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人辞职创业,为啥都不做开发商了?

前不久,阳光100行政总裁林少洲辞职再次创业,引发了业内不少人关注。其实房企高管辞职创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早在2014~2015年时,就出现过一波高潮。当时,万科的高级副总裁肖莉辞职加入创业期的房多多、毛大庆辞职自己创业等,都引发了业内极大的轰动……

明源君觉得,当年房企高管离职创业引发轰动,来自于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的狂热,而当今则来自于反差。反差是因为在大家眼中,地产开发依然是一个土豪的行业,辞职高管的待遇都不低,为啥放着高薪不拿,非要去创业找虐?而且,明源君发现,很多房企高管离职后创业基本都不做地产开发。

01

地产人辞职创业

有主动也有无奈

中国城市化还有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即便往后不再出现过去那种暴涨,这个行业的增量开发领域也还有很多机会。有一些人坚定看好,并选择坚守。也有一些人,选择了离开,去另一片天地打拼。

离开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有些是看到了未来的机会,主动追逐;有些是无奈,被迫转换轨道,选择去创业……

首先是被迫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到了一定年纪还没有进入核心管理层的,另一种是已经登峰造极了的。

去年,华为炒掉35岁以上员工的消息,让很多人战战兢兢。其实不止华为,很多房企也是如此。明源君接触到的众多百强房企,对人才的选择,35岁是一个分水岭。超过35岁想进入房企的高端人才梯队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特别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而无论是百强还是五百强房企高管的位置都是有限的。营销总走马观花,融资总拿不到钱,试用期没过就走人了。

地产人的高薪是用双倍时间双倍精力换来的。到了一定年纪,上不去,继续在原来的位置上干着,不一定拼得过年轻人,薪水也未必涨。某知名房企的老板就明确告诉老员工,应届毕业生的薪水比你高,你们不要有意见。到了四十五岁还在一线,那真的很需要情怀和勇气的。

明源君认识好些房企高管,自己在外面投资了不同规模的餐饮店,问他们为什么会想要投资这个行业,答案是,现金流好啊!

还有一种是幸运儿,年纪轻轻做到了高位,但也到了天花板。曾经一次又一次,我们看到某某明星职业经理人出任联席总裁、联席董事长,被乐观者解读为“突破了职业经理人的天花板”。怎么可能?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个时候大概率意味着你该走人了。

明星职业经理人尚且如此,一般中小房企的高管,当公司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边缘化之后,他们只有两个选择:1、找一个新东家,2、自己创业。正如上面说的,高管的位置有限,一方面年薪几百上千万可能挖不来一个高管,但更多的中高管在为明天发愁,1越发成为一座独木桥,选2就成了为数不多的路。

其次是自己发现了时代的机会,但是在原来的公司格局下没办法施展,只能离开单干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比如,当年肖莉就表示,就互联网买房卖房而言,在既有的轨道上希望它改变,往往会很重,万科做不了这个事情,我只能另外起一个炉灶,用另外一种方式。因此,她加入了当时正处于创业期的房多多。

提到创业之后的转变,刘爱明将之比喻为登山,自己做更能放得开,没有约束,相当于爬一座野山,碰到的永远都是一些未知领域的事,会显得更有激情。

02

房企老总辞职创业

基本都不干地产开发了

林少洲在业内素有“救火队员”的外号,其2016年加入阳光100仅6个月时间,就被任命为阳光100行政总裁,即是对其最好的肯定。

按理说,像这样一个人,辞职以后创业,应该继续干开发,毕竟熟门熟路嘛。可是,林少洲却并没有那么干。而像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首先,传统开发需要资本+土地,创一代要想将政商关系传承给下一代都很难,何况职业经理人离开平台之后再去拿地更是难,现在行业集中度提高,中小房企越发艰难。

