,秦攻魏,佔燕、雍丘、長平等二十城,置為東郡;公元前241年又攻佔魏國朝歌。

狼又來了,趙魏韓燕秦五國終於拋開他們內部的糾紛,於公元前241年又一次組成了五國聯軍,由趙將龐曖擔任聯軍主帥,共同對抗秦國。

此時的秦國已練就了蓋世神功,雙拳敵十手,毫不費勁,在蕞(陝西臨潼東北),秦軍大敗五國聯軍。

這是戰國時期各國的最後一次反秦聯盟,之後,他們沒有機會了。

當年輕的秦王贏政解決好國內政治矛盾,除掉呂不韋和嫪毐兩大政治毒瘤後,六國的審判日,也宣告來臨了。

最先倒黴是韓國,公元前231年,在秦國大軍的進逼下,韓王安獻南陽郡,次年,秦王贏政派內使騰率大軍攻韓,取韓都南鄭(今河南新鄭)俘虜末代韓王安,韓國亡,秦在韓故設立穎川郡。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綜合實力最弱的國家,從當初的晉國六卿熬到三家分晉,再從三家分晉熬到最後被秦所滅,一直夾著尾巴過日子,最先被秦所滅亡在情理意料之中,對此太史公司馬遷也只能感嘆——不容易。

其實秦國最先的矛盾是指向趙國,公元前236年,秦國就趁趙燕兩國內鬥,派由王翦、桓齮、楊端和兵分兩路大舉攻趙,佔領了趙國河間等九城,公元前234城又派大將桓齮攻趙平陽武城,殺趙軍十萬餘人;公元前233年,秦軍深入趙後方,再一次包圍邯鄲,趙國再一次面臨滅亡之危,趙王從邊防調回一直和匈奴作戰的大將李牧抗秦,李牧在肥(河北晉縣西)大敗秦軍,秦主帥桓齮戰敗畏罪逃奔燕國,之後李牧又在公元前232年在番吾擊敗秦軍。

雖然李牧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但趙軍損失慘重,主力全部退守邯鄲;秦國一時無法滅趙,轉頭指向了韓國,滅韓之後,才於公元前229年由王翦、楊端和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軍抵抗,並再敗秦軍,秦國對李牧實在頭疼,用重金收買了趙王寵臣郭開,造謠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中反間計,用趙蔥和顏聚代李牧司馬尚,李牧抗命,殺李牧。

李牧一死,趙軍再無抵抗力,王翦於公元前228年三月大破趙軍,於十月攻佔邯鄲,俘未代趙王造,在趙地設邯鄲郡,趙公子嘉率宗族逃至代郡,稱代王,一直抵抗到了公元前222年。

趙國在趙武靈王的改革後一舉成為了戰國除秦外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但趙武靈王在後期政治選擇上的感情用事也讓趙國陷入內亂,從此走向衰落,後期雖然名將輩出(趙奢、廉頗、李牧)但君主昏庸,奸臣當道,一再關鍵時刻臨陣換將,自亂陣腳,縱然將士血染沙場,卻也無力迴天,趙國雖亡,卻堪稱鐵血,令人敬畏。

第三個滅亡的是魏國,公元前225年,秦王派王賁率軍攻魏,圍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王賁決黃河和大溝之水灌大梁,魏國末代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國在魏設碭郡。

魏國在戰國初期在文武二候的經營下一舉成為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但好景不長,拒絕了衛鞅,魏國也拒絕了徹底的社會變革。最終在馬陵一戰後走向衰落,後期雖有信陵君魏無忌這樣傑出的政治人物,也無法換回局面。

第四個滅亡的是楚國,公元前225年,秦王派李信、蒙武攻率二十萬軍攻楚,在城父(安微毫縣東南)被楚軍所襲擊大敗,次年,秦王改派王翦率兵六十萬攻楚,在蘄(安徽宿縣東南)大敗楚軍,殺楚將項燕,於公元前223年攻佔楚都壽春,俘虜楚國末代楚王負芻,楚亡,秦在楚設置會稽郡。

秦楚在春秋被中原諸候共稱為西夷南蠻,幾乎是同時崛起(秦穆公楚成王時期),但楚國在春秋末期被吳越等南方小國拖做了後腿,一度被吳國所佔,戰國中期又被齊秦東西二強所重創(齊楚垂沙之戰,秦楚析之戰),退出了爭霸擂臺,後期再無強勢表現。

