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都說“放肆”,而不說“放叄”、“放伍”?

人不狠站不穩34283284

放肆這個詞在《漢語大辭典》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放縱,一個是古代的一種刑罰,也就是棄世,在大庭廣眾之下砍頭,然後曝屍街頭。

這其實是結合了放和肆兩個字的意思。

漢代之前,並沒有放肆這個詞,放,就是放縱,肆有把屍體擺那,也就是陳屍,的意思。

到了漢代,有了放肆這個詞,但這時候就是放縱的意思。到了魏晉南北朝,在放縱的意思之外,又有了棄市的意思。這個時候,放和肆兩個字,各自都能表示放縱的意思,但是,放沒有棄市的意思,而肆有這個意思。

到了唐宋時期,放肆連在一起表示放縱的意思,之前棄市的意思沒有證據顯示被沿用。到了明清時期,放肆在表示放縱的意思的基礎上,引申出了輕率的意思。

到了近代,放肆不但繼承了放縱的意思,還一併繼承了輕率的意思。當然,在之前很長的時期,在放肆這個詞存在的同時,放和肆也單獨作為詞存在,各自也表示放縱的呃意思。但是到了近代,只有放肆這個詞存在了,放和肆各自不再作為詞出現,即便出現,也不在表示放縱的意思。

其實,放和肆的分分合合是有原因的。放和肆各自都有不少義項。比如,放有放逐的意思,有放縱的意思,還有放棄等意思。肆有明顯的意思,還有鋪陳的意思,當然也有放縱的意思。這樣以來,當它們各自出現的時候就會變得很麻煩。於是能共同表示放縱意思的放和肆就被連起來用了,也就是同義連用,於是就有了放肆這個詞。這,才是詞語流變的內在原因。


了不迪

古人都說“放肆”,有三種說法。

一是“肆”通“市”。

相傳與孔子殺少正卯時的放肆弄混了,即殺人後把屍首置於街市上,起殺一儆百的作用。《周禮》中說,死刑要“肆之三日”,陳屍示眾三天。

這裡的“肆”又是擺放的意思,但無論哪種說法與“放叄”、“放伍”沒有任何關係。

二是“肆”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意思。

典故源於《關尹子.六匕 》中“一鰕至微,亦能放肆乎大海。”意思是一條鰕魚很微小,但它同樣能自由自在地在大海里遨遊。

按中國傳統禮節,是長幼有序,凡事都要講規矩的,話說不講規矩不成方圓,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於是對於不守規矩的人,就有了“放肆”一說。

現在多用於告誡,警示。長輩對晚輩也常說“放肆”,就含有警告,不許胡來的意思。如果說成 “放叄”、“放伍”就令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第三種說法才與大寫數字肆有關。

相傳有一天,唐玄宗與愛妃楊貴妃玩的投擲骰子游戲。楊貴妃先擲,擲的是雙叄點,皇帝肯定不想輸,在投的時候就說“雙肆點”。結果果真擲了雙肆點。至那以後,唐玄宗每逢要比輸贏就會押‘肆’,久而久之‘肆’就成了皇帝的專屬數字。

古時對皇帝都有避諱,如果有人在玩遊戲時,敢“放肆”,就是與皇帝過不去。你說誰敢呢?

如果有人敢“放肆”,那真是吃了豹子膽了。

這樣一來,“放叄”、“放伍”就更沒有來由了。

不過,放肆一詞流傳到現在,多指任性,沒有約束,說話做事沒有任何顧忌的意思。多用於長輩對晚輩的呵斥。領導對下屬極端行為不滿的訓斥。

以上三種說法,你同意哪一種呢?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放肆,其中一種說法出自語出《關尹子•六匕》:"一蜂至微,亦能遊觀乎天地;一鰕至微,亦能放肆乎大海。"這種說法中放肆並不是貶義,而是道家所講任意作為,不加拘束。

至於現在為什麼這個詞大多屬於貶義,應該是出自周禮,。《周禮》規定,被處死刑的人要"肆之三日",陳屍示眾三天,以表示鄙棄之意。"放肆"的"放"是驅逐、捨棄的意思,因此,"放肆"一詞的本義就是棄市,把被殺人的屍體捨棄後陳列到市場上。

