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無瑕的童心

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是民俗俚語,內涵人生智慧,雖然貌似有迷信嫌疑,但也不是迷信不是糟粕。我今天做註解,就是為了破除大家的偏見,這些話在今天依然有借鑑意義,永遠沒有過時。

五人三姓莫走路,很多人就誤會了,以為真是五個人三個姓?不是的,這個指不同心,不統一,沒有帶頭人。如果能有帶頭人,那麼5人也是非常好的組合。

古代排兵佈陣,就有以5人為一個隊伍的,這是標配。我們看隊伍的伍字,就是五個人為一組。前提就是必須要有一個領頭的組長。

這句話的警惕意義在於,只要是5個人在一起的,就必須要有個當頭的,這樣才會好。那麼不管他們要幹什麼自然會無往不利。假設沒有的話,就要踐行莫走路的教條。

三十六人莫過渡,這個事情,就是民俗忌諱了。凡事忌滿,滿則招損。所以寧願稍微略顯不足的最好。能說沒有道理嗎?此是其一。

三十六寓意滿載,不是超載。這是為了安全著想,留點餘地嘛。比如我這個船,限制可以坐三十六個人,那麼人數都坐了,通常也是在於壓力邊緣,如果只坐35以內人數,可以減輕一些負荷,也利於駕馭操作。

另一個更大原因,就是比如這隻船可以坐36人沒問題,剛剛好。可是您忘記了一個事情,就是他們有隨身物品,這個重量是多少呢?是一個未知數啊!

這句話是說給船家知道的,給操作的人知道的。

關於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這倆句話,解釋到這裡,大概就明白了吧?凡事,未必以字面來解釋的,要深入其中,才可以真正探尋真理所在。所以,看事情,是不能光看表面的,這是智慧。如果做不到這點,那麼,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就才變成糟粕了!


命理師陳一宏

老百姓總結出的諺語往往是從生活中來,漸漸地,彷彿形成人們的下意識。在走路,坐船,甚至到合作共事時候,都不由得想起來,併成為行動的指南。

“五人三姓莫走路”,要知道,在過去的宗法制社會,同姓,意味著同祖同宗。所以,先天帶著三分親。所謂“五百年前是一家”嘛!也許因為如此,多年下來,同姓的人往往形成共同的而價值觀,因而彼此相親,相融,相處也更容易。反之,則容易相處困難。

所以,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以免途中有人起歹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嘛!後來,人們由姓氏引申為不同意見、不同勢力的人共事時候,心裡要小心相處,以免惹來麻煩。

“三十六人莫過渡”,有說法是,過去的木船可承載的人有數。如果貪圖趕路,上了一隻超過三十六人的船,船上擁擠,與人易產生口角啦,碰到麻煩事。船行起來,人一多,風再大點,浪再急點,還會有生命危險的。所以,寧可慢點,等下趟船,也不可冒險。這裡邊,全是過來人的叮嚀與囑咐。

這兩句話,謹慎實用,有人說是卑微的族群發出的聲音,像廣東的客家人等等。仔細品味,確實小叮嚀裡有大學問呢。


老照片

其實這句話的流傳有著真實的故事,在過去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往往要很遠才能達到目的地。而在走路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生很多意料不到的事情,但因為消息的閉塞,大家並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殺人越貨也就不足為奇。


五人三姓莫走路

五個人中三個姓,那勢必會有一個姓的人數最少,如果五個人相伴在一起走路的話,這時候就要小心謹慎。在唐朝的時候,有五個人走路,這五個人中有三個姓氏,就屬王姓就一個人。因為天氣不好他們共同躲進了一個寺廟中,但之後一塊金子出現在他們面前,五個人欣喜若狂,決定共同分賬這塊金子。但第二天王姓起來後才發現,那四個人已經走了,唯獨自己勢力薄弱被他們算計了。 這就是不同姓氏的壞處,出遠門的時候一定要結伴而行,一個人同行的時候一定不能相信他人。就算是在今天,也切記一定不能獨自出行,尤其是女生,很容易被殘害,相關的新聞數不勝數。


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如果同行的一群人裡發生了利益糾紛,那勢必會出現算計的事情。對於“三十六人莫過渡”也有著同樣的說法,因為不同姓氏的算計而導致謀殺殘害的事情很多。當然它也有其他的解釋,首先古代的船非常小,最多也只能容納二十多人。而36個人已經超載了,如果河面上出現風浪或者漩渦,那這艘船很容易就覆滅。

當然在風水上也有不好的講究,首先“36”的忌諱就是“生死路”,老人常說36人出行,龍王一把收,說得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大家在出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同行的人,不能輕易的相信他人。面對人多嘴雜的時候也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安全,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農業補貼


俗話說"親幫親,鄰幫鄰",“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其是這是古代流傳至今的一句俗語罷了,在依法治國的當今社會,這句俗語起不到什麼大的作用了。

