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面對湯、牛肉粒、辣椒油、酸蘿蔔要求極高,但對面卻沒要求!

| 出了西藏,他們還有吃藏面的習慣嗎? |

藏面對湯、牛肉粒、辣椒油、酸蘿蔔要求極高,但對面卻沒要求!

▲圖/陳度

- 風物君語 -

正宗的拉薩人,吃藏面麼?

格啦丹增是正宗拉薩人,

有一次我聽到他和一位女遊客理論,

女遊客說他不像拉薩人,

丹增啦拍出他的身份證,

“貢覺松”(三寶為證),

他說,

“懂的人話不用說多的,

不懂的話說了多的你也不懂。”

在這座以歷史、傳統、信仰、習俗為根基的城市,

他一直在身體力行做一個合格的拉薩人,

同時也摸索了一些

“一個合格的拉薩人”的性情脈絡。

最近,他想在成都開個藏麵館。

有一天,丹增啦突然跟我說,

他們每年冬天在成都住的那個社區,

竟然起碼有三、五百拉薩人。

他想的是,

如果利用大家集中在成都過冬的這兩個月,

在社區門口開個藏麵館,生意應該不錯。

成都嘛,你們懂的,藏區的後花園。

拉薩的公務員們在成都團購房子,

那曲人挖蟲草賣了在成都買房子,

青海人賣了犛牛在成都買房子,

甘孜阿壩州人為了逛省城方便在成都買房子

……成都的藏族人社區比比皆是。

我出生於江漢平原。

江漢平原上的熱乾麵與藏面,

在前期工序上幾乎一致,

繁衍途徑也幾乎一致:

擺起個檔口對資金要求不高:

十來個平米的店面、三五套桌凳,

灶一點火,煮將起來。

藏面對湯、牛肉粒、辣椒油、酸蘿蔔要求極高,但對面卻沒要求!

▲圖/源自視覺中國

對技藝的要求則體現在攤子支起來之後:

湯的鮮度、酸蘿蔔的口感、辣椒油香不香……

這是決定是否有回頭客的關鍵因素

大一點的館子,還會賣夏帕裡(肉餅)、

夏麼麼(藏餃)、雪果喀查(炸土豆),

迷你版的就是藏面和甜茶酥油茶了。

所以,跟開熱乾麵館一樣,

開藏面甜茶館也是很多阿佳們

進城求工或再就業時的一個天然路徑。

1

藏面出了藏區,生意到底會怎麼樣呢?

我問了 34 位常住拉薩的朋友,

包括 19 位原住民,8 位藏二代,7 位在拉薩居住

或工作 2 年以上的藏漂或公職人員。

他們在拉薩有吃藏面的習慣嗎?

如果將每週吃藏面的頻率

保持在 3 次以上稱為習慣,

那就是:住在老城區的原住民們

公務員及藏二代們則頻率更低,一月 2 至 3 次,

讓人驚(合)異(理)的數據來自老拉漂:

他們每週要吃 3 次左右——

要帶新藏漂們體驗本地特色,

或向互聯網上潛伏著的未來新藏漂們傳遞本地特色——

或許更多是一種生活狀態的展示,

他們更願意將很多約會訂在甜茶館裡。

藏面對湯、牛肉粒、辣椒油、酸蘿蔔要求極高,但對面卻沒要求!

▲圖/源自網絡

那麼,

他們會在藏區以外的城市保持吃藏面的習慣嗎?

……

……

……

所有人都說不會,除了想開藏麵館的丹增啦。

但是,都會保留喝酥油茶的習慣。

他們說,這個問題首先得問,

你在內地開的藏麵館的藏面,

有拉薩的那麼好吃嗎?

別說內地,

就是在西藏的其它地區上的藏面,

也沒有拉薩的那種味道……

2

拉薩的藏面是哪種味道?

