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過的感觸最深的書籍有哪些?

晨曦時光

感觸,有好有壞,酸甜苦辣,只有深處其中才能懂。人生的不同階段,讀同一本書,感觸也會不同。

對某些書,心態走向平和

《人間失格》被很多人推崇,卻是我讀書經歷中唯一一本放棄閱讀的書。這本書,我在三年前讀的時候,也許因為剛大學畢業,年輕,心理承受能力不夠強,所以覺得太壓抑。當時,閱讀到三分之一,不得不放棄,只覺得太宰治想法太偏激。

今天,我不這樣認為了,一個抑鬱症患者的心理本身就是難以被常人理解。前不久《摯愛梵高》電影剛上映之前,為了解梵高生平,去讀了《梵高傳》,這本幾十萬字的鉅著,也有著不失於《人間失格》的壓抑,我卻一口氣讀完了,並很好的掌控了自己的情緒,這真是一種進步。

茨威格,逐漸走向死神的作品

前年,讀了茨威格一系列的作品,按照作品發表的時間順序,讀下來的。

茨威格的短中篇要優於長篇,前期的作品還好,越到後期滲透了越多的心理學,受弗洛伊德的影響極深。

他的一生,都在用一支筆為和平而戰,作品被禁被焚,自己被流放孤島,他後期的作品越來越壓抑。尤其是他自殺前的最後一部作品《象棋的故事》,如果你讀過《天才向左,瘋子向右》,就能明白他已經深陷抑鬱症。

像《里昂的婚禮》,《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恐懼》,單單閱讀的話,也就當一個故事看了,尤其是他那本短篇集裡的故事。結合當時二戰的歷史背景,就能夠更深的挖掘其背後想要表達的寓意了。

雖沒閱讀完他所有的作品,也大致能看到,他的精神逐漸壓抑衰落的過程。他從一個鬥志昂揚充滿希望的青少年,走向了壓抑絕望的中年,最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當年,那段時間,一直讀他的作品,給我的影響極深。為了讀懂讀好,還去讀了《夢的解析》,深入的瞭解了二戰歷史。

寫在最後

不管什麼樣的書籍,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有打動我們的某個點。文字的魅力,是任何愛讀書之人都無法抗拒的。唯願醉臥書山,從此無心愛良書,不悔蕭郎成路人。


王小木的圖書館

大家好我是木木,很高興分享讀書心得。

到目前為止,我感觸最深,並讓我一讀再讀的書,一共只有兩本。一本是《紅樓夢》,一本是《聖經》。《紅樓夢》原著我已經讀了三遍,由於2018年計劃給紅樓小人物立傳,這一整年還是要持續翻閱的。由於在悟空一直寫的都是有關紅樓的文章,這裡不再詳談紅樓,想給大家聊聊《聖經》。

因為我發現,好多談論聖經或diss聖經的人,本來自己讀都沒讀過,不過是檢索一些別人的牙慧,就拿來班門弄斧,著實可笑。而真正讀過聖經的人,要麼不屑於花時間回應這些無知言論,要麼就立馬升級為口水戰。這並不易於傳播真正的知識和見解,只能傳播偏見和戾氣。

目前為止,聖經我已經通讀一遍,下面分三個方面談一下這本書。

首先,聖經是整個西方文化的基石。

雖然它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書,(當然,這個發行量也是由於很多熱情的傳教人和傳教機構的努力所致),不過真正能夠通讀聖經的人微乎其微,甚至包括絕大多數的教徒,無論在中國還是外國。

就好像很多中國人不讀四書五經,不讀孔孟但依然會把其中的仁義禮智信作為最高的行為規範一樣。在西方,他們不讀聖經,但依然會把聖經中的教訓(舊約的摩西十誡或新約的耶穌的教訓)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

並且這些規範會體現在很多細節上,比如美國總統宣誓就職,手按的是聖經而非憲法。這背後有著深遠的文化影響,而絕非像某些人臆想的僅僅是習慣使然。

再者,聖經並不僅僅是一本宣揚宗教的書。

在我看來,聖經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對人性晦暗幽深的描繪。美國有位作家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原話忘了,大概是“I'm not reading The Bible,The Bible reads me.”(不是我在讀聖經,而是聖經在讀我。)