第五個滅亡的是燕國,秦國滅掉趙國之後,燕國才明白自己想吞併趙國的想象是多麼可笑,自己真正的敵人是秦國人,然而這一切已經晚了,公元前227年,秦軍滅燕后王翦的部隊已經兵臨燕境,燕國人並不甘心,太子丹派荊軻剌秦王,秦王大怒,派王翦辛勝攻秦,燕軍與殘趙代軍聯合,大易水之西與秦大戰,燕代軍敗,次年十月秦軍攻佔燕都薊(北京),燕王及太子丹遼至遼東(遼寧東南部),燕王殺太子丹求和,秦王此時的注意力放到了楚國身上,暫時停止了對燕的進攻,滅楚後,公元前222年,秦派王賁進攻燕遼東,末代燕王喜被俘,燕亡。

從春秋到戰國,燕國都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國,因為地處邊垂,不為諸候各國所重視,內亂外戰都不多,戰國中期,燕國忽然爆發,在蘇秦的策劃樂毅的指揮下,燕國這隻螞蟻竟然差點吃掉了齊國這頭大象,改變了戰國的格局,但後期的燕國卻不安份守紀,蠢笨的舉國之兵攻趙,加速了自己和六國的滅亡。不過從樂毅滅齊到荊軻剌秦,燕國這樣的小國卻總能給戰國的舞臺帶來精彩和驚喜,也算是過把癮再死,不愧了燕趙男兒多英豪的美名。

如果燕國是過把癮死,那齊國就算是窩囊死,當秦國四處擴張吞併五國時,作為七雄中除秦國外最有實力的齊國竟然漠然視之,同時並未對此作出戰略性防備,吞併完五國後,齊王建這才發現大勢不妙,但已經晚了,公元前221年,秦軍命王賁南下攻齊,秦軍並沒有遇到太大的抵抗,自田單復齊後,齊國人半個多世紀沒打過什麼仗,那裡是身經百戰的秦軍對手,秦軍直逼齊都臨淄,齊王建選擇了投降。

齊國是姜太公之後,從春秋開始就是諸候中的政治經濟強國,齊恆公時代更是成為春秋霸主,進入戰國中期曾經與秦一起擴張,成為七雄中的東西兩強,後來卻被弱小的燕國意外打擊,幾近滅國,復國後的齊國不但實力下降,信心和膽魄也沒了,安於現狀,成為沉睡的獅子,到滅亡也沒醒過來。

秦國最後的一掃六國之戰,總的說沒有哪個國家真正給秦國帶來大麻煩,如果真要說有,哪還仍然是趙國,即使長平之戰後趙國衰敗,但李牧仍給秦國帶來麻煩,到死都是塊硬骨頭,其次就是燕國,燕國雖小弱,但燕太子丹和他的剌客荊軻做到了六國王公貴族、百萬兵馬都做不到的事——威脅秦國本土和秦王贏政的安全。

而六國,在秦始皇擺平國內呂不韋和嫪毐兩大政治毒瘤後,不過是秦王案板上待宰的羔羊了。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秦滅六國的大背景是:秦自商鞅變法以來由於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經濟發展迅速,軍隊裝備精良,戰鬥力強。到秦王政執政時,關東六國先後衰敗,唯獨秦國越戰越強。

秦滅六國的順序:從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先後按順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自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局面,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秦朝。

滅六國可概括為:即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後各個擊破,統一全國。

秦滅韓之戰

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先滅韓!因而形成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多次打擊,韓國土地日漸縮小,韓向秦表示願為藩屬。公元前230年,為徹底滅韓,再度對韓進攻,韓無力抵抗,秦俘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建為潁川郡。這樣,韓成為當時六國最先被滅之國。(歷來韓國懼怕秦國)

秦滅趙之戰

早在秦滅韓之前,秦趙兩國早已交戰多年,雙方均互有勝利。趙軍憑藉統帥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連卻秦軍,致使秦軍多次大舉進攻失敗。時楚、魏已削弱,燕、趙關係欠佳,只有聯齊才能與秦相抗衡。秦國極力破壞齊、趙聯合,孤立趙國。

