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提到秦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相遇時,一些人會認為秦國能贏?依據是什麼?

子曰歷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這個問題存在歧義,題目中的秦帝國,我相信大多數人在看到題目的時候,一定和我一樣想當然的認為秦王掃六合時期的嬴政統治下的秦帝國,但是壓力山大帝國的時間是可查的,如果與之對應的話,那麼當時的秦帝國應該是處在秦惠文王統治下。

所以,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得兩說。

嬴政

如果是嬴政治下的秦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相遇,那麼亞歷山大帝國完敗。

理由非常簡單。

秦國有白起,白起可是無一敗績的戰神,關鍵每次作戰還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目標。

給白起配上秦國的大風弩,那出場效果帥呆了。

亞歷山大帝國的主力兵種是馬其頓長槍兵陣,輔以側翼的騎兵協同作戰。

當長槍兵在平原上一字排開的時候,秦軍就開始放弩,刷刷刷地不間斷的射,就跟電影《英雄》裡面一樣。

亞歷山大的騎兵也沒什麼可懼的,還是射。

就這麼簡單,感覺都不需要用什麼戰術啦、兵法啦。

只要一役,白起就可以讓亞歷山大把老本都丟光。

其實就算沒有白起,那時候的秦帝國將星璀璨,有的是能征善戰之輩。

秦惠文王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上位後他繼續奉行商鞅變法以來的國策,對外發展。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苴,秦軍繼續屢敗魏軍,再破三晉伐秦聯軍,又聯韓魏攻打齊楚,大敗義渠國,掌控了對山東諸侯作戰的戰略主動權。

秦國在經歷了孝公、惠文王及之後的武王三代努力下,蠶食三晉,席捲荊楚,已初露一統端倪。

此時的秦惠文王,正處在秦國快速發展的一個時期,此時的秦國戰力也是非常強盛。

首先,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但經濟上產生巨大發展,就連秦國的軍事能力也得到質的飛躍。

商鞅改革了秦國的軍功獎勵制度,士卒奮勇殺敵,以軍功論賞賜,將秦國的軍隊打造成了一支虎狼之師。

其次,秦國的人口,可以調動的兵力也遠遠大於亞歷山大帝國。

政治結構方面,秦帝國也比亞歷山大帝國要穩固,秦帝國是鐵板一塊,而亞歷山大則是眾多家族拼湊一起,在亞歷山大死後,帝國的迅速四分五裂也說明這個問題。

最後便是將領問題。亞歷山大主要是自己強,跟後來的項羽似的,帝國沒了他也就廢了。但秦帝國則不然,君王和將領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這一點上,就顯得亞歷山大太脆弱來。

因此,綜合來說,即便秦惠文王時的秦帝國,依然可以打敗亞歷山大帝國。

就讓亞歷山大放馬過來吧,我們赳赳老秦,還真不怕他!

以上為個人觀點。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因為秦國確實贏面大一些。

但首先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大家在討論這個議題時,總是放剛才亞歷山大來到中國,碰上了秦國的背景。而不是秦國大軍西征來到希臘。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因為亞歷山大是一個征服者,他的東征到達了印度,據說其本來的目標就是中國,只是因為用錯了地圖,才來到了印度。

但反過來想,是不是也意味著中華民族其實並不是一個侵略性很強的民族。他們固守本土,並不想去征服陌生的土地。

回到兩軍的對比。亞歷山大當然厲害,四大文明徵服了三個。那麼亞歷山大如果打到中國,能不能收集四大件呢?

我們做一個對比。

兵力:當時的秦國幾乎是一個軍事國家,他們相當於西方的斯巴達,戰鬥動員能力很強,秦國最多大概可以動員五十萬的大軍,這其中,專門的戰鬥人員應該在十萬以上。亞歷山大的部隊總數就是五萬。所以,在兵數上,亞歷山大是吃虧的。

第一回合,秦國勝出。

兵種:亞歷山大最厲害的是馬其頓方陣,手執六米長槍,配以騎兵,可以說是強推式的進攻。

目前來看,如果讓亞歷山大的方陣突進到秦國的軍陣之前,那幾乎就是一場屠殺。好在秦國也有自己的絕活,就是強弩。一陣箭雨下去,不知道這個方陣還剩多少。這就要考驗亞歷山大步兵的鎧甲厚度了。

就算這兩者抵消,但馬其頓方陣還有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王伴騎兵,這是亞歷山大的殺手鐧,機動性很強,經常用來擾亂對方,作戰能力也很突出。秦國要在這上面抗衡,估計要把趙國請過來幫忙。

