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舞蹈之鄉

在我國有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民族,叫作普米族。

這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的語言,這種語言叫作普米語,若是按照語言譜系分類老看,它屬於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羌語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

這個民族的人口非常少,到目前為止也只有2萬人左右,大多分佈於雲南省怒江州的蘭坪縣、麗江市的寧蒗縣、玉龍縣和迪慶州的維西縣省等地。

普米族——舞蹈之鄉

普米族人信仰苯教,韓歸教還有藏傳佛教。

普米族的文化相對來說比較開放,這是由於他們的祖先曾經一直在遷移,從而他們的文化不斷地融入新的文化,形成如今的普米族文化。

被稱為舞蹈之鄉的普米族,每至佳節來臨,人們便伴隨著音樂,邊唱邊跳。

普米族——舞蹈之鄉

普米族人有著自己的節日,對於他們來說,大過年,大十五節,繞巖洞,轉山會,嘗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還是要屬大過年,節日一般持續三天,有的甚至半月。普米族人在除夕之夜,先要放火炮三響、吹海螺,在鍋莊上供豬頭。次日,上屋頂祭房頭,取新水。家中如有年滿13歲的男女兒童,則要舉行隆重的“穿褲子”和“穿裙子”儀式。

所謂“火塘”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火炕”,普米族人認為,人死之後靈魂將分成三個部分並居於三處,其中之一是在自己家中火塘及鐵三角架附近。三角架是由古時的“三塊白石支起鍋”轉化來的。在三塊鍋莊石中,靠南邊的一塊代表火神,上首一塊是男人魂魄聚集之所在,下首一塊則是女人魂魄集聚的神物。由於人們尊重火塘神,認為火塘的神靈能左右人們的生計與生殖,因此火塘在人們的心目中具有了作為生計與生殖的象徵意義。

普米族——舞蹈之鄉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很複雜,既有祖先崇拜,也信仰藏傳佛教,同時也有對自然的崇拜。每逢重大事件,例如節慶、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請巫師殺牲祭祀,誦經祈禱,以祈求消災免難,保佑平安。

普米族——舞蹈之鄉

普米族人虔誠地信仰著神靈。他們認為萬物皆有靈性,山神給予人們定居的處所,灶神左右家人的興衰,龍神主導風雨,為人間帶來雨旱甘霖,在普米族人的潛意識和言行中都充滿著對神靈的敬畏感和虔誠心。

普米族——舞蹈之鄉

普米族人還相信預兆,若是孕婦夢見刀,槍,劍,矛等,則預示著將要生男孩,夢見蛇,魚,蝦等大多是要生女孩。

56個民族非遺傳承保護推廣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由天津榮程集團投資建設,其採用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它的建成,吹響了榮程文化戰略轉型的號角,以“生命、生活、生態”為發展核心,承載著挖掘、傳承、記錄、弘揚的使命,形成全行業與榮程集團共和、共生、共享、共贏、共榮的高度認知共識和文化行業高地。

普米族——舞蹈之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