公元前230年,趙國發生特大旱災,秦再度發動大舉進攻。秦軍雖經苦戰,但勝負未分。秦王和其謀臣認為秦兩次伐趙均被李牧所阻,遂改用反間計使得趙王罷免李牧、司馬尚,改任趙軍統帥,後更殺害李牧,自毀長城,為秦滅趙鋪平道路。

趙軍統帥不是王翦對手,很快被秦軍擊敗並被殺,趙軍殘兵退回邯鄲固守。內奸郭開被秦收買,甘心為秦效勞,多方勸趙王投降。趙公子嘉則堅決反對,主張戰鬥到底,率領宗族、賓客參加首都邯鄲保衛戰。但趙王喪失鬥志,任由內奸郭開擺佈,下令開城向秦軍投降。秦國攻下邯鄲後,趙國滅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是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滅代,建國250多年的趙國最終滅亡。

秦滅魏之戰

趙亡後,秦即想南下滅楚,但中間尚相隔魏國,是秦進軍楚地的障礙,於是秦決定先滅魏,再伐楚。原本魏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魏的實力。多年來,在秦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衝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秦滅楚之戰

秦滅魏後,大舉進攻楚國。時楚為南方大國,國土遼闊富庶。楚國此時尚有對秦作戰所需要的實力。李信受命為秦軍統帥,與蒙恬率兵20萬對楚進攻,而楚軍統帥項燕給秦軍沉重打擊,秦軍敗退。

李信失敗後,秦軍只有重新起用王翦為統帥,王翦接替李信,擔任秦軍統帥,率領60萬大軍對楚作戰。在老將王翦的運籌帷幄之下,楚軍接連失利,楚將項燕被斬殺,楚國首都被秦攻陷,楚王被俘。後秦軍經過1年多的作戰,號稱南方強國的楚國便瓦解。

秦滅燕之戰

在秦滅趙的過程中,秦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燕太子丹最終孤注一擲,策劃荊軻刺秦王,行動最終失敗,但秦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不捨。後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然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徹底滅亡。

秦滅齊之戰

在秦滅韓、趙、魏、楚、燕時,齊國一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齊王建繼位40餘年,三晉、楚、燕與秦戰爭連綿不斷,齊由於與秦沒有共同邊界,未被攻擊,上下宴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極為麻木。

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國相國又是一貪財無厭之徒,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齊相,齊相就為秦效勞,終日規勸齊王建臣服於秦,朝野上下無絲毫鬥志,不堪一擊。公元前221年,王賁統帥秦軍,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國無作戰準備、無應戰之兵。齊相力勸齊王投降,齊王建不戰而降,後被餓死,齊國亡。

由上述可得

在秦滅六國之戰中,其他四國均不同程度的不戰而降或難有激烈抵抗,唯有趙國與楚國與秦交戰。這二者之中,唯有與秦交戰多年,且給秦軍沉重打擊,逼得秦不得不使用反間計離間趙國君臣併除去趙國名將李牧~


史詩雜談

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秦王政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由弱到強逐一攻取。六國中,只有楚國可與強秦匹敵。當時的六國,若單論兵力以趙國最強,但論最難打、最難征服的國家,則非南方大國楚國莫屬。

看看秦軍統一六國的過程,就知道征服楚國的戰爭有多難打了。史載,秦國最早開始攻伐的諸侯國是兵力最強的趙國。公元前236年,秦王政開始分化、瓦解趙國的聯盟,以削弱其實力。他派甘羅出使趙國,極力挑起燕、趙兩國間的矛盾,遂引燃兩國間的戰火。然後他又以救援燕國的名義,派大將王翦、桓齕等率兩路大軍分頭擊趙,奪佔了趙國的河間、上黨兩地區。前234年,秦王又派大將桓齕率軍大舉伐趙,殲滅趙軍十萬餘人。前230年,趙國發生百年不遇的大旱。秦軍抓住戰機,於次年再次攻入趙境。秦國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讓他派人到處散佈流言,誣陷趙國名將李牧、司馬尚欲舉兵謀反。趙王中計誅殺李牧,罷斥司馬尚。結果趙軍被秦將王翦打得大敗虧輸,損失慘重,從此一蹶不振。前222年,曾經兵強馬壯的趙國被秦滅亡。