因為其中對於人性的刻畫之深刻,不亞於任何一本最出彩的文學作品。而且,對西方文學稍有涉獵的朋友自然知道,聖經是永遠無法繞過去的檻。從但丁的《神曲》,到帕斯卡的《思想錄》,再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都受到聖經的影響。米開朗基羅的著名雕像大衛,也是取材於聖經中大衛的故事。

如果真的想提高自己的眼界和見識,聖經當然是不可逾越的經典。

第三,如何閱讀聖經

看到有朋友說聖經是“通俗讀物”,其實但從語言風格來說,聖經真的是非常通俗。即便是某些英文版本,只要有基本的詞彙量,也是可以進行閱讀的,並不影響其意義的表達。

可讀性的話,舊約要比新約的可讀性強。因為舊約中以故事為主,新約則有更多的理論、教訓等內容。因此建議可以先從舊約讀起。

有一點尤其要注意的是,要知道舊約記述的是猶太民族的歷史,而猶太民族是一個信仰上帝的民族。因此在讀的時候,要試著去理解,那種有“上帝”存在的敘事。當然,你可以把他當成是一部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來進行理解。

當然,聖經的主題和內容都是非常宏達的,遠非這一篇短短的回答所能涵蓋。這裡也只是以個人的角度來介紹一下我對聖經的認識和體驗。還有什麼關於聖經的問題,歡迎留言。


木木讀書

說到感觸深,那我理解為個人情感上的感觸,而非藝術上的。


1.《地洞》[奧地利]卡夫卡

這是個中篇小說,說的是一個小動物(沒有點名具體哪種)因為懷疑不安,不停地打地洞,又不停地否決,再打再否決……

讀的時候特別容易有代入感,那種深入骨髓的不安,懷疑,會覺得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任何手段都不能得到安全感。

2.《局外人》[法國]加繆

難受難受難受還是難受!

一個人對什麼都無所謂,生也好,死也罷,都無所謂。更要命的是,這個無所謂並不是由於生活挫折帶來的,如果是這種,把挫折越過去了,就能看到光明,但是這篇小說不是的。這個絕望是無能為力的,看不到光明的,連掙扎的必要都沒有,開局就宣佈game over。

3.《現實一種》[中國]餘華

一箇中篇,看得我冷汗津津,那是個缺乏理性,也缺乏道德感的世界,每個人都極端冷酷,更為可怕的是,他們都認為那種冷酷理所當然。


4.《呼嘯山莊》[英國]艾米莉

沒辦法不喜歡,透露出來的哥特式陰鬱特別讓人著迷,說這篇小說幫我打開了一扇門一點也不誇張。

……

……


璧合子

鄙人不才,講話及為人處事之事可是軟肋中的軟肋,為了改變自己,我看了《厚黑學》,也算是在書中得筆者精髓,慢慢的改變了自己!

《厚黑學》在1912年經推出後轟動一時,由厚黑宗師李宗吾所撰寫,他以“獨尊”之名揮筆。有人說:厚黑學是教人學壞的異端邪說。有人說:厚黑學是針砭社會弊病的良藥,實際上“厚黑學”並非奇談怪論,而是一門實實在在的致用之學。“厚黑”僅僅是一種工具,正如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用來行俠仗義,又可以用來塗炭生靈。這全看怎麼使用,誰來使用及慾望指向何處。有人用的好,則成為英雄豪傑,彪炳千古·有人用不好,則可能成為亂臣賊子,遺臭萬年!