這一回合,亞歷山大勝出。

第三個回合,兵法。

這個就是半斤八兩了,秦國是戰國各家兵法熬打出來的,秦國見識過魏國的勁卒、齊國的箭雨、韓國的大弩,趙國的騎兵,各種戰場上的招數基本都會,而亞歷山大也是戰術大師,他也打敗了各種形式的軍隊,比如希臘重裝方陣,步騎結合的波斯軍團,還有配上大象的印度大軍。但亞歷山大都能見招拆招,無往不利。

第四個回合,國力。這當然是秦國佔優勢,這也是秦國最大的優勢,畢竟秦國是主場作戰,遠到而來的亞歷山大後勤是一個無法忽略的弱點。

所以,綜合來看,還是秦國佔上風,網友又是中國人,當然多認為秦國會取勝。不過,要是亞歷山大真來了,第一個碰上的還未必是秦國,而是一大堆的北方遊牧民族。這兩者之間可就難說了, 因為馬其頓方陣可以滅掉成建制的軍隊,但當時的遊牧民族簡直就是一個個游擊隊,馬其頓可能沒到秦嶺,就已經被游擊隊給幹廢了。


腦洞歷史觀


認為秦國,準確的說是秦惠文王時期的秦國,能打贏亞歷山大大帝的人基本上就是即不瞭解馬其頓帝國也不瞭解秦國。直接說了吧,真要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真的打到秦國,那秦國不給打死也得給打殘了。

之所以會有人開這始有這個假設,可能是和《亮劍》有關。劇中有個日本鬼子叫山本一木,是個很聰明也變態的角色,劇中的他就曾經設想“如果亞歷山大大帝和秦國的軍隊遭遇會有什麼結果產生?”——嗚呼!如果日本鬼子中的“精英”軍官真的如此中二,那焉得不亡國?

亞歷山大大帝一生確實很有意思,似乎真的和秦國有些冥冥之中的“巧合”。比如他生於356BC,也就是周顯王十三年,秦孝公五年,和秦惠文王同庚。在這一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了變法。在三十三年後的323BC,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城。而這一年是周顯王四十六年,秦惠文王十五年。也就是這一年魏侯、韓侯、趙侯、燕侯和中山子結盟,五國國君皆僭越王號,以對抗秦和齊、楚等大國,史稱五國相王。這一事件說明當時的秦國已經有了“大國”的資本,和齊、楚並論了——但也說明,關東諸侯開始將秦國看做威脅了。


如果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了波斯帝國之後是順著中亞草原東進,而不是南下去了印度,那麼就有可能一路征服西域諸國後和秦國相遇。真要是如此,鑑於秦國在地方上全靠縣令、國尉指揮的少量軍隊,在沒有咸陽王命的情況下又無法集結到一起,估計在面對著馬其頓-波斯大軍就會一敗塗地。這種情況下打到關中平原對於亞歷山大大帝來說是很簡單的事。

之後的“決戰”秦國也不樂觀,因為在當時,秦國和馬其頓帝國在勢力上相差懸殊。秦國當時的軍事水平勉強夠得上同時期的埃及——都是編戶齊民的“吏治國家”,而軍隊也都是由少量的貴族武士和眾多臨時徵集的普通工農組成。

秦軍首先是由卿大夫子弟組成“中郎”、“車郎”、“戶郎”、“騎郎”為精銳,由衛尉、中尉管理,但這些“王牌軍”在人數上是少之又少,而且只負責守衛宮廷和京城;其次,由國尉管理的“中卒”,這些算“正規軍”,但平日裡負責地方治安,類似警察。在往下就是邦司空管理的屯卒和徒,分別是徭役徵發而來的庶民(民兵)和二等公民(相當於宋朝的“賊配軍”)。

我們看下真實的秦軍戰鬥力,根據《商君書·境內》:

“自一級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士公爵,自二級已上至不更,命曰卒……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將之,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國尉,短兵千人。大將,短兵四千人。”

千萬要注意,所有的這些士卒都不是常備軍。只有“郎”和“中卒”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有過軍營生活。其他的如“屯卒”和“徒”則都只是普通農民、工人。只有受到徵召時,才短暫的服役,平日裡都只是拼命的工作,為國家創造財富……而這些軍隊裝備在秦惠文王時代基本就是戰車、少量的戰馬,主要是弓箭、青銅兵器和少量的鐵製武器。