前230年,秦王政派內史騰率兵攻打六國中實力最弱小的韓國,秦軍勢如破竹,韓王安被俘,韓亡。

前225年,秦國派大將王賁領軍進攻魏國,他掘黃河和鴻溝之水灌淹魏都大梁,魏王見大水即將沖毀城牆,遂出降,魏亡。

前227年,燕太子丹遣死士荊軻行刺秦王未遂,秦以此為藉口發兵攻燕。前222年,燕國被滅。

前221年,秦王政以齊國絕秦為由,派名將王賁率軍伐齊,秦軍攻破齊都臨淄,俘虜齊王建,曾經強大的齊國灰飛煙滅。

早在魏國滅亡後的前224年,秦王派大將李信率軍攻楚。楚國是雄踞南方的大國、強國,其國土廣袤,軍隊剽悍善戰,戰力幾乎與秦軍旗鼓相當。老將王翦認為須用60萬兵力去攻楚,方有勝利的把握。秦王認為王翦年邁膽怯,過於謹慎,遂改用年輕氣盛的少將李信率20萬兵馬去攻打楚國。王翦推脫年老有病,辭官告老還鄉。

李信遭遇的對手是楚國名將項燕(項羽祖父),他有勇有謀,指揮楚軍將秦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秦王政見李信慘敗,只好親自登門請出老成宿將王翦,並答應派遣60萬軍隊隨他伐楚。大軍出征時,秦王政親赴灞上擺酒送行。楚國得知老將王翦率60萬秦軍傾巢而來,不敢輕敵,也傾舉國之兵全力迎戰。楚軍主動邀擊,王翦卻堅壁不戰,經過兩年多的對峙,楚軍疲憊回撤,王翦下令秦軍迅猛追擊,大破楚軍,並直搗楚國國都壽春。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壽春,擊殺楚國大將項燕,俘獲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秦國滅楚,可謂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還為之付出了巨大犧牲,非常不容易。早在公元前279年 ,“殺神”白起就已率秦國大軍南下擊楚,他接連攻取楚之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白起指揮秦軍再接再厲,一舉攻克楚之首都——郢都(今湖北江陵以西),並縱火將楚國的另一戰略要地夷陵(今湖北宜昌)燒燬殆盡 。然後他乘勢大舉東進,屯兵於竟陵。楚王倉皇而逃,先避難於陳,後遷都壽春。經數年浴血苦戰,白起、司馬錯、王賁、李信、王翦等秦將接連擊楚,才終於滅亡了強大的楚國。

從公元前230年攻滅韓國伊始,到前221年滅亡齊國止,秦王政指揮秦國軍隊前後用10年的時間,歷經無數次血流漂杵的惡戰, 終於將割據已久的六國全部滅掉,統一了中原地區。在這個征服過程中,以滅楚之戰用時最久,用兵最多,打得最為艱苦,代價最慘烈。之後,他又相繼派兵征服了西南地區、東南的甌越地區和嶺南的百越之地,並擊退了匈奴的侵擾,設置了九原郡。他開創了中國首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權制大帝國。

【答題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我們評價古代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弱,主要包括人口,經濟,國土面積,地理位置,政治軍事人才和外交。只要你套用以上條件就能比較客觀的認識這個國家的實力。秦滅六國不光使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更重要的是間諜離間君臣,離間聯盟,遠交近攻,分而擊之。

有些朋友把抵抗時間,甚至滅國時間算著強弱標準顯然不夠客觀。秦帝國東進,戰略方針是遠交近攻,所以韓趙魏作為東進屏障肯定先被掃除。

六國中,韓國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秦軍東進必經之路,長期被秦國打壓蠶食,到始皇登基時,已經是彈丸之國,也早已稱臣。魏國也長期被蠶食,嬴政伐魏時魏國算小國了,以渭水灌之三月城破而亡。齊國不戰而降也就不說了。燕國本來軍力也比較強大,但戰略方針錯誤,長年亂伐,軍力耗盡,秦滅魏時,魏也很弱小了。

其實爭議較大的是趙國和楚國。我個人認為趙國軍事實力最強,甚至不輸秦國。只是戰爭的勝負有時候不是單單軍事力量而決定的。趙國地處太行山以東,北拒匈奴,在趙武靈王時,倡導胡服騎射,革新政治,富國強兵。成為唯一可與秦相抗衡之國。趙國北方匈奴,東面與燕國交惡(秦離間作用)西南抵抗強秦。不可不說是軍事大國。