至於為什麼不說放叄或放伍,我認為究其原因大概有兩點,其一,國人講究禮儀,溯本求源,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放叄、放伍沒有理論依據,說出來達不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站在理論和道德的制高點呵斥他人,能夠滿足自己高人一等的心理成就。其二,從其發音來講,放,去聲,肆,也是去聲。放肆說出來,慷慨激昂,士氣大漲,能夠讓人感覺自己一下子高大起來。叄、伍,三聲。放叄、放伍,說出來氣勢不足,令人感覺理虧。想象一下,二人狹路相逢,其中一人開口大喝道:“放肆”,另一人開口:“放叄”。呵呵,高下立判。正如熱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臺詞,“放肆”,只能對 “猖狂”-……哈哈


樸素8850060

放肆的肆並不能作為“四”的大寫來理解。在古代典籍中,“肆”字最常見的意思就是放、置、陳列,與“放”同義。《尚書·大誥》是西周初年的作品,性質屬於站前動員令,其中有一句是周王呼眾人上前聽訓,原文為“王曰:嗚呼,肆哉。”這裡的“肆”就是叫眾人前來站好,也就是陳列的涵義。在記錄春秋晚期語言的《論語》中,有一句“吾力猶能肆諸市朝”,這是子服景伯告訴孔子,以我的能力還可以讓他(指讒佞的公伯寮)陳屍於市場或朝堂之上。商周青銅器銘文中,這個字也普遍是如此理解,如銘文結尾常常有“用作寶肆彝”的話,彝就是青銅器,肆彝就是陳列、擺放在宗廟裡祭祀祖先的青銅器。

放與肆的原意皆是擺放、陳列,但陳列在一旁,便不再有人看管,也就肆無忌憚起來(從《大誥》來看,活人顯然也可以“肆”)。因此,兩個字也都發生了詞義引申,產生了“無人管束”、“放蕩不羈”的涵義。著名的大盂鼎銘文中,有“殷邊侯甸與殷正百辟,率肆餘酒”這樣一句話,是說殷商王朝邊境上的侯、甸和朝堂上的百官,全都是喝起酒來毫無節制、不加約束。在古漢語中,通常一個字即是一個詞,與我們今天兩個字或兩個以上的字構成一個詞不同。所謂字,就是文字,而詞是一個獨立構成涵義的語言單位。因此,古代漢語中,放與肆在前述涵義上是同義詞。

不過,隨著語言的白話化,人們往往喜歡將兩個語意相同的詞連綴在一起,形成同義複詞。這種現象在漢語中頗為常見,如喜悅,喜和悅都是高興的意思;願望,願與望都是希望的意思;黑暗,黑和暗都使人看不見。甚至隱痛的“隱”原本也是痛的意思,今天,由於大家的習慣性思維,已經將隱痛理解為隱約、輕微的疼痛了,實際上這與其最初的意思相去頗遠。

放肆也是如此。而由於長期的使用,導致其原本的意思不再為大眾所熟悉,因此才會把放肆之“肆”理解為“四”的大寫。從古代文獻來看,典籍中幾乎沒有用肆代四的情況,表明這種用法出現得比較晚。


就將3

對哦,你提的這個問題真好,這裡面的故事非常有意思,那麼下面我將詳細的給大家解釋一下“放肆”一詞的來歷:

搞清楚了它的來歷,也就明白了它的含義,進而就知道了為什麼不說“放叄”、“放伍”了!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先講一個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傳說,這個傳說就有關於“放肆”一詞的由來:

說是有一次唐明皇和楊貴妃一起玩擲骰子的遊戲,楊貴妃呢先擲,結果運氣頗好,擲出一個雙數,好像是雙叄點。輪到唐明皇擲的時候,他不想輸嘛,所以不停的喊“雙肆點!雙肆點!”結果這皇帝猶如神助,真的就擲出了雙肆點,龍顏大悅啊。

然後他就把肆點塗成了紅色,作為他的幸運色。以後逢賭就愛壓肆號,漸漸的成了唐明皇專屬的數字。而民間賭場玩骰子的時候,因為皇帝是一國之首,所以把壹點也塗成了紅色,但是由於避諱,大家都不會壓肆點,久而久之,敢壓肆點的人,就被人說成你簡直是“放肆”!也就是大不敬皇帝的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是,有個妃子跟唐明皇玩的時候,毫無顧忌的把錢壓到了肆上面,導致唐明皇不爽,其他人也說她“放肆”,就是說她不懂規矩,毫無顧忌之意。