以今年前4个月为例,如果按时间比例来算,现在应该已经完成年度目标的33%,即便有的房企喜欢后期发力,那也要完成年度目标的25%才比较安全。

可是,明源君注意到,今年前4个月很多中小房企完成的销售额,不足全年目标的1/10。百强房企略好,但前4个月完成业绩不足全年目标1/4乃至1/5的也大有所在。

业绩完成一半的房企,无论是中小房企,还是百强房企,要么项目集中在同一个区域的两三个城市,要么城市还比较多,但还是集中在受到严厉调控的区域。调控加码之后,所有的销售计划都被打乱,而且无法腾挪。

简单地说,这个行业已经越发讲究拼土地+资本,职业经理人出去继续干开发,跟现有的开发企业相比,根本没有任何优势。

过去三年左右,从房企出来继续创业盖房子的明星职业经理人,如今在市场上基本上已经没有声音了。

而另一方面,很多领域却蕴藏着大量的机会。

林少洲在《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创业?》一文中明确表示,自己是在十九大后有了创业想法的。这跟郁亮读了十九大报告之后,将万科的定位从此前的“城市配套服务商”,改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有异曲同工之妙。

地产人辞职创业,为啥都不做开发商了?

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具体到房地产这个行业,这意味着将来“结构性”问题比“总量”问题会受到更多关注。因为,今天我们国家的套户比已经超过1,距离发达国家的1.1很接近了,住房全面短缺时代已经结束。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分化上,比如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商品住房一定是缺的。商品房不能解决住有所居的问题,所以会出现长租公寓。

地产人辞职创业,为啥都不做开发商了?

这时候,怎么把城市里那些空置的住宅、商业,甚至办公和酒店盘活起来,让一些刚刚进入城市的年轻人有房子住,活得有尊严,就是一个机会。

如果说,过去我们关注建筑本身,未来会更加关注附着在建筑身上的相关服务。过去20年我们房子盖了很多,但跟不动产配套的服务发展却很滞后。当整个行业慢慢从增量转向存量时,围绕着不动产的服务业一定会崛起。

此外,新时代要从“高速增长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企业来说,不能片面追求规模,更要关注发展的质量——包括产品、服务、经营管理的质量。

按照林少洲的说法,现行房地产行业“过度追求规模和简单复制的状态”令人痛心,但包含了居住、娱乐、文化能多种功能的文旅项目才是“这个时代的需求”。

就宏观角度来说,还要脱虚向实,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包括碧桂园、恒大、绿城等房企纷纷进军高科技行业的重要原因。

但每一个企业都是有基因的,不是什么都能干。比如,最近几天明源君在参加地产生态创业营的学习,不少已经在存量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分享嘉宾表示,他们的员工多数来自于酒店服务行业,因为无论是联合办公还是长租公寓等,都是苦活脏活累活。做开发的人,习惯了赚快钱大钱,心态和思维很难扭转过来。而事实上,这些领域才刚刚开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地产人辞职创业,为啥都不做开发商了?

刘爱明说他始终有个认知,认为中国永远会是制造业大国,体量庞大的高科技制造业总归要转型升级,中城新产业就聚焦于为制造业企业的转型提供服务——从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帮助。

之前明源君还专门撰文分析过,产业园也是需要规模的。而目前仅华夏幸福等几家头部企业就占了半壁江山,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出现了特色小镇这种模式。未来可能还要自己亲自上阵干产业。

以上这些,不是资本+土地能够解决的,拼的是运营和服务能力。这种特殊的能力,可以实现专而美,且很难被人学会…

怎么干更容易成功?

美国《企业家》杂志创刊词,简单却激励,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投身创业的热潮,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伟大的企业家!