參見:秦滅趙之戰

秦在發動攻趙之前,即依李斯、尉繚之謀,以間諜挑撥活動,挑起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秦始皇十一年冬,燕趙兩國正在酣戰之際,秦派王翦率軍進攻太行山之戰略要地閼與,使這個早為秦國垂涎的戰略要地一舉被秦拔除,從而打開了從西面進攻邯鄲的通道。進攻韓陽(閼與之北),也順利攻克,這樣邯鄲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秦桓齕軍從南陽出發,攻佔安陽。至此,秦軍已推進到邯鄲之南,僅與趙都邯鄲相隔一條漳水和少數城邑。

秦軍雖有30萬之眾,但由於受到趙20萬大軍的頑強抗擊,在攻佔上述地區後,即被阻於現地。後來,桓齕統領避開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迴趙扈輒軍的側後,攻擊邯鄲東南的平陽。兩軍於平陽展開交戰,趙軍被擊破,被斬10萬人,趙將扈輒陣亡。

趙王啟用北部邊疆名將李牧為統帥。李牧軍曾殲滅匈奴入侵軍10萬之眾,威震邊疆,戰鬥力最強。李牧率軍回趙,立即同秦桓齕軍交戰於宜安肥下地區,給秦軍幾乎全軍覆滅的沉重打擊,只有統帥桓齕帶領少數護衛突圍逃走。

秦始皇十五年,趙王遷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動南北兩路大軍對趙進攻。

趙軍統帥李牧決定先集中兵力,打擊北面來犯的秦軍,取勝後,再攻擊南面的秦軍。李牧指揮的趙軍機動靈活,風馳電掣,先給進攻番吾的秦軍以沉重打擊,跟蹤追擊,驅逐秦軍退出趙境,立即回師南進,聲勢所及,銳不可當,漳河沿岸秦軍聞訊,不戰而走,上黨等地秦軍也紛紛撤退,不敢應戰,秦軍第3次大舉進攻失敗。

趙軍雖然在李牧統率指揮下,一再戰勝,可是兵力損失後難以補充,單憑現有兵力無法對秦持久作戰,必須立即尋求外援。而這時楚、魏業已削弱,燕、趙關係欠佳,只有聯齊,爭取齊國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與秦相抗衡。秦也察覺趙的這一企圖,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齊進行遊說活動,極力破壞齊、趙的聯合,孤立了趙。秦則不失良機,接著發動又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秦始皇十七年,趙王遷六年(公元前230年),趙發生特大旱災,秦就於次年再度發動對趙大舉進攻。秦軍派出南北兩路大軍並抽調一些少數部族兵參加作戰,趙軍則在大將軍李牧、副將司馬尚指揮下,繼續對秦軍作戰。秦軍雖經苦戰,但勝負未分。秦王和他的謀臣認為秦多次伐趙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在軍事上無法取勝,遂改用反間計,不惜重金收買趙國內奸趙王寵臣郭開在趙王面前造謠誣衊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趙王竟不加分析即輕率罷免了李牧、司馬尚,改任趙蔥、顏聚為趙軍統帥,並錯誤地將名將李牧殺害。

趙王遷由於中了秦之反間計,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趙蔥不是王翦的對手,很快被秦軍擊敗,趙蔥被殺,顏聚收拾殘兵退回邯鄲勒兵固守。內奸郭開被秦收買,甘心為秦效勞,多方勸趙王投降。趙公子嘉則堅決反對,主張戰鬥到底,率領宗族、賓客參加了首都邯鄲的保衛戰。但趙王喪失鬥志,任由內奸郭開擺佈,竟下令開城向秦軍投降。[5]

秦國攻下邯鄲後,趙國滅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是為代王

滅趙,秦國先聯合燕國,使趙兩面受敵。又使用離間計離間君臣關係,再採用政治孤立,破壞趙聯合齊國。然後使用最大核武器“錢”收買策反趙王身邊重臣。在直接軍事對抗中,儘管趙兩面受敵,儘管秦軍肖勇,秦軍卻也絲毫不佔便宜。

簡單說說楚國,楚國地處中原,地勢平坦,幾乎無險可守。但地大有戰略縱深。東南北無患,楚人堅韌不屈,其綜合實力不容小視。但楚王似乎無政治野心。在秦滅西蜀,平三晉後,楚國大門已開,秦也無後顧之憂,可專心滅楚了。