在以前的認知積累上,

我兩週嘗試了 6 家麵館。

其中兩家遊客也常去:

倉姑寺甜茶館和光明港瓊茶館。

兩家拉薩原住民和藏二代常去:

革命茶館和老光明茶館。

此外,還有一家西郊代表:

財桑菊茶館,位於魯定南路。

一家新茶館代表:

吉日茶舍,位於八廓街吉日巷。

這六家都是被綜合評價為“味道正宗”的茶館,

提取共性的話,它們都具備這幾樣硬件:

/ 大灶 /

藏面對湯、牛肉粒、辣椒油、酸蘿蔔要求極高,但對面卻沒要求!

▲圖/陳度

為什麼大灶熬的湯更鮮、

大灶燒的水來燙麵就是感覺更好?

難道在拉薩,

普通煤氣灶燒出來的水就不是90度沸起來嗎?

光明港瓊的藏面掌灶阿佳說:

水必須快速燒開,

快速燒開的水跟溫吞吞燒開的水味道不一樣。

看見中間這個水璇璇沒有?

這個璇璇要一直有,一直有。

我信。因為,有一位阿姨說過:

用煤炭燒出來的水

就是比用電熱水器燒出來的水洗澡更舒服。

同理還有:

用柴火灶炒出來的菜

就是比用電磁爐炒出來的更香。

用山泉水泡出來的泡菜

要比用自來水泡出來更爽口。

…………

這些由個體感受總結的“定(偏)律(見)”,

仍然只能依靠經驗去證明,

缺乏我們認作真理而必須的理性基礎。

但是你可以隨意推翻它嗎?

定律的創作者們認為,

它們同老祖宗告訴我們要早睡早起一樣,

是可證的,或待證的。

藏面對湯、牛肉粒、辣椒油、酸蘿蔔要求極高,但對面卻沒要求!

▲圖/源自網絡

/ 大鍋 /

鍋太小,麵條轉圜不開,

冷熱分子運動速度慢,

撣面的時間把握不好,

面的口感就沒那麼好了。

大鍋煮沸的水,

讓裝面的竹簍芭能在裡面轉寰有餘,

鹼分子在水中擴散,

熱能量快速浸透到麵條的芯裡去了。

/ 大開大闔的操作 /

藏面對湯、牛肉粒、辣椒油、酸蘿蔔要求極高,但對面卻沒要求!

▲圖/陳度

跟日本拉麵十分不同,

藏面不屬於精巧操作食物,

在光明港瓊和老光明,

大籮筐一筐筐面擺在操作檯上,

煮將起來時,取兩絡投到沸水裡,

一次也要煮上一簸箕,

煮到六成熟,快速撈起沖涼水降溫,

不然面就跎了。

涼麵攤在簸箕裡,

有食客來時,取一窩投面進沸水,

在熱騰騰的蒸氣中,

取碗、舀湯、撈麵、灑牛肉粒和蔥花,

將麵碗輕輕拿起,快速畫一個拋物線,

又輕放到取面臺上,

滿滿的湯汁在碗麵盪漾,沒潑出一滴,

這些,必須一氣呵成,

食客才能找到那種“場”,

那種急不可耐趕緊啜口湯的情緒。

藏面對湯、牛肉粒、辣椒油、酸蘿蔔要求極高,但對面卻沒要求!

▲圖/陳度

這些茶館賣藏面也同樣具備這些共同的軟件:

/ 對湯的要求 /

新鮮的犛牛骨湯,淺茶色,

無腥無渣,湯麵星星點點的油珠閃閃。

但每一家的湯味型都稍有差別,

看配料的比例。

像吉日茶舍的麵湯,

就撒了胡椒粉,喝起來更鮮。

/ 對牛肉粒新鮮度的要求 /

藏面對湯、牛肉粒、辣椒油、酸蘿蔔要求極高,但對面卻沒要求!

▲圖/源自網絡

拉薩人過林卡或郊遊時,

形容林卡正式不正式、隆重不隆重,

只一句話就夠了:都沒煮肉。

或者是,哇,你煮了這麼多肉!