其實放肆一詞更早的時候是出自《關尹子·六匕》,而關尹子是與老子同時代的人物,他寫了著名的道家經典著作,就叫《關尹子》,一共有九篇,其中這篇中就有記載:

一蜂至微,亦能遊觀乎天地;一鰕至微,亦能放肆乎大海。

其實這句話的引申意思就是說,一隻蜂再小,它也能遊觀天地。水中的生物再小,也能在大海中放肆。這裡的“放肆”一詞,其實就是指任意作為,不加拘束的意思。

其實這裡的“肆”字就不是指數字的意思了,也不能把這個詞分開來解釋,只有放在一起才能具備這種含義。

包括後面的《新唐書·李絳傳》中也有記載:

“治生於憂危,亂生於放肆。”

意思是一樣的,都是放縱,任意的意思。

其實我們繼續拆開“放肆”一詞,就會發現,肆字最早的時候其實是擺設、陳列的意思。而“放肆”一詞就成了陳列屍體的意思。

比如在《周禮》中記載的:

王崩,大肆以秬鬯彌。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子(國王)駕崩之後,掌管禮儀的官職要先把王的屍體陳列,而秬鬯彌的意思就是說,使用一種穀物和美酒清洗身體。這裡的秬(jù)是黑黍,鬯(chàng)是一種香酒。

那麼這個“肆”字算是解釋清楚了,其實在周代還有“肆官”就是祭祀的時候負責陳列物品和貢品的一個官職。

在《周禮》中也有規定,被處死刑的人要“肆之三日”,也就是要陳列屍體三天,給予群眾最大的震懾力。

隨著我們語言的演化,這個詞語用途也基本定型了,就成了頂撞上級或者父母的時候,對他們大不敬,都可以直接訓斥他們是“放肆”!

也就是最早是威脅要讓你陳屍街頭的話變成了斥責的意思。

而題目所說的“放叄”、“放伍”這兩個詞語是你自己臆想出來的,除非“放肆”一詞確實就像我講的那個傳說一樣,倒是跟數字有關,其餘的詞彙都跟數字無關啊。

其實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古代人們除了記賬的時候為了防止更改會使用到大寫的數字“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其餘的時候,在文獻中很少會使用“肆”代替“四”。

所以,“放肆”一詞,根本就不能想當然的認為是“放四”,這是說不通的。

也有人說,人民一聽到“肆”就會聯想到死,是一種不吉利的數字,所以用這個不吉利的數字來形容一個人膽大妄為,敢造次,其實也不能說沒有道理,畢竟很多人喜歡“捌”字嘛。

所以這個題目問的有點讓人抓不到頭腦,要按照這個思路下去的話,那麼“行伍出身”為什麼不叫“行陸出身”?“行肆出身”?那麼“陸地”為什麼不叫“伍地”?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字的搭配是代表特定意思的,改了就真的失去了原來的意味。

不知道說了這麼多,朋友懂了沒有?

我叫楊角風,換一種視角看世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楊角風發作

首先要說一下,樓主大概理解錯了,“放肆”的“肆”字並不是“四”的大寫,它另有含義。

如果按照樓主的邏輯,那麼我們還可以依次去深究“隊伍”為什麼不叫“隊陸”,“收拾”為什麼不叫“收玖”,那就徹底誤入歧途了。

“放肆”咱們都知道,就是斥責別人太嘚瑟不禮貌的意思。那麼“放肆”這個“肆”到底什麼意思呢?

告訴你,“肆”居然是屍體的意思!!!!

在古代,如果一個人在法律上被判處刑,是要把屍體示眾一段時間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以儆效尤,告訴民眾犯了罪就會像他這樣,起到震懾民眾鞏固政權的作用。

《論語》裡就有記載曰:“吾力猶能肆諸市朝”,意思是憑我的能力,把他殺瞭然後把屍體放到市集上示眾,都完全沒有問題!《周禮》也有記載說被處死刑的人要“肆之三日”。

所以“放肆”就是把屍體放出來示眾的意思。

放誰的屍體呢?放你的屍體。因為在古代,你如果對長輩不禮貌,長輩就會說“放肆”來威脅你,告訴你如果再這樣繼續不禮貌的話,就要把你殺了,然後把你的屍體放到外面示眾。

哇,聽起來夠嚇人的!