秦滅三晉後,始皇帝問諸將多少兵力可滅楚。李信答曰“20萬”。王翦答曰“60萬”。始皇帝曰“王將軍老矣”隨派李信伐楚,敗於楚將項燕。後始皇帝派王翦60萬兵力滅楚,王翦出兵後採取駐守對峙,而楚國國力已不能長期對峙,在項燕攻不破秦軍,後退之時。秦軍追擊破楚,一年楚亡。

之所以我把秦滅楚說得這麼簡短,主要是個人偏向於秦趙之戰。覺得趙國面臨的地域壓力遠比楚國嚴峻,趙國滅亡有情可原。而楚國政治眼光短淺,錯失良機。本可稱雄於天下,最終卻唇亡齒寒。

綜合來說,趙國胡服騎射,兵力不弱於秦軍,地處山地,攻陷不宜,故趙國應該是秦滅六國中最難最費勁的。


達則兼善天下

個人認為,秦滅六國,都是很久的積蓄、謀劃,緊密的步驟一步步構成的,如若任何一步走錯,就滿盤皆輸了!

可以這麼說對比題主所提出的趙國還是楚國呢?

  • 1、不妨簡單的可以這麼說:

當時的齊國已經慣於安樂,所以攻滅的較晚,這是除了地理原因外,秦國更多一層的考慮。而趙國在當時還是能和秦國有一抗之力的,雖然經過長平之戰生力軍大損,但是較之韓魏,趙國根基還在,如若趙國被滅,肯定會對其他幾國形成巨大的壓力,至於楚國,因為國土太大,一次吃個胖子肯定不夠,所以才會組織了幾次進攻才拿下了楚國,而拿下楚國必須要後方穩定。

  • 2、以此對比的話,趙國強還是楚國強並不能很直觀的表現出來,因為都有客觀因素存在。不過要說對抗時間來說的話:
  • 秦滅趙之戰,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
  • 秦滅楚之戰,是秦王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年~公元前前223年)

那麼結果很能說明問題了,只有進一步大大加強對趙國的攻勢,才能避免秦國陷入被動,無論時間、地理位置上,趙國一直都是作為秦國強大的對手存在的。

  • 3、其次,再看六國的攻滅順序:

第一個是韓國:韓國在其使臣韓非被殺於秦國三年後,即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滅亡,滅亡韓國的是秦的內史騰。

第二個是趙國: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邯鄲淪陷,趙國滅亡,攻陷邯鄲的是將軍王翦。

第三個是魏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5年),魏國首都大梁遭水攻,魏王被俘,魏國滅亡,將軍王翦攻陷。

第四個是楚國: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老將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楚將項燕迎戰,最後項燕戰死,秦軍大獲全勝,並乘勝攻佔楚國各地,楚王負芻被俘,楚滅亡。

第五個是燕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賁(王翦之子)俘虜逃往遼東的燕王,燕國滅亡。

第六個齊國:燕亡的第二年,齊國被王賁攻陷,齊王被俘,齊國滅亡。

就此而看,當時趙國滅亡的時候,趙國名將李牧已死,正是因為趙國自斷臂膀,使得秦國才能在趙國無往而不利,滅了趙國這個強敵,那麼獨木難支的楚國又能支撐多久呢?畢竟在滅趙之前,攻打楚國只是秦國為了避免過早陷入同時多線作戰,所以對楚國是連消帶打,對趙國才是真正致命的攻滅戰為主。就這麼判斷而言的話,當時的楚國國力確實不如趙國強,唯一強大的是楚國的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奈何在強秦虎狼之師面前還是最終被攻滅,這是大勢所趨。

基於以上所述,誰相對最難攻克,就很明顯了,趙國才是滅六國之戰中最重要的對手,這樣也可以理解為最強的了,畢竟大敗趙國可以達到震懾其他國家,而消滅一個韓國也只是斷“三晉”一臂,這樣比直接和趙國交戰會好很多。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大家若有不同意見,歡迎交流、點評或者討論!