在古代,五人三姓出門打工,經商,做挑擔工,如果其中兩雙同姓,同一祠堂,出身之前族長有交代,必須同去同歸,否則家法伺候你,你路上就是有賊心害人,也不敢放肆去害對方,如果你是單姓外族人,那不怪我等之事了,你挑著擔扭腰了,肚子餓走不動了,或者你身患疾病了,反正不怪我等人之事,生死與我們無關。

再說就是到了現代,農村中有老人死去,土葬需要請金剛師傅抬棺材,如果你請的人雜,是外地人或者鄰居人兩隊合夥抬棺材,上下坡的,一頭上坡死勁拉,後頭的就吊著向後拉,很是費力氣,弄不好棺材砸下來弄傷人了。

至於說到三十六人莫過渡,古時過渡都是小木船,沒有大型機帆船,也沒有人規定你船家超載,古時木船很小,載重量也小,過渡時36人基本超載了,安全係數大大折扣了,再加上一些水匪從中作梗,用刀劃破船底漏水,或在水下設障讓船觸礁沉沒,好搶奪眾人財物。

所以,"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成為了古人們出行的一句口頭禪,決不犯戒,以免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北斗七星92070701

首先解釋一下“五人三姓莫走路”。從字面上看,指的是五個人一起,有三個姓氏的話,


不要一起外出,否則就會出現意外的事故。為什麼這麼說呢?


五人三姓,排列組合起來,要麼是三個人同姓,另外兩人外姓,要麼就是兩兩同姓,另一人屬於外姓。從這種311與221的模式來看,這其中必有一個人與別的姓氏不同。


大家都知道,組團出門,同姓氏的人多,自然就貼心團結一些,而單個姓的人就會有疏遠的感覺,這樣的五個人一起同行,難免會各懷心事,如果牽扯到錢財或利益相關的事情時,同姓的人就有可能會合謀算計單姓的人。


在古代,結伴外出遠行,遠沒有現在這樣便捷,往往會經歷路途遙遠,長途跋涉之苦。五人三姓的情況,從一開始就帶著不齊心的隱患,一旦遇到緊急危險的情況,難免就會有人被拋棄陷害。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祖輩傳下來的告誡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對於“三十六人莫渡河”的解釋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代沒有大型的機動船,而木船普遍較小,承載的重量有限,三十六人就已經是處於超載的狀況了。超載的船行至水中,遇到風浪和意外情況,就難免會出現翻船淹死人的慘狀。


第二種說法是:“三十六”的諧音是“生死路”,聽起來不吉利,故成為古人大忌,而民間也有“三十六人共一舟,遇到龍王一把收”的說法。


另外,按易經中的卦象看,“三”是離卦,“六”是坎卦,上下組合起來是火水'未濟'卦,'同舟未濟',意思就是渡不過去了。三十六人過河自然也就成了渡河的大忌。


總之,這些都是祖輩傳下來的一些俗語,是有一定的時限性的,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會忌諱這些了。


我本人的觀點是:“信則有,不信則無”。但是,既然這些民俗流傳了成百上千年,或許也自有它的道理吧。結隊外出,還是要小心謹慎,注意安全為好。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這句話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俚語,主要流傳在江西、湖南等地的客家人那裡。

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悅史君分字面和歷史淵源兩部分來說明。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並不難理解:

首先,前半句“五人三姓莫走路”,就是5個人裡面,如果要包含了3種姓氏,那麼他們就不能一起走路。

其次,後半句“三十六人莫過渡”,就是36個人一起的話,就不要過渡口。

最後,綜合起來就是,走路和過渡的時候,要注意隨行的人,不要太大意。

是不是聽起來莫名其妙呢?

這就需要聯繫到客家人的歷史形成背景。

客家人其實是中原漢族在西晉“八王之亂”、唐朝“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恥”等諸多變亂中,主動或者被動向南方遷徙而形成的。

我們大家都知道,寄人籬下就要看人眼色,客家人背井離鄉,到了南方以後,面臨的是生存和適應問題,他們的警惕性自然比當地人要高得多。

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這樣的俚語,自然就不奇怪了,而且在當時也是一種自保的方式。

可能有人會用易經或卦譜來解釋,但悅史君認為,如果拿前人當時的情況放到現在,硬要給自己和大家找不痛快,那麼,只有兩個可能:

不是蠢,

就是壞!


歷史這樣說

這句話體現的是古人對人心的理解,其意思也很明顯,五人三姓莫走路,所謂五人三姓,是說人心難齊,五人三姓其中必有一個人和他人的姓氏不同,另外還有一個到兩個人和另外兩個人的姓氏不同,姓氏不同在這裡代表沒有親屬關係,而姓氏相同的往往屬於一家,即便不屬於一家,一個姓氏也會縮小他們的距離感,所以一個姓的人比較容易團結一心,那麼單個姓的人自己則會在心理上覺得和他們疏遠了,這樣的五個人在一起同行,難免就會各懷心事,如果他們身上有錢財或者有和他們利益相關的事物,他們就有可能會動歪腦筋,這時候同姓的人可能會合謀去算計單姓的人,這是相比其他形式的群體更可能會出現的事情,所以古人總結認為五人三姓莫走路。


