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底層到社會精英,澳洲華人奮鬥了200年!

1818年,來自廣東的麥世英在傑克遜港下船,成為有記載的最早一批來澳華人移民之一。200年來,華人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的主體民族之一。

從社會底層到社會精英,澳洲華人奮鬥了200年!

今時今日,在澳生活的華人大多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三次移民潮來到了澳大利亞這個美麗的國度。

1978-1992第一次移民潮以尋親、勞務、留學以及偷渡的形式出國,並陸續定居,其中勞務移民是主體。

1992-2002第二次移民潮以留學、技術勞工等形式出國。第二次移民潮的職業呈現出一定的多元化趨勢。涉足商業、科技、教育、金融、服務等各行業,其中有不少人成為本行業的佼佼者。

2002-2012第三次移民潮以投資移民為主要形式,以富人、精英階層為主要移民群體。

據澳洲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在澳洲的中國移民數量呈不斷增長趨勢,在中國出生的澳洲居民人數已增長至52.604萬人,較5年前的38.742萬人實現大幅增長。

同時擁有中國血統的澳洲居民人數已達到逾120萬人,在這部分人口中,約有41%的人出生在中國大陸,而澳洲則是第二最常見的出生地,人數比例為25%,緊隨其後的是馬來西亞(8%)和中國香港(6.5%)。

目前,澳洲說中文的人口有59.8萬人,每年增加5.2萬人。中文已經成為澳第二大被廣泛使用的語言,中澳交流的日漸深入更是不斷掀起“漢語熱”。

今年是華人赴澳移民200週年,歲月倥傯,當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對照當今在澳華人的新面貌、新成績,不禁感慨萬千。

最近幾年,華人全面融入澳大利亞社會,在投資、文化、科技、政治等多領域都有著自己的貢獻。 當地人對中國的態度更是經歷了一系列轉變,從抗拒到嫉妒,如今正逐漸變為接受。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強大,中國國內的一些生活方式更是開始“滲透”進澳大利亞的華人圈。

可以說,赴澳華人移民是近代以來澳大利亞社會、經濟變遷的見證者。那麼,在澳華人的生活究竟過的怎麼樣呢?除了人口結構和語言,在澳華人又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澳洲?

閱讀導航

一、從China Town到華人區

二、在澳華人適合的職業?定義不斷刷新

三、華人改變澳洲教育觀

四、華人購買力改變澳洲

從China Town到華人區

人們定居在一個地方是因為這裡有他們喜歡的東西。當來自他們國家的人越來越多時,他們就會被吸引到相同的地區,因為他們覺得周圍都是與自己類似的人,感覺非常舒適。

澳洲以多元文化著稱,她以海納百川的氣勢包容著世界各族裔的文化,在這片769萬平方公里廣袤的土地上傳遞著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從早期主要的歐洲移民開始至今,澳洲已成為一個由來自190多個不同國家、超過300種不同血統的多元化人口組成的國家。

外觀都是古樸典雅的,中國式風格的建築,要是在中國並不覺得稀奇,像北京西安許多老城處可見。但是在異國他鄉遇到就變得格外親切了。在澳洲也有一些這樣的建築——澳洲的唐人街(Chinatown)。

從社會底層到社會精英,澳洲華人奮鬥了200年!

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一直是新來乍到的華人移民的聚集地。早年間,澳洲華人很大一部分都住在唐人街附近,並在這裡做生意,經營著自己在澳洲的生活。

以悉尼為例,其唐人街就坐落在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段,街緊鄰悉尼的達令港,唐人街的主街是德信街(DIXON STREET),其他還有周邊地區的沙瑟街(SUSSEX STREET)、喬治街(GEORGE ST)、高寶街(GOULBURN STREET)和利物浦街(LIVEPOOL STREET)。

不少中國人移民澳洲後,為了更快適應澳洲的生活,多會選擇先居住在華人聚居的社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華人區的概念已經漸漸取代唐人街。而悉尼作為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移民的熱門目的地,自然也誕生了不少華人聚居的社區。

這些社區內隨處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及生活習俗。每逢春節,澳大利亞華人區到處張燈結綵,舉行舞龍舞獅、武術等表演,氣氛熱鬧非凡,很多當地人都來圍觀。

從社會底層到社會精英,澳洲華人奮鬥了200年!