《厚黑學》共分五章來向大家闡述真意,而每一章又分為好幾個小章且基本為由外而內,由己及人的表現,鄙人不才,只能做個簡略的介紹給大家參考及領悟。

第一章 樹沒皮必死無疑,人沒臉天下無敵

(死要面子活受罪)

第二章 黑如木炭――不曰黑乎,越洗越黑

上天生人,給我們一張臉,而厚既在其中,給我們一顆心,而黑既在其中。

第三章 厚而無形――既知病情,又知病方

深於厚黑的人,任你如何攻打,他一點不動,劉備就是這樣的人,俗語有云“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



第四章 黑而無色――外圓內方,既厚又黑

①以退為進的謀略②切忌感情用事③以柔克剛――剛柔並濟應變自如④該強行時切不可心慈手軟


第五章 終極厚黑――無聲無臭,無形無色

孫子云:“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從精神或思想上瓦解對方,使其心服。

總結:真正的厚黑者是一位十全十美無與倫比的鬥士,他的武器是通過內心的智慧所指引,這種智慧是他在接受生活挑戰和尋求精神平衡中陶冶而成的。行動時,他迅捷勝任,不受感情左右、退位時他泰然自若,任憑世人品頭論足;在取勝時,他卓有成效,表面上似乎殘酷無情,但卻沒有惡意……


傻了叭唧滴

本人大三學生一枚,讀書不多不少,比較雜。感觸最深刻的有以下幾本:


《穆斯林的葬禮》
也不消多說,經典作品,我反覆看了三遍,書中的時間跨度有點宏大,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不同的命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又交錯扭結這愛情的和親情的悲劇。兩根故事線,一家人的悲歡離合,娓娓道來。

《狼圖騰》不做介紹了,之前拍成了電影,大熱,應該很多人都看過。看書的時候覺得很觸動人心,也開始對自然,對上天,對萬物有個更多的敬畏,對於蒙古草原有很多的讚歎。


琪跡

我讀過廠或觸最深的書籍太多了。中外名著多有瀏覽。

象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英國女作家伏尼契的《牛虻》、

雨果的《悲慘世界》、

高爾基的《母親》、《我的童年》、《在人間》丶《我的大學》。

奧斯特羅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契河夫的短篇小說集、《鏡子集》、《新娘集》、《恐怖集》、《嫁妝集》……、

傑克.倫敦短篇小說選、

美國德萊塞的《珍妮姑娘》、美國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

拉夫列尼約夫的《第四十一》、托爾斯泰文集《復活》……

中國的四大名著、《儒林外史》、《世說新語》、《三言兩拍》、《全唐詩三百首全集》各種新舊體小說不計其數……

一生都在讀書、深受其益。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用戶14448950829

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書籍帶給我不同的影響,但是,如果談起對我的青春期成長最有幫助感觸最為深刻的一本書籍,是史鐵生寫的《病隙碎筆》。

因為初中時期的我是一個自卑又敏感的男孩,那種敏感的程度是走在路上都會懷疑別人是在笑話我,自卑讓我初中三年從來都沒帶過同學回家,更不敢讓同學知道我家裡的情況。幸運的是,閱讀給了我自信心與底氣,讓後來的我逐步茁壯旺盛。

由於在課堂上老師提到過史鐵生的書,知道是一個很勵志的人物,於是,在網上搜羅了他的很多文章,也會去租書店找尋他的書。讀初中、高中時期我只是零零碎碎的閱讀史鐵生先生的文字,進入大學後,才系統的買他的書閱讀,最喜歡的是《病隙碎筆》。

在《病隙碎筆》這本書中,我得到的是關於人生、命運、生命、愛情方面的哲學道理,在這本書中,史鐵生以醒目的文字帶我去正視生命中所要正視的問題,讓我們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從這本書中,既逐漸減弱了我的自卑心態,也慢慢給予了我很多正能量的想法,最主要的一點是教會我珍惜當下,珍惜現在陪自己說說笑笑一起走的人。所以,史鐵生寫的書對我的感觸都很深,我也很喜歡!