這麼來看,其實“放肆”是一個威脅用語,從性質上講跟“混賬”完全是兩回事。


馬丁馬小虎

我對這個,理解不一樣,其它朋友講的是放肆的起因。我說的是歷史沿革,其實,肆還有一樣,在古代漢字在金錢交易憑據,記帳用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全是大寫,壹,弍,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我寫的是簡化字丶不是繁體字)。直到今天,打條子,寫借據,開發票,收據仍有大寫一欄,其中不泛有肆字。

解放初,解放前,舊時代,唐宋元明清,對市場都稱之為肆,生意,交易的地方,大的酒館叫酒肆。為什麼稱肆?這裡面大有玄機。《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肆在古時並沒有我們現在人們牽強附會說肆不好。我個人理解,肄就比三要多,而且要數字大些。引伸出無限的遐想。就是不可想象,特別寬廣更深的意思,比如說,肆意妄為,就成了放肄,基本上無法相提並論的意思,肆在古時代表東南西北海洋地域。人們有句古語叫放之四海而皆準。四海為家。對一件本來不大喲事情,大肆宣染,就是無限大的意思。在茫茫宇宙中,作為人是很渺小的。肆就是天地,東西南北四方。無邊無際。你還能去比肆嗎。叄和肆是不能顛倒的,所以人們把那些昏了頭的人形容為顛三倒四。就祘一個市場,你襲斷,你都不得人心,敢在肆之上的,肯定是放肆了。


自在瞭然1

放肆,是最古時人們戰車,生活用車一般是肆匹馬拉的。當到地方後必須解開套索架欄,放他們喝水吃草。它們都會自然打滾任意撒歡的場面,馬和驢都要任意而為打滾跳角子奔跳馳騁。沒有了工作時溫順聽話,露出狂野任意自然夲性。一套車三個稍子一個架轅四個生口,當然解開車後有馬和驢四個喝水吃料前必然作為的。所以是放肆,不能放叄,放伍幾乎沒有五馬大車。現三馬子代替馬車,連軍馬場都沒有馬了 ,驢都是快吃完了,馬車都成歷史文物。放肆的景觀,也只有爺爺輩的人們記憶裡,生活中早就離我們遠去。

這是官方罵人,還文明用語,城裡的人們那裡會懂得其中奧妙。還以為美磁磁哩。是官話,氣話,氣得怒吼之話,還有好話嗎?何況還是古人傳下的官話。那是有多少不眠之夜,想出撒氣之話,轉了九十九個灣,想了九十九個馬和驢情景。做了多少故事境界只用瞬間之象,卻精煉到兩個字“放肆。“讓人初時根夲無法細究,不懂其罵,也不會生氣,多數還笑笑的不說話,文明用語。現代新一代更不知原緣,也就慢慢淡得不想原有聯想,深罵,剩下也空喊放肆了。

放肆是官員,長輩非常生氣時,怒火異常常叫喊的話,是精煉成的兩字文明作語。表達了叫喊人的極為難以容忍情緒,沒有髒臭的味道,是中國式罵人最精緻最上尚文明體現。更是官場上級對下級不滿的極度憤怒,不可能溫恭儉讓的語氣,也不會心平氣和。對平等對待。那有平常時總是慈善莊重樣子,更不會囑囑教導。那是急火攻心,火山爆發式狂妄,妄野,妄行的時候噴發的聲音,語言雖然極短。那會有美好的東西,就極微小聲的放肆,也是不滿意流露,更何況一般都是怒吼而發的,能有香的好的美的嗎?我們長輩也會用放肆,也是有極高教養的人才如此才會。平常人很難見到。