說到澳洲華人的聚居地,很多人或許最先想到的就是悉尼的Hurstville(好事圍)。但進行全澳數據比較後發現,墨爾本市區成為2016年人口普查的“黑馬”,以1.83萬的華人人口數量位居全澳之首。

在中國移民比例最高的前6個澳洲地區中,分別為:新州的Hurstville、墨爾本CBD、維州的Glen Waverly以及新州的Burwood、Campsie和Chatswood。從人口比重來說,好事圍(55.3%)和寶活(Burwood,51.2%)是華人超過一半的僅有的兩個區。

在新州華人聚居地前三名的區分別為Hurstville、Chatswood、Carlingford。在15個上榜區中,佔當地人口比例50%以上的有兩個區Hurstville、Chatswood。佔當地人口40%以上的有七個區,華人佔到30%以上的區有六個。

澳洲各大城市華人聚居的地區都各具特色。但已有越來越多的華人在定居時,不再以“華人區”作為選擇標準,而是更多的關注自身的需求,如交通發達、教育資源、自然風光、生活便捷等等。

在澳華人適合的職業?定義不斷刷新

在現代社會,作為一個普通人,要想在任何一個地方生活下去,首先需要的是一份工作。在澳華人也一樣將在當地就業作為在澳洲站穩腳跟的根基。

生活在澳洲,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非富即貴。大多數在澳洲的華人,依然保持了在國內那樣勤勤懇懇,艱苦奮鬥精神。

早年,很大一部分中國大陸移民的學歷相對較高,但實際上澳洲更需要藍領技術工人。另外,對於老移民來說,語言是最大的障礙,進入主流職場的機會微乎其微。限於能力和資本,許多華人的移民生活都是從做體力工開始的,例如餐廳、清潔、勞工、零售及出租車司機等。

自2011年後,年輕移民的英語水平大幅提升。越來越多的新一代移民開始在澳洲從事財經商業、法律政治、醫療保健、工程建築、財務會計等職業。

澳大利亞2016年人口普查數據描繪了澳洲在教育、職業等方面的現狀。總體上,超過80%的澳洲工作人口從事服務行業,而獲得中小學教育以上學歷的人口比例有顯著提升。在澳華人在華人圈內的職業和教育狀況,與全國整體狀況相比雖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卻更是具備自己的特點。

從統計數據來看,華人從事會計職業的人數依舊最多,其次是銷售。零售經理和廚師也是華人中比較熱門的職業。

在行業分佈上,華人最多的行業(Industry)是住宿與食品服務業,佔澳洲華人人口的13%;其次是健康護理與社會援助行業為11%;從事零售業、專業人士與科學技術服務業的比例皆為10%,並列華人最多行業榜第三位。另外,製造業也相對較高,為7%。在金融與保險服務行業、教育培訓行業的比例均為6%。

從社會底層到社會精英,澳洲華人奮鬥了200年!

在澳華人的學歷水平顯著高於澳洲整體水平,尤其持有學士或碩士學位者。華人獲得碩士學位(Master Degree)的比例佔整個澳洲華人人口的10.7%,獲得學士學位者(Bachelor Degree)佔所有在澳華人的比例為23.4%。範圍如果只考慮中國內陸和港澳臺地區出生的人口,碩士和學士學位獲得者佔比更高,分別為13.7%和25.4%。而全國的整體比例分別只有3.2%和12.3%。

