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日曆丨普米族搓磋

非遺日曆丨普米族搓磋

非遺日曆丨普米族搓磋

科普分割線

普米族搓磋

“搓磋”為普米語,“搓”意為(這種)舞,“蹉”意為跳,即跳(這種)舞之意。舞時,領舞者按一定節奏擊羊皮,起到鼓聲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此外,還有“四弦舞”或“普米鍋莊”之稱,主要流傳於蘭坪縣的通甸、河西、啦井、金頂及石登等鄉鎮普米族聚居的村寨。

“搓蹉”起源歷史無文字可考,民間傳說在一次戰爭中,普米族先民在夜間燃起篝火,通宵達旦跳“搓蹉”舞,令敵人誤以為他們人馬無數,最終智退敵人。傳統的“搓蹉”舞據老藝人說,原有72調,即72套舞步的變化,現保留下來的只有“團聚舞”、“碗筷舞”、“相近舞”、“鞋底相碰舞”、“臂部相撞舞”、“結尾舞”等12套。

“搓磋”的隊形主要有(手牽手的)單圓圈、雙圓圈及半圓圈,一般習慣逆時針方向跳,也可順時針方向跳。若圍成雙圓圈時,順時針逆時針方向跳均可。舞時不受時間、地點和人數的限制,參加跳舞的人可隨時介入,也可先後起步,也可部分人舞,另一部分人邊走邊唱(民歌)。待唱完後,又隨之起舞。“搓磋”的速度一般為中速。速度慢時,舞步輕盈、飄灑,彷彿微風有節奏地牽動著衣裙;速度加快時,舞步粗獷、有力。

2006年6月7日,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申報的“普米族搓蹉”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片分割線

非遺日曆丨普米族搓磋

非遺日曆丨普米族搓磋

非遺日曆丨普米族搓磋

非遺日曆丨普米族搓磋

以上圖片來自飛翔在籠中,特此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