藏面裡的此肉就是過林卡的彼肉,

拉薩人稱之:開鍋肉——不用高壓鍋,不蓋鍋蓋。

腱子肉大跎,加少許去腥香料,白水煮七八成熟,

一是注意香料不要太多,太多就成了滷肉,

喧賓奪主了犛牛肉本來的草香味,

二是不蓋鍋蓋,本質上不用高壓鍋肉煮不爛,

但是這種半熟不熟的水煮肉很有嚼勁。

肉煮好,切成薄片或小顆粒,

大碗盛好碼在灶臺大鍋旁,

面撣好後,舀兩勺拋進麵湯裡,

肉丁浸入湯汁,肉與骨又一次相見,

團圓,湊出一個完整的香氣和口感。

/ 對辣椒油的要求 /

拉薩的辣椒油跟四川的辣椒油,兩回事。

藏面對湯、牛肉粒、辣椒油、酸蘿蔔要求極高,但對面卻沒要求!

但也不全是兩回事,

拉薩的辣椒油,更像四川人炒蔬菜時說的

“素炒嗎”“熗炒嗎”的“熗炒嘛”的前面那個步驟的產品:

幹辣椒個是個,用熱油烹出辣椒香,還是個是個。

做辣椒油放不放蒜?不放。

放不放白芝麻粒兒?不放。

全素的。

辣椒是易貢辣椒那個種,

小個頭,皮也薄,辣味夠。

/ 對酸蘿蔔的要求 /

酸蘿蔔說有決竅也是有的,

你用藏蘿蔔泡還是藏圓根泡,

用小蘿蔔泡還是大蘿蔔泡,

泡多久,用什麼水,紫蘇放多少,各家不同。

/ 那麼對面沒有要求的嗎?/

真的沒有。

現在各個麵館的面

都是統一由那幾家麵條加工廠來提供了,

說起來都沒有本質區別。

我訪問過被稱為西藏八一名廚之一的次仁群培,

他曾出過多本寫藏餐菜譜的書,

也一直在關注拉薩人的口味變化。

藏面對湯、牛肉粒、辣椒油、酸蘿蔔要求極高,但對面卻沒要求!

▲圖/源自網絡

在他的觀察中,即便簡單如甜茶和藏面,

在這三十多年裡也改變良多

上世紀70年代的甜茶館用鮮牛奶熬製甜茶,

現在因成本和奶源限制已改用奶粉。

70年代的藏面取用藏北的鹽鹼土發酵,

將鹼土煮水後沉澱過濾,用這種水和麵揉麵。

現在各麵館則取用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用鹼替代。

不過,“這兩種鹼似乎區別不大”。

真的區別不大嗎?

參照上面的大灶大鍋定律,

說沒區別這是不可接受的。

而我又沒吃過三十年前的藏面,

所以不好說,不可說啊。

但是藏面,

即使加了很多鹼,

仍然不能讓面彈起來。

論口感,首先,

藏面不彈牙

那為何拉薩的各種蘭州拉麵還是很彈牙的呢?

因為藏面不用高壓鍋。

不用高壓鍋煮麵,吃起來總有點粘牙。

我在西寧吃過一次同樣沒用高壓鍋煮的蘭州拉麵,

也同樣的口感。

藏面對湯、牛肉粒、辣椒油、酸蘿蔔要求極高,但對面卻沒要求!

▲圖/源自網絡

在每家茶館中我訪問了三至五位食客:

多久來吃一次?

轉經路過就來吃一次。

初一,十五,三十這樣的日子,

都轉經,都會來吃。

每次都只來這一家嗎?

差不多吧,看方便不方便

每次都要吃藏面嗎?

不是吧,有時候也只吃麼麼,

不過甜茶一定會喝

如果店開到外地,比如說成都,

你又正好在成都,會主動去吃嗎?

有合適的配菜的話,

比如泡椒和幹辣子、酸蘿蔔這些,

就會偶爾吃,不可能經常吃,也不會優選。

成都好吃的那麼多,不用專門去藏麵館吧

所以一定要總結的話,

藏面這個食物與這裡人民的粘合度,

最後沒有敵過甜茶這樣的泊來品。

文丨陳度

本文圖片部分由作者提供,部分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