總的來說,有研究生級別學歷的華人在澳洲華人人口中佔12%。在中國內陸和港澳臺地區出生人口(適齡和適用者)中,研究生級別學歷的人口比例超過四分之一(26%),遠超全國整體8%的水平。

華人具有大學學位(學士和研究生級學位)者佔所有適齡華人的比例高達69%,是全澳整體比例(33%)的一倍還多。

勤勞的移民對澳大利亞有頗多益處,且世界上鮮有比亞洲人更勤勞的人。而中國人的勤奮在亞洲尤其突出。據CGU保險公司的移民小生意者調查報告顯示,從事小生意的澳洲移民為當地經濟做出了很大貢獻,他們比非移民人口更有創業精神,也更有拓展事業的雄心。

調查發現,做生意的移民中,有83%是在到達澳洲之後開始他們的第一次創業。根據該報告的調查,移民企業主注重創造新工作和擴展經營的趨勢意味著他們可能在未來10年內為澳洲創造高達20萬份的新工作。

可以說,今時今日華人的身影已經遍佈澳大利亞各行各業。相信未來華人職業選擇的特點及傾向性會更加模糊,所謂“適合華人職業”的侷限性也將逐漸消失。

華人改變澳洲教育觀

中國人歷來認為,教育是取得一切成就的關鍵,在澳洲的華人也不例外。2017年澳大利亞新州有7.7萬學生參加高考,隨著高考成績放榜,各科狀元新鮮出爐。有近20名華裔子弟成為各科狀元,約佔狀元總數的六分之一。

從社會底層到社會精英,澳洲華人奮鬥了200年!

據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澳大利亞的移民學生,尤其是來自中國、印度和菲律賓的移民孩子,學習成績優於本地出生的學生,而且澳大利亞的移民學生比其他多數國家的移民學生學業能力出色。

通常來看,澳洲多數人高中畢業後就工作了,或者上個社區大學,學點應用性的技能。另一小部分人興趣得到了很好的呵護,視野得到了拓展,成為頂尖的學生。

對澳洲人來講,只要保證精英足夠強大,整個澳大利亞就可以繼續前行。至於他們的超市收銀員、卡車司機、工人、農民等聽說讀寫的基本功不紮實,並沒什麼關係。

但對很大一部分澳洲華人中產階層來說,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們是焦慮的。焦慮的原因在於對自身地位的不安全感。東亞社會又尤其注重孩子的教育,中國、日本、韓國都是如此,大家都喜歡比較孩子的成績,激烈的競爭放大了人們的焦慮。

在澳洲3點放學之後,大多數華人的孩子,都要揹著書包,拿著樂器,去各種輔導班。大多數華人家長認為:一個不去輔導班,不花大價錢學習才藝、參加社會活動的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

在悉尼和墨爾本,各式各樣的培訓班蔚為風行。大家都知道孩子們一窩蜂學補習不正常,但誰都不願意輸。在亞裔家長的補習風氣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澳洲本地家長也加入了送孩子補習的熱潮。

華人家長更是崇尚精英學校和私立學校;因為對很大一部分澳洲華人來說,中國教育以顯性的應試來劃分學生群體,西方教育實際上是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公立學校只提供有限的基本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

以新南威爾士州為例,非英語背景的學生在公立學校約佔三分之一,但在排名前十的精英中學裡,他們所佔比例超過90%。在連續20年HSC成績名列全州第一的James Ruse中學,非英語背景學生多達97%,而其中大部分都是華裔學生。

而另有一部分更加財力雄厚的華人家庭會為孩子選擇私立學校教育,私立學校的孩子中,由精英家庭出身的比例最大。

與此同時,澳洲受歡迎的公立學校和嚴格的學區規定正形成貧富隔離的惡性循環,致使很多相對貧困學生無法就讀這些院校。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往往已經居住在擁有良好師資的居民區內,而且他們願意為學區內的公立學校增加預算開支。

