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板車白蘿蔔的故事

一板車白蘿蔔的故事

白蘿蔔這種最普通的食材,在我的腦海裡有一段記憶猶新的故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從軍營回到家鄉後,心裡也想著要匯入改革開放的滾滾波濤之中。最初的設想就是先到耒陽城裡看看有不有什麼機遇,如此,便與同村的一個兄弟結伴,從大義鄉走了10多公里山路,到達處在鹽沙鄉界石的前進煤礦,為的是可以乘坐那個礦區的運煤車到達耒陽城。

爬上解放牌運煤車黑乎乎的車廂,車子跳躍式地顛簸,大約一個來小時載著我們進了耒陽城。在親戚家安頓了兩天,到八角亭、大舞臺、汽車站走了一番,當時的主城區面積就是這個區域。看到耒陽城標誌性的南正街,雖然有幾分古樸,卻顯得狹窄;雖然商賈雲集,卻並不繁華。到耒河邊有一條一米左右寬、五十多米長的巷子,地下鋪著石板,兩邊是青磚瓦屋,晚上穿行過去會有一種陰森森的感覺。五一路東段雖然有了一些新潮氣派,但是,臨街擺放的經營攤點,架起的經銷棚子,滿地飄散的垃圾,看上去感覺特別零亂。對比當兵時去過的城市,當時對這座小城市的印象是太沒檔次。

上一趟耒陽城,一時半會無法找到什麼機遇。在親戚家又不可久留,還是老老實實回山村老家吧。那個時候的大義鄉已經通公路了,相距耒陽城有42公里。坐車回去?一天一趟的客班車,有時候車頂上都坐著人。一個在城裡工作的兄長想了個主意,他從所在的單位借一臺板車,買幾百斤2分錢一斤的白蘿蔔,讓我們兩個大小夥子拉到家裡去,如果能在大義圩上賣出去的話,也可以賺點錢。

在人民電影院旁邊的市場,把蘿蔔買好裝上板車,我們爬煤車進城的兩兄弟一人前面拉,一人後面推,乘早就踏上了回家的路。從城裡出發至龍塘司蘭橋是柏油路,儘管我們兩個原來沒有拉過板車,這次拉著裝滿蘿蔔的板車在這段路上行走,感到比較輕快,上坡時一人前面拉、一人後面推;下坡時只要一人緊抓板車兩個手把,腳在地面一蹬一蹬地就溜下去了。肚子飽,路好走,兩個人不時笑哈哈地覺得好玩。

司蘭橋往夏塘方向就是碎石路了,坑窪不平的路面上,拉動板車需要柏油路上兩三倍的力氣,遇到大坑,兩個人一拉一推同時用力,板車要一退一進好幾個來回才能繼續前行。到了夏塘已經是下午3-4點鐘,飢腸轆轆,手痠腳痛。兩個人搜出身上所帶的幾毛錢,買了四個油炸餅,合著路邊水井裡的水,進食充飢。緩過神來之後,繼續拉著板車往家裡趕。這個時候,兩個人再也笑不起來。

到了夏塘的原楓橋,天空下起一陣大雨,路面上的泥水對於拉著板車上下坡更為艱難,有時候是一寸一寸地挪動。當到達大義圩時,有的人家已經關燈睡覺。第二天,那一板車蘿蔔由我的那個兄長在大義圩上賣了,多少還是賺了一點錢。不過,沒有在這條生意路上堅持走下去。

眨眼間,幾十年過去了。那一年,從城裡用板車拉著幾百斤蘿蔔趕往40多公里遠的鄉下那種情形,在記憶中永遠揮之不去。那是個人經歷,也有時代印跡。

有了那次用板車拉蘿蔔的經歷,總在思量著社會進步與個人命運的關係。假如沒有國家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生活質量的提升不會如此之快。現在,無數次往返於城鄉之間,看到了通車公路快速延伸、而且由泥巴路到碎石路、再到水泥路的改變;經歷了步行長途跋涉到擠上客運班車、再到可以選擇私家車、出租車出行的改變;感受了飽暖難保到物質豐盈、再到網購到家的改變。

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大地會有綠水青山的改變,天空會有藍天白雲的改變,世界會有命運共存的改變,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融入更多、更美好的改變之中,願用板車拉運蘿蔔走幾十公里路的生活成為不忘初心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