那麼你呢?你最喜歡誰的書呢?歡迎留言討論!如果覺得不錯,不妨「用你點石成金的手給個贊」,也可以關注我。


沈善書

說說我最近在讀的幾本書吧。

第一本就是嚴歌苓的書,是他的一本作品選集。

這本書目前還沒看完,但是在我讀的這幾個故事裡面,影響最深的就是《金陵十三釵》這篇吧。我看完這一篇作品,然後就去看了電影《金陵十三釵》。

看完書和電影,自己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抗日戰爭,南京大屠殺,國土的淪落,日本的慘無人道,屍體推成小山,鮮血染紅了天。。。。



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

看這本,我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over了。同時,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居然看哭了。看著裡面的主人公許三觀每一次面對現實時,總是靠買自己的血來渡過難關。可是當自己老了,生活也變好了,自己的血再也沒人要,他的精神卻崩潰了。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



這部作品是圍繞著斯特里克蘭奇怪的一生為主題來寫的。他到底在追求著什麼。起初一個討人厭的傢伙,結局變成了值得同情的一個人。

這部作品的書名,毛姆說“有些人年輕的時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卻從來看不到六便士。現在我們仍然看到天上的月亮,但我們是站在地上仰望月光。而且我們的愛情不是憧憬和幻想的時候,卻發現被月光照耀的現實也是美好的。只是我們談起我們的生活曾有那麼多的快樂,但在當時卻從來不覺得快樂,那麼最重要的一點:在新的生活裡要懂得讓自己快樂。”

這就是現實的意義吧。



十三說故事

我喜歡讀各種類型的書,無謂大家,無謂小家,無謂名著,無謂常作。在我看來,書無千般好,總有一處疏。所謂好書,就是對自己有所觸動的書。


曾喜歡看一本《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於我的作用,最大的應該是給我開啟了一個新的閱讀視角。本書,採用一種訪談形式,描寫了一群生活在邊緣角落的人群,抑或精神病患者,抑或心靈障礙,但書中獨特的視角,讓我第一次對這種人和生活有了新的感觸。

不管任何人,都該被以同樣平等的眼光對待,也許他們和常人有些許不同,但他們有他們的思想和靈魂。他們也有夢想,只是這個夢想可能從不被人得知抑或理解。在另一個世界,我們的思想也許無法觸及他們的高度。

再有就是一類書,那就是各種言情,都市,玄幻小說。例如《超能都市》等,這類書可能更多的是虛幻成分,並且故事也是九曲迴環,內容大多以塑造一個人,一種生活狀態為主。但在描述中,卻也對人性描寫的很透徹。不知是小說改變了小心,還是人心譜寫了小說。


儘管書中有一些黑暗,但大方向,都是把人往光明處帶著。那些人本身的美德,不管什麼時候否不能忘。當然,如果心態不好,這類書也會讓人走上歧途。所以要慎讀。

看的最多的也就是經典了,一些當代作家的書都有看,並且也比較喜歡訂閱一些人民文學類似的書籍。

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伴侶,可以接收各種性格。有很多喜歡,也會接觸各種性格,畢竟人多異性的美,是泛泛而言的,但是陪伴到最後的,必定只有一個。


牡丹美文

我感觸最深的書就是道證法師的《毛毛蟲變蝴蝶》。

當時剛學佛不久,在網上經常結緣一些佛教書刊,其實早就看到過這部書的名字,但是感覺這名字太簡單,不就是毛毛蟲變蝴蝶嘛!能講出什麼深刻的道理呢?所以就一直沒有結緣。

後來,讀了很多佛教書刊和經典,實在感覺沒得看了,才想起結緣這部書,等書到了,剛看了第一章,就被道證法師的慈悲和大愛打動了,一套七本書,我連夜看完,每天看到凌晨兩三點,還是意猶未盡,不願入睡。

讀完這部書後,感觸良深,期間幾次被感動的淚流不止,對道證法師也肅然起敬,於是索性把所有關於道證法師的著作全部請回家,《傾聽恆河的歌唱》、《學醫與學佛》、《畫佛因緣》、《青蓮飄香》、《朝聖之旅》、《道證法師演講錄》等等,一本本認認真真的讀完,感受頗深,受益匪淺,決心以法師為榜樣,精進修行,以報佛恩。

法師本名郭惠珍,出家前既是一名腫瘤醫生,又是一名癌症患者,法師在書中講述的完全是親身經歷,法師把佛法真正的落實到生活當中每一件事當中,她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動人事蹟,無不讓人感覺到法師悲天憫人的慈悲胸懷,讓我幾度感動不已,淚流滿面。

有緣的朋友可以讀一下,相信你一定會為法師的慈悲所感動,為法師的大愛所折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