許多華人家長想要送自己的小孩上熱門的公立學校,往往為此提前多年就進行計劃,甚至為了能夠享有好的就學機會舉家搬遷。但“學區房”不是誰都買得起的,根據一項最新報告顯示,在悉尼熱門學校周邊購置住房更是不易了,一些公立學校附近的房價較去年最高飆漲了三分之一,大多漲幅超過20%。

最新的《Domain學校周邊房價報告》顯示,在截至2016年10月的前12個月中,相較於整個悉尼地區房價1.5%的增長,悉尼增長最快的10個學校周邊的房價漲幅超過了20%。

經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很多家長甚至不惜提供虛假的學區房屋租賃文件以獲取入校資格。

在澳洲大城市是否擁有房產,又將會在未來產生很大的累計效應。其中包括是否能接受“良好”教育,是否有工作、機會、房產財富。而且這還不像過去的幾代人那樣隻影響到自身,而是將影響到後代。“學區房”對華人家長來說更是意味深遠。

另外,與大多數澳洲本地家庭不同,在面臨專業選擇時,華人父母往往比孩子本人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和絕對的主導權。許多華人家長們始終認為,有些“實用”的職業收入高,受人尊敬,可以提高社會地位;甚至認為許多專業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這個領域將賺不到很多錢,也不會有很好的社會地位。

其實,重視教育並不是亞洲中產階級家長的偏執,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已經有越來越多澳洲家長意識到高薪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壁壘在不斷加高技術的進步在加速階層的洗牌和分化,高知階層碾壓底層是常態,保持足夠強的學習能力是保持在本階層的關鍵。

不可否認,不論在澳洲還是在中國,優質資源永遠是稀缺,競爭也會非常激烈。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澳洲本地家長有了危機感,開始模仿華人家長的“虎媽”式教育方法。但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有了資本累積的華人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在快樂成長。

華人購買力改變澳洲

不知從何時起,澳大利亞華人購買力新聞成為了本地媒體頭條報道的“固定節目”。

從社會底層到社會精英,澳洲華人奮鬥了200年!

奢侈品從華人橫掃各國奢侈品店,到中國富翁海外買豪宅,澳洲電視節目、報紙刊物都不乏此類新聞。

在澳洲,華人一直都是奢侈品的一大消費族群;許多奢侈品店華人顧客比例可高達60%,其中包括本地生活的華人以及來澳旅遊的華人。另外,在澳中國留學生和代購群體也不容小覷。

房地產澳大利亞華人在房地產市場上更是“穩操勝券”,他們正在以比其他澳大利亞人更快的速度購買房地產。新的研究顯示,在中國出生的澳大利亞居民,涉足房地產市場的可能性比其他澳大利亞同胞高出23%。

從社會底層到社會精英,澳洲華人奮鬥了200年!

2017年聖喬治購房調查數據(St George Home Buying Survey)顯示,有近75%的澳大利亞華人擁有自己的房子,而非華人群體只有61%是房主。該調查數據還顯示,46%的中國出生的澳大利亞人,正在積極尋找併購買房產,遠高於其他澳大利亞群體34%的購買意願。

中國出生的澳大利亞人在房地產市場上往往更為成功,儘管他們僅佔澳大利亞人口的3%,因為他們從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那裡獲得經濟援助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兩倍。

大約44%的華人獲得了家人和朋友某種形式的幫助,而15%的人獲得了家人贈予的資金。另外,澳大利亞華人還可能會把本地和海外資金組合在一起購房。由於中國買家這種資金“開掛”的優越性,以及在房產市場上的“豪情萬丈”難免引起當地普通居民的不滿。

在澳大利亞,曾經購房能力(房產可負擔性)是一個很冷的話題,很少有人談及。但是現在,隨著澳大利亞房價的不斷上漲,澳大利亞人民也不得不談及這個問題。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澳大利亞的房價是由中國人炒上去的,澳洲人普遍認為中國投資者“非常富有”。