90大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打楚國了。

秦打趙國雖艱難,大體屬於一帆風順。

打楚國則不同。

楚國一直都是強國。吞併了吳越以後,楚國將實力擴充到華東和華南地區,國力更是強大,人口眾多。

楚國的國土包括河南西部及東南部,山東南部,湖北、湖南兩省,洞庭湖以東和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全部。這個版圖不僅僅大於魏、韓、趙、齊、燕,也不亞於吞併其他國家之前的秦。

同時,楚國人驍勇善戰,民風尚武,並不好對付。

楚國人長於野戰,尤其善於進攻。

秦國吞併魏、韓、趙三國,打垮燕國以後,牛氣沖天,自覺天下無敵,開始輕敵。

面對老將王翦出兵60萬進攻的建議,秦王認為沒有這個必要。

因為60萬基本是秦國傾國之力,而楚軍最多也就能出兵40萬到50萬。

況且,其他4國已經滅亡,齊國始終保持中立。此時秦國國力何止超過楚國一倍,楚國國力和軍力肯定不是秦國對手,似乎應該投降。

秦王認為,只要給楚國一次重創,楚王一定會投降。

最終,秦王派出李信和蒙恬帶著20萬精銳出擊,試圖一舉擊潰楚國主力,迫使他們屈服。

誰知道,楚國人可不是好惹的。

項羽爺爺項燕帶著幾十萬楚國死士出擊。面對李信和蒙恬兩路出擊的合圍戰略,老辣的項燕決定各個擊破。他故意派出弱旅和李信交戰,示弱於對手。

李中計,認為楚軍戰力薄弱,不堪一擊,擅自率兵孤軍深入。

結果,項燕擊中主力猛擊李信,在野戰中將這路秦軍打的潰不成軍。李信率殘部潰逃,幾次試圖紮營穩住陣腳,幾次被楚軍猛攻擊潰。

楚軍連續追擊3天3夜,秦軍完全站不住腳,依靠蒙恬率部死戰才勉強退回自己地盤。

王翦重新上臺,他認為攻打楚國至少需要60萬,甚至需要80萬。

上臺以後,王翦採用穩紮穩打,靠實力碾壓的戰術,不斷消耗楚軍實力。

此時秦國已經吞併了其他三國,實力遠遠強於楚軍。

經過長達1年多的消耗戰,楚國最終不敵。秦國以楚國二倍多的地盤負擔60萬大軍,勉強可以支持。但楚國則根本無法長期負擔高達50萬的部隊,1年時間就出現糧草的嚴重問題。

其實,即便是今天,負擔一支50萬大軍戰鬥一年,後勤消耗也是驚人的,一般國家是支持不住的,更別說連鐵路都沒有的那個時代。

無奈之下,楚國被迫主動出擊,敗中求勝,最終自然被擊潰,最終亡國。

可以看到,以秦國絕對的實力優勢,不但曾經慘敗,還花費1年多才打垮楚國,可以說是非常艱苦了。


薩沙

秦滅六國中,很多人都狹義的理解為秦始皇的統一之戰,其實早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就有可能統一六國,秦昭襄王先是打敗魏國,然後攻打韓國,佔領新野後,上黨也已經手到擒來,但是,韓國將上黨獻給趙國,引發長平之戰。

從公元前250年開始,秦國的滅六國中,最費勁的就是趙國,如果不是趙國,秦國早就一馬平川了。

先是長平之戰,雙方對峙三年,可以說,趙國實力還是有的,強盛如秦國都沒能打敗趙國,後來趙國換趙括,急於求戰,結果被白起打了一個殲滅戰,秦國坑殺趙國四十五萬人,秦國亦傷亡二三十萬。

在長平之戰的基礎上,趙國如果割地獻城,其實也就沒事了,但是趙國不,反而是積極發展生產,重整軍備,違背約定拒絕割城,並且積極進行抗秦準備。

於是秦昭襄王又派兵伐趙,結果白起拒絕出戰,被刺死,秦昭襄王派兵二十萬,直取邯鄲,趙國派廉頗率十萬人馬進行抵抗。秦國繼續走長平之戰的老路子,加碼十萬,,依然不能取勝,於是又增兵十萬繼續圍攻,還是僵持不下,後來又派出五萬加強對邯鄲的圍攻,嗯,20+10+10+5=45萬,在長平之戰發生後的第二年,秦國就又組織了一場單方面出兵45萬的戰役,可見秦國國力之強。

但是,趙國就是不屈服,在魏國和楚國聯軍到來之際,硬是擋住了秦國的進攻,後來和魏楚聯軍一同擊敗秦軍,大獲全勝,造成秦軍傷亡三十萬人,並且秦國多年東出的成果,全部被瓜分。推遲了滅亡六國的進程。

所以,趙國才是秦國統一過程中最費勁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