是領導和長長輩在對你的極度不滿意時,現場警告。不是忍無可忍的時侯不會喊叫。有必要採取嚴厲指施前,嚴重警告。在領導發出放肆之聲後,下面放肆之人很難有好果子可吃。放肆兩字短得無法再短。包含內容極為豐富,每個人用放肆時,都會不同感受和心理要求,當然不能同樣體會而出,但精練口語,有代表當事人豐富表情和實際要求。更有幹百當官者放肆發出時,更是讓你萬幹思想,無限內容,很豐富,很難把它列出排好,才好預防,不多說了。總之放肆不是平常用語,不是關懷之情,也不是讓你用心體會漫漫消化常言常語,似箭未發,如刀在揮的嚴重警告。能否解救真得看你造化了。


ww3721

看了幾個回答,真是啼笑皆非。有的人已經把某某時代之前沒有放肆一詞的記錄當作之前一定沒有來理解了,這腦子我都替他難過。今天全民記錄,約炮都有人記錄,然而你認為所有的東西都被記錄了嗎?難道你不知道很多資訊是得依靠朋友聊天獲得的,是得依靠旅遊遠行獲得的嗎,網絡都取代不了朋友線下交流和旅行獲得的資訊。何況古代,被記錄那是極微概率事件。

放肆一詞有多種可能,一是驅逐了四或姒這個群體。誰是四或姒,有可能是白種人。確切地說有可能是日耳曼人。他們自認黃種三支系之外的老四。所以西方基本以四為循環數,比如四年一次奧運和選舉。比如餐叉是四齒。比如以four結尾的詞都是好詞。比如佛。

還有一種可能是放司和放姒。就是把姒姓放逐,姒姓就包含了沿海越人夏后氏及其聯姻對象日耳曼,也就是自認老四的那個群體。這個歷史事件就是大洪水發生後大鯀各族群被切割成幾份往多個方向流放。所以放肆最大可能這個。

再看罷這個字,罷指罷免,與放肆的原意一致,就是混蛋的意思。罷字簡體結構是四去,四去為罷。繁體罷為罷,意思一致。能在文獻記錄裡是有熊字代用嫌疑的,罷也有熊的意思,竜neng為雌龍,也符合白種為母系。所以也能勉強對應放肆一詞。

最後放肆自然是指四或姒這個群體肆意妄為放縱。

如果能發現放肆、放縱、放逐、放任、放勳、放齊這些詞哪怕有一個指向流放,那前面推斷就確定了。放確實就是放過的意思,就是不屠滅你,但讓你混蛋。古代兩個黃白聯姻集團集團之間爭鬥確實採用是這個辦法,把人放了。所以屈原才說堯舜之耿介,是尊道而得路。意思就是遵守規則,只是讓你遠走,沒有屠滅對方。因為畢竟雙方是兄弟關係。這種方法反過來這是放任放縱的意思。


國病

“放肆”的本義是殺人棄市 如果有人在尊長面前,言語和舉動都表現得很囂張,就會受到這樣的斥責:“放肆!”辭典對“放肆”的解釋是輕率任意,毫無顧忌,是一個貶義詞。可是,“放肆”最早卻專指死人。 “肆”的本義是擺設,陳列。

《周禮》規定,小宗伯這個官職負責的事情是掌管王國祭祀的神位,祭祀的時候,小宗伯要做一件在今天看來稀奇古怪的事,這件事叫“大肆”:“王崩,大肆以秬鬯渳。”秬(jù)是黑黍,古人把黑色的黍子視作嘉穀,吉祥的作物;鬯(chàng)是一種香酒,用黑黍和鬱金香合釀而成的香酒就叫“秬鬯”,祭祀的時候使用,也用來賞賜有功的諸侯。渳(mǐ)是動詞,清洗屍身。“王崩,大肆以秬鬯彌”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子駕崩之後,小宗伯要先“大肆”,把天子的屍身陳列出來,然後用黑黍和鬱金香釀成的香酒來清洗天子的屍身。 周代還有“肆師”的官職,肆師的任務是陳列祭祀時的位置,擺設祭祀所用的各種器具和祭品。 “大肆”既然是陳列屍體,後來就把處死刑後陳屍示眾也叫作“肆”。《論語·憲問》:“吾力猶能肆諸市朝。”我的力量能夠將他殺了,然後陳屍於市場示眾。《周禮》規定,被處死刑的人要“肆之三日”,陳屍示眾三天,以表示鄙棄之意。“放肆”的“放”是驅逐、捨棄的意思,因此,“放肆”一詞的本義就是棄市,把被殺人的屍體捨棄後陳列到市場上。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尊重長輩和領導,如果在長輩和領導面前顯得過分地囂張,就威脅說要把他“放肆”,殺掉棄市。久而久之,這句威脅的話就變成了今天斥責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