三十六人莫過渡,這句話應該是說36個人不要同船過河,至於為什麼這麼說?應該是因為以前過河的船都比較小,如果上去36個人的話,船就會變得很危險,在過河的時候,如果遇到一點緊急情況,這些人慌作一團的話,可能會往船的一邊或者一頭擠到一塊,造成船的重心偏移而傾覆,船在水中傾覆的危險不言而喻,很可能把一船人都淹死。

那麼為什麼非要說36個人呢?為什麼不說35個或者40個呢?可能和古代木船的載重量有關係,可能也並非一定是要36個人,大概是告誡人多的時候就要注意。

不過36人這個數字也可能是根據曾經發生的事情或者傳說而來的,因為也有三十六人共一舟,遇到龍王一把收的說法,可能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讓人覺得36個人坐船同渡是不吉利的。


超能古博士

老年間流傳下來的古語,意姓雜心不齊不利團結易生內亂。古時船隻不太大,若三十多人同時過渡遇見特殊天氣那就有生命危險了。



清閒144407598

″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這句話應該是老一輩留下來的諺語。意思應該是說五人三姓就不屬於一條心,無論出門辦事或者做生意,不要和不熟悉、不瞭解的人同行,否則容易出事。三十六人莫過渡,應理解為渡撟或者渡船。人太多又不熟的情況下,容易出現歹徒,中途謀財害命。這句話就是讓人知道無論辦什麼事,都必須多長一個心眼,僅僅靠自已的善良是遠遠不夠的。

小時候,曾經聽前輩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以前還是生產隊的時候,一個老牲口把式帶著隊裡的一筆錢到距離家鄉兩天路程的西鄉買牲口,到達後住在了當地的閨女家,由於不是外人,毫不隱瞞地說明來意,包括帶了多少錢,要買多少牲口。女婿馬上表示找當地懂行的把式邦忙,可他找的那個人偏偏是個心術不正之人,一聽帶那麼多錢,就起了邪念,就和老把式女婿商量謀財害命。於是,在一個黑暗的夜晚,在女兒的家裡,女兒、女婿和他所找的那個人把父親殺害了,由於害怕暴露,連夜埋在了自家的床底下,恰巧這一切被夢裡驚醒的四歲的小女孩看了個清楚。

由於老把式的丟失,他的老伴態天愁眉不展,就走親戚到女兒家住些日子。一天,大人們都下地幹活了,老太太陪小外甥女在家,老太太在做針線活時不小心剌破了手,血立即流了出來,這時小女孩驚訝地說:″哎呀姥姥,你的血咋跟俺姥爺的血一樣啊?″老太太大驚:″你咋見過你姥爺的血呀?″小女孩乖乖地說:″俺爸俺媽把俺姥爺給殺了,埋在俺的床底下,不讓我給別人說。″於是,老太太抱著小女孩到當地的公社報了案。後來,三個殺人犯全部死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你肩負重任時,當你涉及重大機密時,不要相信任何人,那怕是你的親人。



聾啞書生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主流的觀點是相信性本善一說,因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寧願去選擇相信每個人都有向善的可能,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相信四海皆兄弟,天下多好人。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卻更願意去相信性本惡。害人之心我沒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老實人只有多讀人心,讀懂人心,方能不被人欺負,少吃虧。

避免吃虧就要學會提前規避,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在規避吃虧的過程中,前輩們用人生經驗總結出了很多俚語俗諺。如:一人不入廟,兩人不觀井,三人不抬樹。

一人不入廟:一是因為廟裡陰氣太重,一個人陽氣太弱,容易遭受陰氣的侵犯。二是因為寺廟有很大可能會遇到逃亡犯人、乞丐,一個人去不安全。

二人不觀井:為的就是預防在一人看井的時候,另一個人將其推入井中,如西遊記中的那個國王,被國師推入井中,並用大石頭堵住井口,那真是喊破喉嚨都沒人來救。

三人不抱樹:意思是三個人不能一塊兒抬重物,一是害怕中間那人不出力,非但不出力,還吊在重物上,更增加了負擔。二是三人其中任意兩人合夥坑另一人。

還有三人不出門一說,害怕兩人合夥兒,欺負另外一個人。

再說“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這句話也是一種預防。

五人三姓莫走路。意思是倘若出遠門五個人中,有三種姓氏,就別一塊兒出遠門了。古時出門,大多為走路,山遙路遠日程長,趕路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且古時一個家族,往往會選擇居住在一塊兒,在五服之中,行路中,同姓的人自是會親近一些。五人三姓氏,有兩種可能,311,221,至少有一姓只有一個人。

三十六人莫過渡:意思是人多的時候就不要搶著過橋,這裡的橋是指獨木橋,或者吊橋一類。一是因為橋體不穩,人多過橋,一倒會倒下去一串。二是因為橋體承重有限,相當於今天的電梯,核定載量就那麼多,超過了,便會有安全隱患。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與人交往,要學會保護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