可创业从来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情。根据不完全统计,近7年诞生了几万个与地产紧密相关的创业项目,但其中活到3年以上的不到1%。

明源君跟不少泛地产生态链公司的创始人交流,他们表示,有些道理似乎都懂,但有些坑是你必然要踩的。当然,坑有大小,懂得一些基本的原则、规律,或许仍然不能避免掉进坑里的命运,但至少可以掉进小一点的坑里,可以更容易爬上来。

事实上,过去多年来,数万“先行一步”的创业者们的失败,为未来“先行半步”的地产创业者积累了经验,值得后来者参考借鉴。

一、时间点很重要,不然容易死

长租公寓,近两年无疑是风口。可是,有人在G20前后投资了长租公寓领域,遇到G20期间停工的政策,资金一下子周转不过来,最后基本都赔光了。

有句话说得好,永远不要与趋势为敌。因为市场永远是对的。

联合办公也是过去两年的大热概念,但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在干了。可是,在双创热潮将众创空间、联合办公吹热之前,公众对这种业态是没有认知的,很难接受。比如,世鳌创始人刘天飙十年前就开始干中国版的雷格斯了,招租时,客户就问:我公司的办公位在你的公司里,客户来了一看,会不会觉得我是皮包公司、骗子。

地产人辞职创业,为啥都不做开发商了?

刘天飙坦言,面对这个问题,当时没有办法解答。直到双创来临,大家才开始对这种产品有认知,并接受。

当然,过去三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联合办公空间,现如今很多已经消失。站在今天再来看,如果想清楚了模式,再去干这个,比上一波热潮中头脑一热就冲上去,成功的概率可能反而会高多得多。

有些失业的房企老总跟明源君交流说,计划创业做智能机器人管家。明源君就觉得非常不靠谱。

二、利用过去的积累,整合资源

虽然很多房企高管创业不做开发了,但基本还是在泛地产生态链上,与地产还是紧密相关的,只不过玩法变了。如果能够整合过去在业内的资源,那会如虎添翼。

事实上,一些房企高管离职创业,原来的东家都会以参股、合作等方式介入。因为传统的开发企业其实有有各种各样的焦虑,试图打造新生态。但在既有的格局下,内部突破是非常难的。有靠谱的人愿意出去干,直接投资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据媒体报道,林少洲即将组建的公司将在股权和业务上与阳光100有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阳光100的参与将包括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来投资,并将一些低密度、郊区的文旅度假项目交由林少洲的新公司来运营管理。

再比如毛大庆干优客工场时,也得到了老东家万科的大力支持,最近还与万科集团北方区域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另外也为其获取其他开发商的物业提供了便利。

三、用能力的轻资产撬动重资产

如上所说,增量开发是重资产,讲究资本、土地等,而如果在存量领域创业,需要的是特殊的运营和服务能力,轻资产是可以撬动甚至整合重资产的。

比如,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总投资达300亿元的潼湖科技小镇,具体分工中,中城新产业控股负责产业的规划和运营,住宅、商服等生活配套由碧桂园负责开发和建设。中城新产业控股出资20%!通过与开发商的合作,中城新产业自身获得了快速发展。

甚至还有的产业地产公司,运营团队所占股份超过了合作方(一家地产公司),这就是软实力的巨大威力。

四、做顾问导师,直接知识变现

明源君认识一高管,前两年被边缘化,于是选择了辞职。考虑到干很多创业项目都是一件十分辛苦且成功率很低的事情,而他自己年纪又大了,既想做点事,又不想太辛苦,于是就搞了个顾问公司……

该老总平时善于学习、系统总结,加上在一线有长期的经验,对成本有深刻的理解,其最大的业务就是给其他房企做成本管控方面的培训。由于在专业领域知名度较高,因此干得还不错。

还有不少地产人,策划部的辞职后开策划公司、景观园林专业的辞职后开景观顾问公司、品牌的辞职后做自媒体等,都是非常轻的模式,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先干起来,后续可以根据情况慢慢上规模。

小结

加班地产人来说是家常便饭,前不久几家房企倡议员工一周7天午休,引发轩然大波。对中高管来说,职位越高,责任越大。创业的付出的一定比在职场中更多,责任也更大,能够成功的总是少数。 但对不少地产人,特别是高管来说,这似乎又是一种宿命,只能说且行且珍惜吧。

地产人辞职创业,为啥都不做开发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