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人不快乐,与父母情感拉扯一辈子

听话的人不快乐,与父母情感拉扯一辈子

心理咨询师 10 个个案可能有 6 个困扰都与父母有关。不是与爸妈关系紧张、纠结,不然就是冷漠、疏离。如何让爸妈愿意理解我?

过去,在校园里服务时,学校在为学生规划家庭教育讲座,校内相关老师们讨论了一阵子,究竟在家庭教育这个领域中,孩子要学习些什么?

传统的家庭伦常、长幼有序、孝敬长上等观念吗?老掉牙的论调,学生应该提不起劲;婚前教育吗?好像距离有点远,会不会有点不痛不痒,难以想像?

想来想去,仍然觉得需要接受家庭教育的是家长,安排课程给学生,总感到哪里怪怪的。

而从学生参与活动后的一些回馈建议中,有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提及,期待学校未来安排的讲座或课程,是关于如何与父母沟通的主题。

听话的人不快乐,与父母情感拉扯一辈子

我与同事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地讨论起这个议题。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为学生安排如何与父母沟通的课程(也从来没有安排过),但不代表学生就没有学习这方面知能的需求。

最常见得不到父母的认同

从心理晤谈中可以发现,十个个案中有六个以上(或更高)的困扰与父母有关。 不是与家长关系紧张、纠结,不然就是冷漠、疏离。最常见的是想争取的或想表达的意见及主张,得不到父母的认同或支持 。 像是,未来想念的学校科系、想休学转学、想转换跑道、想参加的社团或课外活动、甚至交友或补习的选择……等。

面对还未成年、没有自主谋生能力的孩子,我们多半也只能教导他们透过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务必做到理直气和。我们会示范孩子基本的同理心回应技巧,与孩子讨论沟通时机的选择等。

然而,许多孩子软的硬的招数都用过,总是难以说服父母,获得父母的认同。 孩子们感到很挫败,我们也很清楚,问题不在于孩子,家长若不愿意倾听,这扇沟通的大门仍然是关闭的 。

所以,最后我们也只能安慰孩子,现在虽然无法为自己做主张,需要听从父母的意见,但几年之后,当他慢慢长大,自然拥有更多争取自己决定的空间,也可以透过表现来证明自己具有做决定与自我负责的能力。

这个技巧叫做有期徒刑化——痛苦不会无限延长,总有拨云见日的时候。

与父母的情感拉扯,是一辈子的功课

然而,我们也心知肚明,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情感拉扯,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功课。许多心理励志书籍都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受父母影响极大,最终还是得回头与父母和解,才能把自己的人生过好。

令人欣慰的是,高中阶段的孩子,有些人已经在思考如何透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来改善与父母之间长期存在的互动不良的困境;而不是只想用鲈的,或者一哭二闹三上吊,不然就是负气冷战等。

与父母的沟通,是一种向上沟通,相较于平行沟通(对平辈)或向下沟通(对晚辈)的难度又更高 。 试想,当我们要与长官讨论或提出我们的主张或建议时,是否也会迟疑再三、难以开口。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借用企业组织中向上管理的学问于与父母沟通上。向上管理指的是经营与主管或上级之间的关系。

国内着名的专案管理咨询顾问张国洋与姚诗豪在其着作《没了名片,你还剩下什么》中提到 向上管理 的五个原则 :

(一)了解老板的目标

(二)了解老板的沟通模式

(三)了解老板的作息

(四)了解老板的管理风格

(五)了解你的角色定位

若套用这五个原则在与父母长辈的沟通上,或许有助于孩子与父母沟通协商,争取到自主决定的空间。稍微改编一下,孩子对父母进行向上管理的五个原则可以是:

1、了解父母在教养孩子上的目标:

父母最终期待将孩子教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具有谋生的能力、受人尊重肯定、拥有财富地位、能影响与改变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或者,只是要让父母感到光彩有面子就行了? 父母常将自己的需求投射到孩子的教养上,因此,探究父母内心深层的需求与价值观通常可以一窥究竟 。

2、了解父母的沟通模式:

可能是权威式的沟通型态 ,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不容反驳;或者是 平等交流式 ,愿意倾听孩子怎么说,同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能是 回避讨论式 ,什么都不愿意听,什么也不愿意说,关上沟通的大门,或总要孩子去找自己的另一半商量。

3、了解父母的生活型态:

父母从事的工作性质以及日常生活作息;一天之中哪些时刻最忙碌?哪些时候最容易动怒?哪些时候轻松温暖好说话?

4、了解父母的管教风格:

权威型 的父母具有相当大的主导性,孩子少有商量的余地; 威信型 的家长能够民主地与孩子讨论与交换意见,但也会竖立起合理的标准与界限; 宽容型 的家长对于孩子的事情总是交由孩子自行决定,虽关心但不多干涉,也少给建议; 冷漠型 的家长则是对孩子的事情一副事不关己,只专注在自己的兴趣上,少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 通常父母的管教风格会在其沟通模式中反应出来 。

5、 了解你自己在父母心中的角色定位:

父母将你看做是什么呢?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自己的财产、他们本体的延伸、或者用来弥补或满足其成长缺失的工具?这通常得回归到父母的内在需求去探讨。

或许,让孩子学会这些,他会更知道如何向上沟通,达成沟通目标的机会自然提高。只是,要让孩子完全懂得上述原则谈何容易。连大人自己都搞不定自己的父母了,更何况是个在权力地位上极度不对等的孩子。

还有,一想到要让孩子把职场的那一套搬到家庭里去,透析父母的行为模式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心里沈重不已。 家中不是讲感情的地方吗?怎么会成了耍心机的地方?

这正是家庭与职场不同之处,也是影响沟通效果最复杂的地方。职场互动的理想状态是情、理、法兼具,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 感情会让人觉得温暖有归属,也可能使人窒息难耐 。 再者,职场中遇到上司沟通不成、痛苦至极时,大不了一走了之;家庭里难道可以说走就走,任意与父母切断关系连结?

因此,要把职场向上管理那一套移植应用到家中对父母的沟通互动上,确实有点困难。然而,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这些原则里,在在强调的都是理解自己的父母,这确实是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做到的 。

理解自己的爸妈

孩子得去看清楚父母的立场与观点,同时厘清父母重视的是什么?他们有什么辛苦与为难之处?也去理解父母的成长背景是如何影响他们为人父母后的教养态度。站在深刻理解的角度去体谅与接受父母,这或许会让孩子感到好一点,减少与父母之间的对立冲突。

只是,这仍然不容易。 孩子们会想:我的父母都不愿意理解我了,凭什么我就得理解他们,还要体谅他们? 这不是没有道理。

最终,孩子想表达自己的主张,想获得父母的支持、肯定与认同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因此,在家庭教育里,与其教导孩子如何对父母有效沟通表达,更重要的,还是要提醒大人们要有所自觉: 当孩子们是如此积极地想与我们沟通时,我们是否有着聆听他们心声的意愿。我们是否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地听完孩子们想表达的观点,同时去理解孩子们极力争取的主张背后的初衷为何 。

我们可以不同意孩子的主张或做法,但我们不该关起沟通的大门,或对孩子所说所做的一切全盘否定。

当孩子渴望有向上沟通的能力时,意味着家长相对的也要有向下聆听的意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