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繇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评足以杀人,最终归于刘备手下

文 | 江隐龙

东汉末年,“清流”因反抗宦官专权而结党,一方面延缓了东汉的衰亡,另一方面也将清谈打造成了强大的舆论武器,以至于竟能左右士人的前途——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但是“月旦评”。

刘繇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评足以杀人,最终归于刘备手下

《军师联盟》影视剧月旦评

月旦即每月初一,“月旦评”即是东汉末年由汝南郡名士许劭、许靖兄弟所主持、对当代人物或政事等进行品评褒贬的谈论活动。《后汉书》所载:“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月旦评”影响之大,以至于高悬月旦成为主持考试的代称;北宋诗人秦观有“月旦尝居第一评,立朝风采照公卿。门生故吏知多少,尽向碑阴刻姓名”之诗——将“月旦评”视为东汉末年非官方的“金榜”,是丝毫不为过的。

刘繇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评足以杀人,最终归于刘备手下

二许大话月旦评

“月旦评”之所以影响巨大,是源于许劭、许靖兄弟本身俱为一时名士,而又极具识人之名。当时被“月旦评”所评定的名士颇多,如陈蕃为“仲举性峻,峻则少通”,陈寔为“太丘道广,广则难周”;又如荀靖、荀爽兄弟为“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陈蕃身为“三君”之一,陈蕃则是“颍川四长”之一,荀靖、荀爽亦均属“荀氏八龙”。许劭、许靖兄弟褒贬其中,得有其妙,尽得风流。

刘繇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评足以杀人,最终归于刘备手下

许靖许劭,真舆论宗师

“月旦评”更有贬者。当时豪杰如陶谦,许劭言其“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后陶谦果“昏乱而忧死”;袁术则是“其人豺狼,不能久矣”,后亦如所言。许劭、许靖兄弟慧眼识人,“所称如龙之升,所贬如坠于渊”,故其“清论风行,高唱草偃,为众所服”。

刘繇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评足以杀人,最终归于刘备手下

我陶谦第一个不服!

也因此,被“月旦评”所轻者,几乎便相当于在士人的世界中被宣判了“死刑”。只是许劭、许靖兄弟虽然慧眼如炬,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太史慈便是一例。许劭对太史慈评价极低,以至于孙策攻伐刘繇时,后者竟不敢以太史慈为将,原因正是“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此举使得太史慈降孙策,终成一代名将。

刘繇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评足以杀人,最终归于刘备手下

我太史慈第二个不服!

名士犹此,更何况芸芸士人,纵如达官贵人也莫不“改操饰行”,生怕被“月旦评”所轻言。平日盛气凌人的袁绍怕被许劭非议,归家时极为低调,人问其故,则言“吾舆服岂可合许子将见”。曹操出身“赘阉遗丑”,更欲得“月旦评”提点,乃至于要“伺隙胁劭”,才在许劭无奈评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之语。这一句评语日后又有一说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反应了许劭识人之独到。

刘繇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评足以杀人,最终归于刘备手下

不需要你夸,能说就行!

“月旦评”作为东汉末年盛极一时的文化现象,固然源于清谈之风的盛行,但其背后所体现的更为深刻的背景,则是士大夫集团的文化、政治影响力。有汉一朝,官员选拔以察举征辟制为主,这其中舆论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主持舆论牛耳也即意味着享有举荐之权力。从“三君”到“八厨”,本身是这种舆论权力的产物,而跻身于这些名号之中也给予了他们制造舆论的权力。“八儁”之首李膺,达到了“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的程度;“八顾”中的郭泰和范滂,一个是“泰之所名,人品乃定”,另一个是“宁受苔死,而滂不可违”,士人舆论之力量,可见一斑。

刘繇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评足以杀人,最终归于刘备手下

"琅琊榜":其实也是一种月旦评

许靖之名,直到刘备平定益州之时还得以凸显。在《汉中王劝进表》的群臣署名中,许靖位列第二仅次于马超;《劝汉中王称尊号》表中,许靖更名列第一,其权位之重竟高于有军功政绩的庞义、射援、诸葛亮、关羽等人,这不得不说是名士之威了。而曹丕称帝之后,除让华歆、王朗、陈群等人纷纷作书至诸葛亮劝降外,更让王朗策反许靖,名士风流的背后,恐怕还能隐隐看到汉朝正朔的余脉。

刘繇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评足以杀人,最终归于刘备手下

法正:重用许靖,以眩远近

经过几十年的乱世,东汉在疆域上走向三分。而在政治势力上,东汉末年同样也三分成宦官、外戚、士大夫三大集团。这其中“十常侍”、“三君”、“八儁”、“八顾”、“八及”、“八厨”之流云烟过眼,最终将天下战局推向了自春秋战国以降的高潮。九州虽然由此步入动乱,但也因此谱写出了惊心动魄的历史赞歌——各种势力、各种思想、各种风潮,搅拌着天时人谋,最终升华成了瑰丽的三国时代。

刘繇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评足以杀人,最终归于刘备手下

三国乱世

站在三足鼎立的时代,张让、窦武之徒早已消失在尘埃之中,而士大夫集团却依然成为时代的中坚力量,为三国时代谋划着未来的历史走向。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感叹“卧龙跃马终黄土”,真正能承受住时代的绝不是功名富贵、荣耀权势,甚至不是浩然正气、江山民心,而是人类穷尽其智慧所凝结成的……经历。恰如范仲淹所做的《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一词所说: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刘繇为何不敢用太史慈?此君的月旦评足以杀人,最终归于刘备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