然而,亞歷山大大帝的士兵都是常備軍,完全不同於那些被徭役徵來的士卒,這些常備軍完全脫產,除了打仗什麼都不幹。他們主要戰鬥力是由重裝步兵方陣和重裝騎兵隊組成。

其中重裝步兵方陣是由配備著的十幾尺的長槍和兩尺直徑青銅圓盾的步兵組成。在作戰時排成很長的橫隊,縱深十六人,方陣前四至六排士兵的矛頭對準前方,後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勢有的傾斜,有的垂直於地面,各不相同。每個縱列的排頭三人和末尾一人屬於關鍵位置,因而選用驍勇而技術高強的士兵。作戰時,整個方陣常常以堅固的密集隊形跑步前進。

而重裝騎兵隊除了鎧甲之外也破天荒的裝備了十幾尺的長矛。相比之下波斯、斯基泰或者秦騎兵仍以擲矛、短矛或弓箭作為主要武器。當初亞歷山大大帝以四萬步兵、五千騎兵在高加米拉會戰中輕易大破波斯帝國近十萬大軍,其戰鬥力之強可想而知。

所以,如果亞歷山大大帝真的打到秦國,那就是職業軍人和民兵的不對等戰爭,秦國肯定是損失慘重。而此時早已經視秦國為一個麻煩的韓、趙、魏、義渠等國說不準還會藉機群起而攻之。此時中原已無齊桓公,尊王攘夷、存邢救衛的義舉恐怕那個諸侯都不會主動去幹。如此秦惠文王十有八九會到蜀地避難,之後再去請求周天子和各國諸侯看在秦穆公、秦哀公的餘慶上存亡繼絕——真要是如此,那整個世界的歷史也就必將迥然不同。

其實秦國地處西陲早就有對西方世界的接觸,《漢書•五行志》中關於“十二金人”的記載就隱約的暗示了這點:

“(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

這,也許就是希臘化時代對中原的一種影響。

電影《亞歷山大大帝》,其實製作的很良心——注意沒有馬蹬。

其實所謂的“十二金狄”或者“翁仲”很可能就是犍陀羅風格的造像。


目前發現最早的亞歷山大大帝畫像。


陳大舍


如果兩個國家接壤,進行戰爭行動,秦贏的概率還是更大一點。

人口規模上:秦帝國可以動員的人口規模遠大於亞歷山大帝國,用於戰爭上的力量就會遠大於亞歷山大帝國。

組織能力上:商鞅變法之後,秦帝國將所有的資源(人、物)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不管是前線的戰士還是後勤保障還是大後方的生產活動,都非常的組織化、紀律化,整個帝國都變成一個戰爭機器。亞歷山大帝國更像一個鬆散的聯盟,內部相互制約,不能將整個帝國的人力物力全得轉化為戰鬥力。雖然他的方陣軍團很厲害,但不是沒有弱點,這種方陣更適合於正面硬鋼,但中國軍隊打仗更多的是在計謀上。

將領指揮上:秦帝國自上而下都有非常出色的將領,運轉效率非常好,而且軍事將領源源不斷的可以冒出來,反觀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去世之後,就沒什麼靠譜的將領,延續性不強。

底層軍隊的戰鬥力:秦帝國的軍功爵制度,將秦軍打造成虎狼之師,戰鬥力報表,雖然亞歷山大帝國的戰鬥力也不低,但真正絞殺在一起,還是秦軍佔上風。一是秦軍人數佔上風,二是秦軍殺人有重賞,三是畢竟祖祖輩輩連續打了幾百年,戰鬥基因深植每個人的基因裡。亞歷山大帝國的戰爭史非常短,就會有很多地方不是非常成熟。

抗打擊能力:一次戰爭的失敗是正常的,能不能接著組織起力量繼續戰鬥的能力也很關鍵,這一方面雙方的能力都不是很強,秦國應該稍強一點,掌控全國資源的是官僚系統而不是貴族階級,組織能力要更強一點。

所以還是秦帝國的優勢更大,贏的概率也更大,但戰爭的魅力就在於,戰前的分析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偶然性很強,誰勝誰負還要看戰爭過程中的軍事指揮和運氣成分。


月關說


對於秦帝國的始皇帝與亞歷山大大帝二人來說,之所以後人多認為兩者如果相遇,那麼失敗的一方必然是亞歷山大的想法,不僅僅是說,我們出於對於自己文明的一種偏向性的盲目認定,而是確實是因為兩者實力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而這種差距的具體表現又是在哪體現的呢?主要是有以下的幾點:

一,軍隊戰鬥力上以及後勤保障上的體現,我們知道戰爭的勝負其實最為直接的體現就在於軍隊戰鬥力上,而最為核心的體現就是在後勤能力上,而對於這兩點,一來秦國軍隊戰鬥力體現在軍隊人數上,數倍,甚至十倍與亞歷山大的軍隊,體現在軍隊武器裝備上以及製造上亦是不可同日而語,體現在軍心士氣上,秦國的軍隊本身就是以戰為榮,最為好戰,最不懼戰的存在。另外在後勤上更不用說,本土作戰,以秦國的恐怖號召力,後勤能力,自然碾壓同等情況下的亞歷山大。

二,雖然說亞歷山大的能力很強,但是秦國君主的能力亦是很強,而且還有一大批能力強悍的臣子部下,而且秦國的制度,也是極大的保障了秦國面對戰爭時的巨大潛力。

所以說為什麼說秦國能夠戰勝亞歷山大,軍隊規模,武器裝備,後勤能力,戰爭潛力,軍隊統帥等等方面,秦國都不是亞歷山大可以比擬的,畢竟說白了亞歷山大的部隊精銳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還都是降卒與奴隸罷了,而秦國他的威名,是幾百年的戰爭打下來的,真要打起來,後果其實還是很明顯的。


Y一花一世界YB


雖然這兩個大帝都是各自世界中千年一出的人物,一個往東打到天涯盡頭,一個往東打到滄海無路,但區別還是很大的。

第一,亞歷山大大帝主要是馬其頓人的兵團,質量很好但沒有數量,多次征伐俘虜的奴隸雖然讓軍隊數量很大,但質量不高。

第二,當時雙方最鼎盛時期的武器裝備也不一樣,羅馬方陣的長矛估計是抵擋不住秦軍的精弩和戰車。

第三,當時兩個帝國人數差距太大,秦帝國在人員後勤儲備上比亞歷山大大帝優勢太大,且國力也強出很多。。。


一工豈幾


對比來看個人認為秦始皇勝算會大很多。打仗從來不會是個人英雄主義的爆發或者個體指揮藝術的傑出表現;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有力量在較量。此外還跟領導者知人善任有著密切的關係。很多以少勝多的例子都告訴我們,人才往往是顛覆一個政權或者打盛一場戰爭的一個關鍵。我華夏地大物博,經過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洗禮,不管是思想凝聚的文化還是戰爭智慧的積累都是其他民族難以望其項背的。

除了以上的主要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國家的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的發展。從統一六國時秦國就開始使用鐵質兵器,已經有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製造工藝和責任制度。到了統一六國後,大秦部族經過一系列的戰爭磨鍊,無論是士兵的單個作戰能力還是部隊的整體機動性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士兵對於一系列的鐵質兵器的運用更加得心應手。這時的大秦部隊戰鬥力和戰鬥士氣都是很高漲的。而且經過商鞅變法的後秦國以軍功獲取爵位,更是改變了原來的風俗習慣,完善了比較落後的一系列的農業方面的制度,使秦國擁有了充足的後備資源。這些方方面面的改革使秦國儼然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戰爭機器。此時秦帝國剛剛結束統一六國的戰爭,部族的戰爭慾望空前高漲,一旦與亞歷山大相遇,定會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其大軍,獲得勝利。


曉風殘月一人


如果秦帝國軍與亞歷山大遠征軍相遇,秦軍必勝,5萬亞歷山大軍遠征軍估計會在第一場戰役第一回合後就戰死三萬,重傷五千(百分之百戰場補刀),輕傷五千(百分五十拉去殉祭活埋),剩下的一萬戰俘百分之百拉去搬石頭建長城和建阿房宮還有建陵墓。

不能拿大秦出來,就拿戰國七雄最弱的燕國與韓國出來,亞歷山大遠征軍也吃不消。

大秦在戰時徵兵有80~100萬兵力!

齊國和楚國均有70萬兵力,

趙國有55~60萬兵力,魏國36萬兵力。

燕國有30萬兵力,韓國也有25萬兵力。


一睡千世紀


單論軍隊裝備和戰法。馬其頓以步兵方陣為主,遠用標槍投擲,近用刀盾互搏。

秦軍步騎混編,擅長步兵列陣堅守,騎兵兩翼包抄,遠用強弩勁射,近用長矛捅殺,所以兩軍對陣,秦軍勝算更大


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科技完全領先的秦國後勤強大到爆,沒有可比性,更何況歷史沒有假設。

秦朝就有快速運送糧草的寬大夯土路!有比弓箭遠一倍的弩機!有完全控制戰局的馬蹬!有殺敵獎勵機制………

試問壓力山大除了國人頭腦和嚴整的軍紀,還有什麼長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