代購另一方面,近年來,澳洲零售業的前景雖不容樂觀,但有越來越多品牌另闢蹊徑,靠中國代購來拯救自己。

據《澳洲金融評論報》報道,中國因為人口眾多有著極強的購買力。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消費者對國外商品的興趣可謂是與日俱增。在這時,有部分澳洲商家瞅準時機,通過代購這個渠道,將大量商品銷往中國。

隨著在澳洲從事代購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代購商店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據一位業內專家統計,目前,澳洲和新西蘭有1500家代購店,許多代購店還通過與物流公司合作提供打包和送貨服務。

在網上經常有調侃“澳洲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少了中國的留學生、中國的購買力、中國的經濟發展,澳洲經濟必將走向崩潰。”這樣的論調。甚至有許多澳洲人也對這種觀點表示贊同。

這類觀點無異於在提醒澳洲當局注意對中國的依賴性並且應當在將來尋求新的貿易發展機會。但事實上,中國的剛性需求也對澳洲產品有較強的依賴性,澳洲離不開中國發展帶來的市場,中國也離不開澳洲的產品。

中澳之間的關係有很強的互補性,但要想讓這種互補性更好的發展,則需要雙方更多的尊重以及理解。

END

在澳華人融入當地生活,新一波移民潮值得期待

昨日(2018年5月20日),來自全澳各地、各界、各族裔的代表近2000人匯聚悉尼市政廳,舉行“澳大利亞各界紀念華人來澳200週年大會”。

紀念大會上,澳大利亞著名華僑華人領袖黃向墨教授發表主題演講指出:華僑華人來澳200年,是堅忍奉獻的200年,是奮鬥開拓的200年,是積極融入的200年,是團結協作的200年。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及澳大利亞這個美好家園的未來充滿信心。

今時今日,澳大利亞華人已經越來越融入本地,在投資、文化、科技、政治等多領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貢獻,為澳大利亞社會增添了活力。雖然每一位華人都攜帶著獨特的文化烙印,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華人不再只專注自己的生活,而是更多的開始關注澳洲社會的發展;利用自身擁有的資本、資歷,積極為澳洲本土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作為中澳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澳華人也在不斷提高語言水平。

除了語言能力,在澳華人也開始努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推動有利於華人的法令出臺,與不公平現象作鬥爭。

一項對全球近140個國家接納移民態度的調查顯示,澳大利亞更是世界上最接納移民的國家之一,它反映出世界各國的移民當中,澳洲移民屬於最有幸福感的群體之一。

中國第四次移民潮也已經在醞釀。和前三次移民潮相比,移民群體並不一定要獲得移民身份,他們更多以追求高質量生活為主,例如清潔的空氣、安全的食品、無拘束的工作環境、優良的基礎教育等。

這一波移民潮在很多方面也突顯出自己的特點;在移民主體上,第四次移民潮以年輕人居多,這部分群體大多有出國經歷,沒有語言障礙,觀念視野也較為國際化,較為容易融入所在國主流社會。

除此之外,新移民是否能身心融入南半球的這片沃土,讓他鄉變故鄉,考驗的還有澳大利亞本身的人文溫度和治理水平。

世上有一種錯覺,是說給那些他鄉遊子聽的。叫做:“還是留在家裡好!你去了外面,沒法融入當地主流文化”。彷彿融入主流文化是極必要的,彷彿不如此,便永遠遊離於主流之外。

可究竟什麼是主流文化、主流生活呢?跟當地大多數人過一樣的日子?在這個移民時代,其實所謂“一種主流文化一統江湖,可以拿來劃分等級” 、“你非融入不可,不融入就要挨排擠”的時代,已經與我們漸行漸遠。事實是,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是他鄉遊子。

這個時代,幾乎每個人都生活在別處,而每個別處,都未必再屬於本鄉本土。

200年後的今天,澳大利亞也成了家鄉。

從社會底層到社會精英,澳洲華人奮鬥了2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